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DSA及18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的影像表现,认识FNH的多种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10例FNH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分析其多种影像学表现.1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DSA肝动脉造影,2例行18FDG PET显像.结果 10例FNH均为单发性结节,位于肝右叶8例,肝左叶2例.肿瘤直径1.1~9.3 cm,平均5.1 cm.CT检查10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8例病灶(直径均>3.0 cm)中央区有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9个结节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2个病灶中央或周边见增粗迂曲血管,其中1个尚可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现象;门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8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7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3个低于肝实质,5个病灶中央更低密度有强化.血管造影:4例FNH的供血动脉均来自肝动脉系统,供血动脉增粗、扭曲, 1例血管分支放射状分布,周围呈环绕状聚集染色,中央局限性缺损,另3个分支血管紊乱并呈抱球征,1个尚见动脉-门脉、动脉-静脉分流.2例18FDG PET显像均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结论 FNH 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而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供血为主,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呈轮辐状向周围发散.这些影像特征有利于FNH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和DSA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武警四川总队医院2008-06至2016-08经病理证实的5例FNH患者的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为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DSA检查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 5例均为单发肿块,CT平扫均呈密度不均、边界较清的稍低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心为条状或放射状无强化瘢痕影;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改变,中心低密度瘢痕影无强化;延迟扫描低密度瘢痕逐渐强化。DSA中病灶表现为富血供占位,供血动脉迂曲、增粗,进入病灶后呈放射状分布显示,染色均匀,境界清楚。结论 FNH的CT多期扫描和DSA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者结合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DSA和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DSA和MRI影像资料,DSA检查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MRI检查为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DSA显示病灶富血供性,供血动脉增粗、迂曲,进入病灶后的供血动脉分支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病灶染色均匀,边界清楚;6例见肝静脉引流。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于动脉期呈显著强化,持续至延迟期仍高于或等于肝实质;3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组织信号,于门脉期开始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结论 FNH的DSA特征为供血动脉分支进入病灶后呈辐射状向周围分布,且常见肝静脉引流,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敏感显示其病灶中央的瘢痕组织信号,两者结合检查能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DSA表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分析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DSA表现 ,提高对胆管细胞型肝癌的认识。方法  17例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平扫及常规CT增强扫描 ,其中 6例加做病灶动态扫描 ,5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所有病例均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CT增强 17例不均匀轻度强化 ,其中 3例病灶出现大片低密度无强化区 ,部分边缘强化 ,2例病灶可见延迟强化区 ;15例肝内胆管扩张 ,其中 10例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 ;DSA表现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增多 ,僵直及肿瘤染色。结论 CT、DSA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 ,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联合射频消融(RFA)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MSCT)随访疗效及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及DSA检查,DSA检查并TACE术后1~7 d复查CT;RFA于TACE术后10~14 d在CT导引下进行,RFA术后21~30 d再次行CT复查.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局部血供,瘤灶缩小或局部复发,肝其他地方复发,门静脉癌栓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MSCT与DSA结果行对比分析,统计不同影像学病灶检测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肝癌瘤灶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肝癌行TACE及RFA术后瘤灶局部复发+新发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新发瘤灶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原发瘤灶局部复发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及行TACE、RFA术后随访,MSCT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肝硬化退变结节(DN)及小肝细胞癌(S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者起初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0例患者共检出SHCC病灶28个,在平扫CT像上,21个病灶呈略低密度,7个病灶接近于等密度而未显示;于增强扫描动脉期,18个病灶呈轻或中度强化,3个病灶呈低密度,其余7个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的6个出现强化。CT检出病灶直径介于0.8—2.0cm。DSA显示27个肿瘤血管丰富,仅1个未见肿瘤染色。分化较好的SHCC与高度变异性DN的血供状况无明显差别。结论CT增强扫描对SHCC有极高的诊断准确性,它可作为临床可疑SHCC患者的常规检查,一经发现动脉供血结节,若患者肝功能好,则应尽早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2例行MR检查,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检查。单发病灶者4例,多发病灶者4例。肿瘤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形坏死区,3例病灶周围多发子灶,2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MRI上肿瘤表现为长T_1稍长T_2信号;7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中心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CT及MR影像特点,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常伴中心坏死囊变及周围多发子灶,强化方式为延迟强化。  相似文献   

9.
