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对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AMI静脉溶栓成功者溶栓前与溶栓 2 4h后心电图以及同期 1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入院时与入院 2 4h后心电图 ,测定QTcd。结果 溶栓组治疗前后QTcd分别为 71.8± 16.3ms和 45 .6± 17.4ms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未溶栓组为 72 .5± 17.0ms和 71.7± 15 .9ms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治疗 2 4h后QTc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成功的溶栓能使紊乱的心肌复律恢复稳定 ,显著缩短AMI的QTcd ,改善预后。QTcd缩短可作为AMI溶栓成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QT离散度显著延长 ,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 5 8例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 ,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分析 ,并与再灌注后恶性心律失常结果相对照 ,旨在探讨QT离散度在AMI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及溶栓疗效评定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 8例均为 2 0 0 0— 2 0 0 2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男 4 0例 ,女 16例。年龄 5 2~ 75岁 ,平均 6 3.5岁。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无溶栓禁忌证。溶栓开始距缺血性胸痛症状发作时间 0 .…  相似文献   

3.
1目的 探讨 Q波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方法 选取≥ 70岁无 Q波 (A组 6 0例 )和有 Q波 (B组 6 1例 ) AMI患者及≤ 70岁无 Q波的 AMI患者 (C组 5 8例 )进行对照研究。3结果  A、C组房颤的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亦高。 A组接受溶栓治疗者较 B、C组少 ;A组与 B组病死率无差异。但 1年内病死率 A组高于 B组。 4结论  Q波的存在对高龄 AMI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已成为挽救AMI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我们观察了国产基因重组链激酶思凯通 (r SK)对老年初发AMI的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与方法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3月收住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发病 6~ 12h的AMI患者 130例 ,其中年龄≥ 6 0岁为老年组 (74例 ,男 5 3例 ,女 2 1例 ) ,<6 0岁的为对照组 (5 6例 ,男 4 0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分别为 (6 8± 8)岁和 (49± 8)岁 ;老年组前壁心肌梗死占 73% ,对照组 6 0 %。诊断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患者均无溶栓禁忌证 ,接受r SK15 0万IU静脉溶栓 ,30~ 6 0mi…  相似文献   

5.
自 1996年 2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院共对 2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 ,现将临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5例AMI患者 ,其中男性 17例 ,女性 8例 ,年龄 5 3~ 72岁 ,平均 (6 0± 0 4 4 )岁。患者胸痛发作至溶栓时间为 0 5至 5小时 (平均为 4 15小时 )。心电图提示 :急性下壁梗塞 5例、前间壁 6例、广泛前壁合并右室 2例、下壁合并右室 5例、广泛前壁与前间壁合并右室各 3例、高侧壁 1例。Killp′s分级在Ⅲ级以下为 2 4例、Ⅳ级为 1例。病例选择参照文献 [1]。1 2 溶栓方法 溶栓前患者…  相似文献   

6.
观察首次前壁 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QAMI)溶栓及未溶栓患者于出院前 ST段抬高及 T波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旨在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 ,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首次患 AQAMI,共 5 6例 ,其中接受静脉溶栓者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平均 (70 .3±2 .5 )岁 ;未溶栓者 2 6例 ,男 16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 5±11)岁。药物采用尿激酶 ,按推荐的方法进行 [1 ]。AQAMI诊断标准 :胸痛持续≥ 30 m in,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V1~ 4导联中 2个以上相邻导联 ST段抬高≥ 0 .1m V,并出现异常 Q波 ;CK(肌…  相似文献   

7.
冉华中  时永联 《中原医刊》2003,30(19):42-42
近十多年来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再灌注治疗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为了评价基层医院AMI治疗现状 ,现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 162例AMI患者资料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确诊的AMI患者 ,共 162例 ,其中男 12 3例 ,女 3 9例 ,年龄2 2~ 81岁 ,平均 61.4岁 ,患者住院天数为 2~ 69天 ,平均 17.7天 ,中位数为 15天。 162例AMI患者治疗措施 :静脉溶栓 :再通 2 7例 ,64 3 % ,未通 15例 ,3 5 7% ;未溶栓 :>6小时 96例 ,80 0 % ,无ST段抬高 2 1例 ,17 5 % ,无原因 6例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进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 1998— 2 0 0 1年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AMI 3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70岁AMI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71~ 85岁 ,平均 (75 .12± 3.2 8)岁 ,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 ,其中发病 <2(h) 6例 ,2~ (h) 12例 ,4~ (h) 10例 ,6~ 12 (h) 8例。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10例 ,前间壁和前壁 12例 ,下壁 6例 ,下壁 正后壁 4例 ,下壁 右室 2例 ,前壁 下壁、前壁 正后壁各1例。1.2.…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时间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雅萍 《西部医学》2003,1(2):140-140
近年来 ,我们对所有 6小时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用国产尿激酶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 ,发现疗效与溶栓开始时间密切相关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胸痛开始半小时 ,2小时 ,6小时的急性 AMI患者共 15例。所有病例均无溶栓禁忌症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3例。年龄 38~ 6 2岁 ,平均年龄 5 0岁。急性下壁心梗 5例 ,前间壁 4例 ,前壁 3例 ,广泛前壁 3例。半小时溶栓 2例 ,2小时 6例 ,6小时 7例。方法 :除扩冠脉 ,活血及对症治疗外 ,所有病例采用国产尿激酶5 0× 10 4U加生理盐水 4 0 ml静推 ,继以尿激酶 10 0×10 4U加生理盐水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早期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为有效的方法 ,而溶栓后继续抗凝治疗是保证溶栓成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以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用于溶栓后的治疗 ,观察对梗死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AMI患者 10 5例 ,随机选择 6 8例为低分子肝素组 (A组 ) ,年龄 4 1~ 73岁 ,平均 5 0 1岁。梗死部位 :下壁 2 4例 ,前壁 15例 ,广泛前壁 14例 ,高侧壁 5例 ,下壁 广泛前壁 10例。合并高血压 17例。A组包括 70岁以上 5例 ,梗死部位在下壁 2例、前壁 3例 ,合并高血压 2例。 37…  相似文献   

