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社区T2DM患者胱抑素C水平(Cys 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281例门诊就诊的非新诊断且血糖控制稳定的T2DM患者,血管超声测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以CIMT<0.9 mm或CIMT...  相似文献   

3.
李茂  罗定兰 《四川医学》2021,42(12):1220-122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锌 α2糖蛋白(ZA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5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伴CAS分为CAS组和不伴CAS组(NA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ZAG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2DM患者血清Z...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行颈部血管彩超,IMT<1.0 mm为对照组,IMT≥1.0 mm为实验组.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技术检测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变化组,分析各组生化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发生骨量变化的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HOMA、TC、TG、LDL-C、UA、MAU、硬化斑块是骨量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病变与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丽  杨丽  张露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3,39(3):16-19+26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81例的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及血尿酸及颈动脉超声结果等数据。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CAS)51例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CAS)30例。结果:CAS组的年龄、血肌酐、血尿酸比NCAS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UA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尿酸或高年龄水平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VE-Ca)水平与血糖、血脂及2型糖尿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新诊断T2DM患者90例,根据有无CAS分为合并CAS组(A组)48例和无CAS组(B组)42例,设健康对照组(C组)35例。测量体重指数、血压,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血清VE-Ca水平。结果3组血清VE-Ca水平依次为:C组(2.79±1.68)ng/mLB组(4.53±1.42)ng/mLA组(5.16±1.43)ng/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VE-Ca与FPG、HbA1c、TG、SBP、DBP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37、0.734、0.319、0.229、0.349,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Ca、DBP、FPG、TC是T2DM发生CA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血清VE-Ca在新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中升高,在新诊断T2DM合并CA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尿酸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均检测血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及总胆固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尿酸及三酰甘油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与三酰甘油正相关(r=0.759,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三酰甘油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时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者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者51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的血脂指标。结果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结果分析表明,TG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与2型糖尿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血脂结果分析表明,TC,HDL-C,TG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中,对血脂各项指标注意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纠正血糖及降脂,排除和减少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110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维持原治疗;观察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功能,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给予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血尿酸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干预6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管腔内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降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延缓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83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增高,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马玲 《海南医学》2016,(3):431-433
长期的糖尿病病程可引起血管、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维生素D是经典的钙磷调节剂,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包括对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缓解炎性反应、减少动脉内皮损伤等.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临床及动物模型试验表明,维生素D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目前已发表文献对此仍存有分歧,本文就此相关机制及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2型糖尿病(DM)并发大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2型DM患者126例按是否发生大血管病变分为A组(n=65,发生血管病变者)和B组(n=61,未发生血管病变者),同期入选体检正常者60例为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186例入选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MIF、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A、B 2组的各项监测结果(除HDL-C)均高于C组;A组的MIF、IMT、HbA_(1c)、LDL-C、TG水平均高于B组,HDL-C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颈动脉轻度狭窄22例(33.85%),中度32例(49.23%),重度11例(16.92%);患者MIF水平与IMT(r=0.977)、FPG(r=0.551)、HbA_(1c)(r=0.909)、LDLC(r=0.779)、TG(r=0.615)呈正相关性(均P<0.01),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516,P<0.01)。结论2型DM患者血浆MIF水平明显升高;发生血管病变的2型DM患者MIF水平与血管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且与血糖、血脂相关;2型DM患者进行MIF水平监测对防控大血管病变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桦  林养  吴春芳 《吉林医学》2010,31(7):875-87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伴大血管病变组(A)4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39例。另选40例健康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结果: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均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有相关性(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CIMT增厚组(54例)和CIMT正常组(48例),分别测定血清TBil水平及体重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等,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IMT增厚组病程显著长于CIMT正常组,LDL-C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TBil显著低于C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il与CIMT呈负相关(r=-0.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LDL-C、TBil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1,4.753、0.743,均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是老年T2DM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CIMT增厚患者胆红素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青  王立 《北京医学》2008,30(3):147-14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4例健康对照者与2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后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154例(IMT≥1.5mm)和非斑块组95例(IMT<1.5mm),观察各组间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BMI)、HbA1c、UA、IL-6、IL-8、TNF-α、FA、PAI-1水平.同时对糖尿病亚组间合并微血管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斑块组病程、SBP、UA、BMI、IL-6、IL-8、TNF-α、F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②斑块组微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较无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IL-6、FFA是影响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炎性因子的水平及脂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大血管病变(MA)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合并MA作为观察组(有MA组),未发生MA的作为对照组(无MA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以及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共发生MA41例(41.0%),单因素检验13个变量(体重、有无基础疾病、血脂、血压及血糖等相关指标)是2型糖尿病患者共发生MA的因素(P〈0.05),而与年龄、性别、BMI、病史无关(P〉0.05)。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有统计学意义的13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因素,按OR值的大小依次为FBG、HbA1C、血脂以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A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积极控制各因素,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