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膳食问卷调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价. 结果SGA评价:营养状况正常43例(占63.23%);中度营养不良19例(占27.94%);重度营养不良6例(占8.82%).营养正常组与中度营养不良组相比较,体质量、每日能量摄入、上臂围、上臂肌围、白蛋白(ALB)、前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正常组与重度营养不良组比较,除上述差异外,年龄、透析龄、每日标准体质量蛋白质摄入、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透析龄、每日标准体质量蛋白质和能量摄入有关,应对血透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2.
Dong J  Fan M  Qi H  Gan H  Liu H  W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65
目的 研究腹透患者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发病情况和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对北京 4个腹透中心共 90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 ,包括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 ,食谱调查 ,直接人体测量 ,生化参数的测定等 ,并调查社会功能及焦虑抑郁状况。以SGA为营养不良的判断标准 ,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 3组。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 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 7 8% ,其中重度营养不良为 13.3%。营养程度不同的 3组间以下指标比较 :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能量和蛋白质摄入 (DEI、DPI)、上臂围 (AC)、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上臂肌围 (AMC)、血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氮出现率相当蛋白 (nPNA)、瘦体重 (LBM)和瘦体重百分比 (LBM %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0 .0 5 )。营养状况的正相关因素是DPI(P <0 .0 5 )、DEI(P <0 .0 5 )、标准化TCcr(P <0 .0 1)、GFR(P =0 .0 6 9) ,负相关因素为透析时间 (P =0 .12 ) ,糖尿病 (P <0 .0 5 )。本组患者DPI为 (0 .74± 0 .2 6 )g·kg-1·d-1,DEI为 (113± 2 9)kJ·kg-1·d-1。DEI的负相关因素是焦虑积分 (P<0 0 1)和不坚持体力活动 (P <0 .0 5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状况及发生营养不良的常见膳食危险因素,为针对性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150例MHD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采用连续3d24h膳食回顾法了解实际摄入内容,并进行必要的人体测量及营养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4.00%(6例)的患者为C级,属重度营养不良;37.33%(56例)的患者为B级,属轻中度营养不良。29.33%(44例)的患者NRS-2002评分≥3分,存在营养不良风险。SGA和NRS-2002筛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55,P=0.109)。单一指标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75%。MHD患者的热能、蛋白质、脂肪和大部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均明显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P<0.05)。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透析时间和高龄与营养不良发生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比例很高,热能和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透析时间和高龄可能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池市城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河池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中,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45例(65岁以上,老年组)和非老年患者43例(65岁以下,对照组),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的物理指标测量结果和生化指标测量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超敏CRP和透析充分性Kt/V分别为(13.6±8.4)mg/L、(1.4±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量分别为(0.7±0.2)g/(kg·d)、(102.5±11.4)kJ/(kg·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较差,与炎症反应和蛋白质等摄入不足有关,根据影响因素改善老年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主观全面营养评定法(SGA)将86例血透患者分为3组,营养良好者52例,轻中度营养不良者27例,重度营养不良者7例进行有关生化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及蛋白质摄入量等综合营养评估。结果86例透析患者中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总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39.53%,轻中度营养不良组和重度营养不良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三头肌皮褶厚度、饮食蛋白摄入量和蛋白分解率低于营养良好组。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与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应对血透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6.
低成本腹膜透析治疗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低成本方案对经济困难的患者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12例因经济困难行小剂量(<4 000 ml/d=腹膜透析的患者,调查患者透析12个月时每周尿素清除率(Kt/V)、每日蛋白摄入量(DPI)、每日热量总摄入量(TDEI)(饮食中每日热量摄入量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94例,依据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48例)和营养不良组(46例)。观察2组患者MQSGA评分与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上臂肌围、肱二头肌皮褶厚度(BSF)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营养相关指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同时研究Kt/v与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营养不良组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尿素氮水平、hs-CRP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的BMI、前白蛋白、白蛋白、Hb、肌酐、TSF、上臂围和上臂肌围等营养指标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年龄>70岁、透析时间>25个月、透析程度不充分(Kt/v<1.2)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t/v≥1.2亚组患者的年龄和BMI明显低于Kt/v<1.2亚组(P<0.05),而肌酐水平明显高于Kt/v<1.2亚组(P<0.01)。结论 MQSGA评分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时间过长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营养不良是影响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大量文献证明,蛋白质能量的摄入不足是引起PD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2-5]。然而,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PD患者膳食蛋白摄入量(dietary protein intake,DPI)>1.2g/(kg·d)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国内外研究[6-9]显示:DPI<1.2g/(kg·d)的PD患者营养状况并不比DPI>1.2g/(kg·d)的患者差。甚至有研究表明, DPI为0.8g/(kg·d)的PD患者也能保持良好的营养[10-11]。所以,PD患者合适的DPI一直有所争议。为探寻合适的DPI,笔者对本中心近3年内规律随访的PD患者进行了膳食蛋白质摄入和营养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行科学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20例患者进行营养学评估,采用营养状态评价、人体学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对可能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轻、中、重度营养不良共83例,主要有蛋白质及能量摄入不足、透析不充分、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结论 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针对各相关因素全面落实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信心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患者进行营养学评估,采用膳食分析、人体学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对可能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主要由于蛋白质及能量摄入不足、透析不充分、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结论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情况,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针对各相关因素全面落实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慧  李洪燕  李旭芳 《海南医学》2014,(21):3157-3160