13.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但这种疗法在发病 6 h内实施才最有效 [1 ]。及时的溶栓治疗可以改善 AMI病人的预后 ,早期有效地应用溶栓药可使病死率降低 10 %~ 12 % ,为非溶栓治疗病死率的 1/3[2 ] 。可见 ,如何在溶栓治疗中密切配合医生 ,保证药物及时输入 ,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 2 0例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配合 ,谈谈护理体会。1 一般资料   2 0例为我科 1998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的住院患者 ,男10例 ,女 10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46岁 ,平均 5 4…  相似文献   

14.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我院 1 997年 1月— 1 999年 1 2月对溶栓和非溶栓治疗的64例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旨在观察溶栓治疗老年人 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确诊为 AMI患者 64例 ,无溶栓禁忌证 ,于发病 1 2 h内给予溶栓治疗。溶栓组 2 8例 ,男 1 9例 ,女 9例 ,年龄 60~ 83岁 ,平均 68岁。对照组 36例 ,男 2 4例 ,女 1 2例 ,年龄 60~ 86岁 ,平均 68.5岁 ,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1 .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  相似文献   

15.
黄伟强 《广西医学》2001,23(3):554-555
无 Q波心肌梗塞 ( NQMI)是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一种特殊类型 ,由于其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缺乏特异性 ,临床上常易误诊、漏诊。我院从 1 995年1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 NQMI2 8例 ,现将其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同期 AMI病人 2 67例 ,其中 NQ-MI2 8例 ( 1 0 .5% ) ,男 1 9例 ,女 9例 ,男女发病比例为 2 .1∶ 1 ,平均发病年龄为 ( 65.2± 1 0 .8)岁 ( 4 4~88岁 ) ,60岁以上患者 2 0例 ( 71 .4% )。1 .2 临床表现 :有典型胸痛者 1 8例 ,其余包括心悸、胸闷 5例 ,上腹痛 1例 ,气喘或憋气感 2例 ,晕厥1例 ,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16.
王燕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0):937-938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目前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生的主要原因 ,溶栓已成为现代 AMI的重要治疗方法。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 ( UKTP,中国丽珠集团生产 ,批号 :0 1 0 30 3)对 40例 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取得了一定效果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 1 993年 1月至2 0 0 1年 1 2月之间的 AMI者 40例 ,男 2 5例 ,女1 5例 ,年龄 45~ 72岁 ,平均 61 .4± 8.3岁。心肌梗死部位 :前壁 2 6例 ,下壁 (包括后壁及右室 ) 1 4例。4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化分为 UK-TP1 5 0万 …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疗法。但因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大及并发症多 ,一般采用年龄 <6 5岁为溶栓指征 [1 ] 。本文对比分析我院老年AMI患者溶栓治疗 30例及非溶栓性治疗 2 5例的临床资料 ,旨在进一步探讨老年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自我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经临床确认为初发的 AMI5 5例 ,年龄均为 6 0岁以上。分为溶栓组(30例 )及非溶栓组 (2 5例 )。溶栓组溶栓治疗距症状发作时间≤ 12 h。两组在性别、梗死部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 3组 :基础治疗组 2 3例 ,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mg/d治疗组 (福辛普利组 2 8例 )和基础治疗 +依那普利 10mg/d(依那普利组 32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第 8周的QTd、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基础治疗组发病后即刻QTd、QTcd与治疗 8周后相比变化无显著性。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80 .7± 36 .8)和(5 9.7± 2 9.1) ,QTcd分别为 (89.6± 38.8)和 (6 9.1± 35 .0 )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78.3± 2 9.5 )和 (6 1.4± 35 .6 ) ,QTcd分别为 (92 .5± 4 1.2 )和 (71.3± 2 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结论 :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低AMI患者QTd、QTcd。但 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对我院在1994年2月~1998年10月收治的无明显合并症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抗凝、溶栓及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AMI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 29~64岁,平均52±4岁。其中下壁合并右室1例,前间壁8例,单纯下壁6例,正后壁2例,高侧壁1例,非Q波梗死2例,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药物可控制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9例AMI患者接受rt -PA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 ,判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结果  39例中冠状动脉再通 2 9例 ( 74 .3% ) ,其中发病 6小时以内的溶栓再通率为 85.7% ( 12 14 ) ,发病 6~ 12小时的溶栓再通率 6 8% ( 17 2 5)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性 (P <0 .0 5)。≤ 6 5岁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 >6 5岁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应提倡急诊室溶栓 ;>6 5岁的患者静脉溶栓同样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