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底脊索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探讨其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结果 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11例(64.7%),鞍区6例(35、3%);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状为主(88%);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内可见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侵犯邻近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示病变呈持续性“蜂房样”不均匀强化10例,均匀强化2例。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颅底部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在颅底脊索瘤和侵袭性垂体瘤(IP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学有鞍区破坏的颅底脊索瘤患者15例、向鼻咽部侵犯的IPA患者20例.测量二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类型,统计达峰时间(TTP)、增强峰值(EP)和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分析各个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颅底脊索瘤的ADC值为(1.274±0.07)×10-3mm2/s,高于IPA ADC值(0.672±0.03) ×10-3 mm2/s(P <0.001),ADC阈值为0.964×10-3mm2/s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7,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100%.颅底脊索瘤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Ⅰ型14例,TICⅢ型1例,此例TICⅢ型者TTP约40 s;IPA TIC Ⅰ型7例,TICⅢ型13例.颅底脊索瘤和IPA的EP、MC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ADC值和TIC的类型及其相关参数(EP,MCER)有助于颅底脊索瘤和IP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底部脊索瘤的MRI和CT表现,以探讨MRI和CT在颅底部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2例证实的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42岁。2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GT检查。结果: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其中斜坡15例、鞍内2例、鞍旁1例、颈静脉孔区2例、蝶窦1例、鼻咽部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16例,圆形4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15例,边缘模糊7例。MRI表现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其中18例呈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由于有多轴面成像的优势,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环、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MRI和CT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5例,鞍区4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8例,圆形3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9例,边缘模糊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见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软骨类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底脊索瘤,6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4例仅行CT扫描,5例仅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CTA检查。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8例,鞍区5例,颈静脉孔区1例,1例同时跨颅中、后窝生长。形态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3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晰。CT表现肿块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块,7例见斑点状钙化,8例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MRI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颅底脊索瘤有典型的好发部位,T2WI明显高信号较具特征性,CT和MRI对术前诊断颅底脊索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脊素瘤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43%,常发生于从颅底至尾椎的中轴骨。该肿瘤生长缓慢,但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影像学、尤其是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脊索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颅底脊索瘤8例,骶尾部脊索瘤9例,邻近颅底及椎体骨质均有溶骨性破坏,伴硬膜外及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17例中16例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后,肿瘤均有轻度或中度不均匀性强化。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脊索瘤的特征性MRI表现,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及显示骨质破坏作用均优于CT。  相似文献   

