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BCP变异与慢性重症肝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0):13-14,17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长期应用会诱导乙型肝炎病毒发生YMDD变异。因此,研究病毒变异发生的影响因素,对临床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HBVDNA定量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43 8例乙型肝炎 (其中慢性轻中度肝炎 2 47例 ,慢性重度肝炎 78例 ,慢性重型肝炎 2 4例 ,活动性肝硬化 89例 )中HB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 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其它模式比较 ,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各组间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慢性轻中度肝炎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重度肝、慢性肝重型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HBV复制水平是肝脏慢性炎症活动的条件 ,但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而不是体内病毒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关系.方法:对78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进行肝脏活检、HBV-DNA定量分析及肝功能检测,并进行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对照.结果:20例HBV-DNA<105 copies/ml,病理分度为G1~2 8例,G3 5例,G4 7例;29例HBV-DNA 105~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15例,G3 9例,G4 5例; 29例HBV-DNA≥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25例,G3 3例,G4 1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87.5%,中度56.3%,重度85.7%. 结论: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分度轻的其HBV-DNA定量高,病理分度重的其HBV-DNA定量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中度的患儿尤其应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朱其荣 《重庆医学》2012,41(18):1874-1877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生物学特征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在小鼠脾中发现DC。DC是目前所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重要的刺激细胞,作用比其他APC强10~100倍[1]。未成熟的DC位于抗原入侵部位,具有捕获、处理抗原的能力,但因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和HBeAg血清转换率的关系,探讨HBsAg定量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干扰素组(49例)和拉米夫定组(38例),分别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24、36、48周检测血清HBsAg、HBeAg和HBeAb定量水平,分析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的下降幅度与治疗48周时HBeAb/HBeA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拉米夫定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性下降(F=15.112,P<0.01)。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比较,治疗前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24、36、48周干扰素组HBsAg定量水平低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t=2.292~9.664,P<0.05)。拉米夫定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无相关性(r=0.385,P>0.05),而干扰素组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48周时HBeAb/HBeAg比值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病毒YMDD变异与治疗前HBV-DNA基线水平的关系。方法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片,100 mg/次,口服,1次/d,并随访1年。于治疗后第3、6、9、12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ELISA方法检测HBV-M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用PCR-RFLP方法检测YMDD变异。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转阴率25.93%(7/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0%(20/32);治疗前ALT水平为(132.59±66.07)U/L,治疗6个月ALT水平为(46.28±17.89)U/L,治疗12个月ALT水平为(49.78±27.94)U/L,治疗前与治疗6、12个月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32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一年期总变异率15.63%,其中DNA<106copies/mL组1例,变异率为5.88%,DNA≥106copies/mL组4例,变异率26.6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61)。结论治疗前HBV-DNA水平不能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异株的病例增加;变异株被检出时HBV-DNA水平均未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拉米夫定(LVD)是最早在我国批准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核苷类药物,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容易出现耐药问题,现已不被国内外专家推荐为一线用药。然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拉米夫定因价格优势及良好的安全性,暂无法被完全替代。如何及早预测拉米夫定耐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值得探索。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西安市第八医院20052010年初治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选出47例治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大部分被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仅5%~10%的被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不管是病毒因素,还是宿主因素,最终都是通过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乙肝的临床转归,而免疫应答状态主要由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在HBV感染中细胞因子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间接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的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影响及相关因素,为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初始采用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的CHB病人63例,根据有无发生YMDD变异分为变异组(45例)和未变异组(18例)。所有相关因素通过问卷形式获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33,P<0.05),未变异组的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变异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2.61,P<0.01)。两组病人依从性、吸烟、饮酒、年龄、HBeAg阳性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YMDD变异与病人依从性、吸烟、饮酒、年龄、HBeAg阳性等无相关性,与HBVDNA长期不转阴及血清学不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IFN)治疗前后HBVDNA前C区1896位变异,探讨其与IFN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C区1896位变异,观察IFN治疗前后变异株的变化及IFN疗效。