目的评价个体化营养支持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营养改善的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针对性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患者98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按患者营养支持前的各种指标进行个体化营养支持,比较个体化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营养风险评分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个体化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蛋白质摄入量、肌酐(Cr)、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肌围(AMC)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胆固醇(TC)、营养风险评分下降(P〈0.05);2患者营养风险与体重、民族、并发症、透析时长、血清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及蛋白摄入量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3影响患者营养风险评分的独立因素是透析时长、并发症、蛋白摄入量(P〈0.05)。结论个性化的营养支持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但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营养支持时,需要关注有并发症、蛋白摄入低及每周透析时间较短的患者,以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蛋白饮食量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31例;A组行横断面研究,每日蛋白摄入量>1.2 g/kg/day的15例患者为A1组,患者每日蛋白摄入量≤1.2g/kg/day的16例患者为A2组;B组行前瞻性队列研究,者每日蛋白摄入量>1.2 g/kg/day的16例患者为B1组,每日蛋白摄入量≤1.2 g/kg/day的15例患者为B2组,分别观察比较患者饮食状况、生化指标以及营养状况.结果:A组中A1组患者DPI、DEI、nPNA、血磷均高于乙组,CO2CP水平低于A2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钙、iPTH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中B1患者DPI、DEI、nPNA、血磷均高于B2组,CO2CP水平低于B2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钙、iPTH、BMI、AMC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DPI>1.2 g/kg/day组和DPI≤1.2g/kg/day组患者营养不良率相同(均为25.81%),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议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DPI摄入量略低于1.2 g/kg/day,既能满足患者日常需求,又减避高磷血症和酸中毒.  相似文献   

13.
杨黎明  张勤  沈利  陆咏 《医学综述》2012,18(12):1935-1938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与血压及心血管症状的关系。方法 120例MHD患者连续测量6次透析前后的血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同时,透析前后抽血测定生化值、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等;拍摄X线胸片测心胸比例,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氮清除率(URR)、时间平均尿素浓度(TACurea),调查和记录MHD患者心血管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KT/V与Hb、血清白蛋白、PTH及Hct有相关性(P<0.05);透析充分组和透析不充分组透析后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状况良好组与营养状况不良组透析前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充分组和营养状况良好组心血管症状发生率较透析不充分组和营养状况不良组明显减少。结论充分透析和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使MHD患者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残余肾功能(RRF)下降对腹膜透析(PD)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年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的32名腹膜透析患者,以肾脏尿素与肌酐清除率评估患者RRF,同时密切随访血清白蛋白、饮食蛋白摄入(DPI)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情况。结果随患者RRF下降,尿量明显减少(P<0.01),血清白蛋白显著增加(P<0.01),DPI增加明显。用主观综合评估(SGA)得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从开始透析时的62.5%降低到研究结束时的18.8%(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RRF迅速下降并不一定导致DPI下降与营养状况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  方法  对47例营养不良的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为期48周的营养管理以及有氧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相关营养指标进行自身对照。  结果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干预后与管理干预前比较,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P < 0.05);蛋白质、热量摄入、无内瘘侧上臂肌围、同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较干预前均增加(P < 0.05)。  结论  合理有效的营养管理和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前瞻性观察终末期肾衰 (ESRD)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84例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 (CAPD)病人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84例病人中A组(营养良好组 ) 2 6例 (30 95 % ) ;B组 (轻中度营养不良组 ) 4 5例 (5 3 5 7% ) ;C组 (重度营养不良组 ) 13例(15 4 8% )。测量指标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蛋白质摄入 (DPI)、血清白蛋白 (ALB)、前清白蛋白 (Pre -A)、转铁蛋白 (TF)、氮出现率相当蛋白 (nPNA)、血肌酐 (Scr) ,3组间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肌酐清除率 (Ccr)和尿素清除指数 (KT/V) ,C组低于A组与B组 (P <0 0 1或P <0 0 5 )。上臂围 (AC) ,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及上臂肌围 (AMC)、尿素氮 (BUN)及血胆固醇 (CH) ,3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ESRD的CAPD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蛋白质摄入不足、透析前营养状况、残余肾功能、酸中毒、糖尿病、心理因素及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脏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心医院血透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价MHD患者营养状况,根据MQSGA评分(〉10分者判为营养不良)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并采用t检验或x2检验比较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问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差异。结果86例MHD患者中,有42例患者MQSGA评分≤10分,纳入营养正常组;11~20分者有42例,21~35者有2例,共44例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1.1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33%;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的年龄、Kt/v、Alb、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性别、透析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血白蛋白可作为反应机体营养状况的可靠生化指标,而年龄、微炎症状态、透析充分性是影响MHD患者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卓  冯燕  张赤兵  伦立德 《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46-147,149
目的探讨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龄组)透析耐受情况、并发症、透析充分性、营养指标以及其他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以同一透析中心的非高龄老年患者25例作为对照(非高龄组)比较。结果高龄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为低血压,并且透析中经常发生血流不畅。高龄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基本达标,但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非高龄组(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非高龄组(P〈0.05)。结论高龄透析患者透析耐受性差,并发症多,血管通道较差,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需要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微炎症状态,提高透析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