9.
脊索瘤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脊索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3 9例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 颅底部脊索瘤 16例 ,15例破坏颅底并有硬膜外软组织肿块 ,1例位于颅内右侧桥前池区 ,骨质无破坏。骶尾部脊索瘤 2 3例 ,椎体均有破坏 ,2 2例伴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肿瘤边界清楚 ,T1WI呈低~等信号 ,T2 WI呈较高~高信号 ;3 6例信号不均匀 ,14例有条状低信号纤维间隔和高信号粘液基质。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根据肿瘤侵犯特点和信号特征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6年以上的颅底脊索瘤系列MRI资料,重点对肿瘤大小、MR信号特征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总结分析.评价MRI在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13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病灶逐渐缩小,其中2例在治疗后3个月左右病灶一过性增大;病灶信号逐渐变得均匀并失增强,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4例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患者于治疗后1年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显示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病理演变及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脊索瘤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992年至2001年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并广泛侵犯颅底的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在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此外,侵及斜坡的脊索瘤均出现斜坡形态和其内MR信号的异常改变。结论MRI检查颅内脊索瘤的临床意义在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骨软骨瘤、颅咽管瘤的鉴别。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加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和T2WI(即T1WI FS和T2WI FS),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在常规T1WI和T2WI序列仅检出4例肿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和T2WI稍高信号。在T1WI FS上7例呈均匀低信号,显示清晰;在T2WI FS上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快速动态增强扫描(FMPSPGR)检出11例肿瘤,在动脉期7例肿瘤明显强化呈高信号,4例轻度强化呈稍高信号,1例无明显强化呈等信号,胰腺实质期和门脉期6例仍呈高信号,6例呈等信号。与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动态增强MRI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7%(11/12)。结论 动态增强MRI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 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于术前行动态增强MR扫描 ,绘制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动态增强MRI参数 ,如最大增强线性斜率 (steepestslope ,SS)、增强峰值 (peakheight,PH)、增强后第 1、2、4分钟时信号强度改变率(E1、E2 、E4)等 ,分析各动态增强MRI参数及强化形态学表现 ,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ty,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4 8例肺癌微血管密度均数为 (5 6 .0 7± 2 2 .6 1)条 /0 .74mm2 。其中鳞癌 (2 6例 )为 (4 4 .4 1± 16 .2 8)条 /0 .74mm2 ,腺癌 (2 2例 )为 (6 9.86± 2 1.4 7)条 /0 .74mm2 条 /0 .74mm2 ,MVD计数腺癌高于鳞癌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t =4 .6 6 6 ,P <0 .0 1)。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 、E4与肺癌MVD呈正相关 ,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 (r=0 874 ,P <0 .0 1)。结论 肺癌的微血管密度是其在动态增强MRI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肺癌MRI动态增强模式与肿瘤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60例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 3DDCEMRA)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 3DDCEMRA包括 4 4例病变血管和 16例正常血管。选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 ( 3DFFE)序列 ,行3DDCEMRA检查 ,主要参数为TR 9毫秒 ,TE 3毫秒 ,翻转角 3 0° ,矩阵 12 8× 2 5 6,快速注射 0 2mmol/kg钆 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 ,注射速度 1 5~ 2 0ml/s ,延迟时间依据病情而定 ,其中 3 6例 (病变组 3 4例和正常组 2例 )经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 (IADSA)或 (和 )手术证实 ;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 3级评价 ,并计算出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60例 3DDCEMRA图像质量优良者 5 7例 ,占 95 %。5 0例 ( 16例正常组与经手术、IADSA证实的 3 4例病变组 ) 3DD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4 1%、87 5 %和 92 0 % ;假阳性 ,假阴性各 2例 ,病变程度高估 3例。 3 4例各类血管和相关病变的 3DDCEMRA结果与IADSA或 (和 )手术符合率为 85 3 % ,主动脉及其主支病变则分别为 10 0 0 %和77 3 %。结论  3DDCEMRA是一种有效、微创技术 ,评价主动脉病变可与IADSA媲美 ,对主动脉主支病变与IADSA尚有一定差距 ,通过提高扫描速度和改善重建技术 ,有望能逐步替代IADSA。  相似文献   

15.
.23)%及(0.83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86及18.358,P<0.05).39例宫颈癌表现为Ⅰ型(25例)或Ⅱ型(14例);而邻近正常组织多表现为Ⅲ型(26例)及Ⅱ型(11例),仅2例为Ⅰ型曲线.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能定量分析宫颈癌在各阶段的强化特点,反映肿瘤的血供状态.动态增强的早期及延迟期可以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其定量数据ARSI%及MRSI%可以进一步判断预后、指导分期.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MRI延迟强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搜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MRI资料,分析其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特点.方法 应用心脏MR技术检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行心肌对比剂延迟显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节段范围及程度等.应用t检验对延迟与非延迟强化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接受心肌对比剂延迟显像,其中受累心肌节段出现延迟强化的患者共95例,无延迟强化者59例.延迟与非延迟强化组受累节段厚度[分别为(24.8±5.5)和(20.4±3.8)mm,t=3.82,P<0.05]以及受累节段数[分别为(3.3±1.9)和(2.4±1.7)段,t=2.26,P<0.05]比较,前者均大于后者;而患者年龄比较,延迟强化组低于非延迟强化组[分别为(46.0±15.2)和(55.0±11.9)岁,t=-3.67,P<0.05].按照强化的形态,弥漫性强化62例,局限性强化33例.共14例患者接受了酒精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心肌延迟显像均可见明确的局限性强化影.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MR对比剂延迟强化患者在受累节段厚度、数量以及年龄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非强化患者.  相似文献   

17.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和早期增强率大小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40例4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18个。良性病变边缘77.8%(14/18)为光滑或分叶,16.7%(3/18)为不规则或毛刺,早期增强率为(55.5±28.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13/18)为单相型;恶性病变边缘82.6%(19/23)为不规则或毛刺,13%(3/23)为光滑或分叶,早期增强率为(90.5±38.6)%,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8.3%(18/23)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和早期增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18.42、20.68、10.38,P值均<0.01)。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82.6%(19/23),特异性77.8%(14/1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的敏感性95.7%(22/23),特异性72.2%(13/18)。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87%(20/23),特异性61.1%(11/18)。结论 典型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单相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烈提示良性;早期增强率诊断的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