结果: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变异株检出率为19%,IFN治疗后未检出新出现的变异株;变异株、野毒株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与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P〈0.001),变异株、野毒株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IFN治疗无诱导前C区1896位变异的作用;干扰素治疗变异株病毒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其近期疗效与野毒株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与临床治疗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拉米夫定治疗中28例出现血清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的患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YMDD变异,并观察其血清HBV 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100例中有17例YMDD变异阳性,其中以YVDD(M550V)变异为主,占64.7%(11/17),YIDD(M550I)变异为35.3%(6/17)。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均伴有HBV DNA及ALT水平反跳,1例住院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病情加重。结论: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疗程1年,100md/d)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率为17.0%(17/100)。发生变异者较无变异者疗效降低,检测YMDD变异有助于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肝患者多位点耐药基因突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临床耐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肝患者,分别从血清中提取HBV DNA,进行PCR和DNA直接测序,并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判断有无变异及变异模式。结果 30例中有17例发生不同位点变异,变异率为56.67%,另有5例经DNA测序可见碱基突变,但未见明显耐药基因。常见基因变异模式依次为M204I、L180M、A181T、L180M+M204I+V173L、L180M+M204I/V、L180M+M204V+T184I,6种突变模式与ALT、HBV、DNA之间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BV多位点耐药基因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乙肝患者HBV耐药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应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15例乙型肝炎疫苗有效免疫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中HBV标志物和HBV-DNA。结果15例被检者血HBsAb均为阳性(100%),而且均发现血中有HBsAb以外的HBV标志物阳性,所以被定为HBV感染,HBV-DNA阳性9例(60%),提示存在着HBsAb阳性的HBV感染,其原因为这些病毒可能是一种变异的病毒,其核苷酸序列不同于一般的HBV。HBVS基因变异第587nt由G→A导致HBsAg中具有高度抗原性的a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与疫苗诱导免疫有关的抗原决定簇a部分缺失,抗体与变异株HBV的HBsAg结合力下降,从而导致HBV疫苗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酒精对HBV DNA多位点基因变异的影响,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5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嗜酒组和非嗜酒组,采用DNA芯片技术, 检测HBV DNA前C区1896及1814位点、BCP区1762及1764位点、P区528及552位点的基因变异。结果:嗜酒组在BCP区1762 、1764位点的变异率明显高于非嗜酒组(P均<0.05)。在前C区1896、1814位点,P区528、552位点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酒精可导致乙肝病毒BCP区1762 、1764位点发生基因突变,BCP区基因变异可促进HBV在人体内的复制表达,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发生病毒突破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P基因区变异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51例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10mg/d,疗程>12月)发生病毒突破的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随访发现病毒突破时患者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HBV P区基因的变异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有37例检测出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变异,且rt181位点变异多于rt236位点(分别为33例和8例,其中两位点联合变异4例,P<0.001)。联合变异患者其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单一变异患者[分别为(6.53±0.45)log10拷贝/mL、(5.37±1.08)log10拷贝/mL,P=0.043]。结论在应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可筛选出HBV P基因区的相关耐药变异,不同耐药位点患者的HBV DNA水平可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特征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HBV基因型与自身抗体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96例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对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分析HBV基因型、HBV-DNA载量、生化指标、年龄、性别与自身抗体的关系。结果 196例CHB患者中67例(34.2%)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96例CHB患者中基因B型41例,C型134例,B+C型21例,其自身抗体阳性者分别为12例(29.3%)、46例(34.3%)、9例(42.9%),自身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患者比较,其性别比例、年龄分布、HBV-DNA、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慢性感染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低滴度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且不同HBV基因型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内血站对献血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经血站筛查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员血浆983份,用雅培Architect1200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HBsAg;巢式PCR扩增乙肝病毒S区、C区、X区。诊断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S区,产物直接测序并与标准病毒序列对比分析病毒株变异。结果经雅培Architect I2000复检HBsAg弱阳性率为6.5%(64/983),HBsAg滴度中位数为0.171U/ml;60.9%(39/64)病毒两个区扩增阳性,4.0%(39/983)健康献血员为隐匿性HBV携带者;35.9%(14/39)病毒PreS/S区段扩增阳性,未发现“a”决定簇内的变异株。结论目前经血站常规检测ItBsAg为阴性的合格血液用敏感性更高的试剂仍能检测出HBsAg及HBV DNA。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相关耐药突变1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替比夫定(LdT)相关耐药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模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对LdT治疗中病毒学突破的HBeAg阳性CHB,经焦磷酸测序法证实为LdT耐药突变的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4个耐药突变位点呈5种模式,分别为rtM204I 9例,rtM204I+rtL180M 3例,rtM204I+rtV173L、rtM204I+rtV173L+rtL180M和rtM204I+rtV173L+rtA181V各1例。治疗24周时患者血清HBV-DNA均<104拷贝/mL,其中60%(9/15)的患者<103拷贝/mL;耐药突变发生于用药后40~111周,均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rtM204I是LdT耐药的主要突变模式,对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即使在24周HBV-DNA<103拷贝/mL,仍需关注其耐药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