肝癌内含脂肪成份少见。作者报告了10例肝细胞癌(HCC)脂肪变病例的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及B超表现。10例中有3例肿瘤直径<3.5cm者脂肪变呈弥漫性,分布整个瘤体,余7例肿瘤直径>3.5cm者脂肪变呈单发或多发局限性病灶。B超上HCC脂肪变呈高回声区,缺乏特异性;CT上表现为低密度灶,CT值<-10HU;血管造影显示为少血管病灶。有2例血管造影未能显示肿瘤染色,而在CT-血管造影上则显示有明显环状肿瘤包膜染色及浅淡的瘤体内分隔染色。作者认为,肝囊肿CT密度约为0-10HU,正常肝实质及肝脏恶性肿瘤密度则相对较高,脂肪变的CT密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 lar hyperp lasia,FNH)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7例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0例又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别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17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多数直径2~5 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及信号,T2W I为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的均质的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12例仍略高于肝实质,6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11例病灶内显示瘢痕,其中8例呈延迟强化。4例静脉期出现包膜样强化。病理观察:17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割呈结节状,瘢痕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春宏 《放射学实践》2008,23(6):636-639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6例FNH患者19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孤立病灶,2例多发;16个病灶密度较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7个病灶直径≤3cm,12个病灶直径>3cm;8个病灶显示周边假包膜;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及纤维分隔,其中有8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显著高密度,其中16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5例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周边异常增粗的血管。结论:绝大多数FNH呈孤立界清无包膜的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实质性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显示中央瘢痕和假包膜,部分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异常增粗的血管;多发病灶、动脉期不均强化、无中央疤痕显示及假包膜为不典型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2.
肾盂癌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各种影像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影像检查并得到病理证实的肾盂癌19例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肾盂癌的检出率.结果 静脉肾盂造影(IVP)显示肾盂、肾盏内不规则充盈缺损,肾盏积水.CT平扫见肾盂、肾盏内软组织肿块;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时,显示肾盂及肾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内有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9例患者中,术前IVP检查12例,9例IVP显示病灶,B超检查16例,10例显示病灶,CT扫描19例,18例显示病灶,MRI检查3例,3例显示病灶.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肾盂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IVP和CT是诊断肾盂癌的首选方法,B超可作为普查手段.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或有远处转移时,CT和MRI明显优于IVP.  相似文献   

13.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及DSA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及DSA征象,提高胆管细胞型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常规CT平扫及双期强化扫描,其中6例同时行延迟扫描,15例行DSA检查。结果CT主要表现:平扫均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动脉期:所有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环状轻、中度强化;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呈网格状;延迟期:病灶不均匀向心性增强,略高于正常肝实质。DSA表现: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僵直,肿瘤染色呈云片状、羽毛状,导管越是超选,肿瘤染色越明显。结论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及DSA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2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1例行MRI检查;9例行DSA检查。结果B超显示病灶15例为低回声,10例为略强或强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选择性动脉造影呈乏血管肿瘤改变,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动脉期肿瘤血管纤细、呈绒球状改变,实质期肿瘤染色明显,轮廓不清;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I与SCT在原发性肝癌经TACE治疗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MRI与螺旋CT(SCT)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个月行MRI及SCT检查,MRI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S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三期扫描.并于MRI与SCT检查后1周内行DSA.以DSA结果 为金标准,比较MRI和SCT对于TACE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显示情况. 结果 DSA检查发现30例39个瘤灶残留,7例新发病灶,其中2例单发,5例多发,共13个新发病灶.残留灶与新发灶均表现为局部异常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RI共显示29例36个残留灶,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SCT显示共有23例28个残留病灶,显示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100%.MRI对于肿瘤残留灶的检出率、敏感性高于SCT(P<0.05),对于新发病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SCT比较,MRI能排除碘油沉积的影响,更加敏感地检测出肿瘤的残留、复发及新发病灶,而且更能反映肿瘤TACE治疗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后局限性脂肪肝影像学特征.方法 4例肝癌患者术前均经超声、CT检查确定无脂肪肝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进行超声、CT检查并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检测脂肪肝情况.结果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CT、B超显示肝右下叶局限性低密度区其内可见密度较高肝静脉影像,增强后病变区强化不明显,动脉走行自然.腹部超声显示呈细腻回声增强兼后部回声衰减;血管造影显示右下叶肝动脉走行自然,动脉期未见血管增粗、迂曲或抱球征象,实质期也末见肿瘤染色现象.病理证实为肝脂肪变性.结论 了解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并发局限性脂肪肝原因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肝癌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检查程序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总结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检查的扫描及后处理过程和影像特征。结果 9例输尿管癌均经SCT平扫、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多平面与三维重建,病灶得到清晰显示,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结论 完善有序的SCT检查方法应该包括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后的后处理,这对输尿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