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7年日本川崎首先报告50例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后,本病的报告逐见增多。川崎认为本病系持续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潮红、二眼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硬肿,偶有关节痛,命名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为一独特的自限性疾病。近几年来美  相似文献   

2.
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小儿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日本川崎氏1962年首先报告以后,迄今已有3万多例。国内1979年黑龙江省首先报告1例后,陆续也有报告。据国内外病例资料,MCLS 的合并症以心血管病变最多见,其次有无菌性脑膜炎、关节炎、肝炎、肾炎、尿路感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儿童期急性发热性疾病,可致多系统损伤,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损伤(CAL).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加强防治及护理可减少CAL的发生.现将我院2004年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氏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近十多年来才发现的一种小儿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高热、皮肤粘膜受累并伴有淋巴结肿大。又因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多见。我科2005-2007年收治川崎病患儿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10问     
1 什么叫川畸病? 川崎病(简称KD),又叫皮伕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简称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基础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自196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以来,迄今已25年,据统计日本现患者已近10万人。世界各地均有此病例报道,我国近年来各地也相继有不少报道。该病约80%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其中1岁左右  相似文献   

7.
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简称ML NS)1967年首先由日本川崎报告,以后许多国家均有报告,自1977年我国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均有发现,至1979年国内仅报告21例,我院儿科从1977  相似文献   

8.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附43例临床分析)金长青444100湖北当阳市人民医院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改变及颈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我院儿科1985~1992年收治4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梅光日 《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0):674-675
川崎病发病因素探讨(附15例报告)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儿科(317100)梅光日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病因未明,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急性发热疾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反应、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末端...  相似文献   

10.
皮刚  杨于嘉 《新医学》1994,25(3):163-163,166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皮刚,杨于嘉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是日本川崎富1967年报告的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MCLS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近年来对其诊治水平有了新的进展和提高,但临床上仍有误诊病例。我科也先后误诊3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简称MLN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好发于4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主要临床特点有发热、粘膜和皮肤出红疹,伴颈淋巴结肿大等。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先报道。自1978年起国内有少数病例报道,但2个月以内的婴儿患本病的未见有报道,最近我院儿科遇见2例均  相似文献   

13.
小儿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川崎富作在1962年于日本报告的一种原因不明,至今尚未充分认识的热性发疹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持续五天以上的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两眼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膜样脱皮,常常出现冠状动脉瘤。本病可见心肌炎,心内膜炎,瓣膜炎,冠状动脉炎。儿乎所有病例,均有心脏重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又称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 lymphnode syndrome Mols),由川崎氏(1967)首先发现并命名。目前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唇红,杨莓舌及淋巴结肿大等。多见于4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亦可发病。一、流行病学据日本调查,从1968~1982年日本全国发病人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的心血管损害的诊断误诊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医师首先报道,很快得到世界公认。其主要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多能自然康复。近年来由于其心血管损害多发,且有2%的病死率,故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英  王琳 《临床荟萃》1999,14(1):23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反应及颈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最严重的病变为冠状动脉炎伴有动脉瘤及血栓阻塞而引起猝死。近年来有报道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有效地防治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本院自1993年来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18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有关资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秀琴 《临床医学》2003,23(3):2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由于该病约20-30%病例并发冠状动脉瘤,临床上本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自1987年2月-2002年5月诊治的46例川崎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会198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川崎病46例,男34例,女12例。农村32例,城市14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系原因未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日本川崎博士于1967年首先报道该病,现全世界均有报道。日本,4岁以下的小儿年发病,率约47.5/10万,可高达214.2/10万;美国8岁以下的儿童,亚洲人发病率是黑人的3倍、白人的6倍。日本、欧美及我国对大、中城市的调查表明,川崎病是儿童继发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口腔粘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其机制为毛细血管周围炎性反应,上皮细胞肿胀和网状细胞增生,显示急性淋巴结炎,冠状动脉可有增生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因而,导致冠状动脉瘤和血栓形成.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我们采用丙种球蛋白(GG)与阿斯匹林(ASA)联合治疗川崎病,较单纯用阿斯匹林效果好,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口腔粘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其机制为毛细血管周围炎性反应,上皮细胞肿胀和网状细胞增生,显示急性淋巴结炎,冠状动脉可有增生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因而,导致冠状动脉瘤和血栓形成。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我们采用丙种球蛋白(GG)与阿斯匹林(ASA)联合治疗川崎病,较单纯用阿斯匹林效果好,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