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采用人工机械瓣与人工生物瓣行三尖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单纯或合并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34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227例,年龄8~74(42.0±13.3)岁。将患者分为两组:置换人工机械瓣为机械瓣组,168例(48.8%),年龄(37.0±11.6)岁;置换人工生物瓣为生物瓣组,176例(51.2%),年龄(46.0±13.4)岁。对出院患者采用门诊、电话、邮件等方法进行随访。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至12.6年,平均随访5.7年。生物瓣组患者149例生存出院,随访率96.6%(144/149)。30 d内死亡29例(16.5%),30 d后死亡14例(7.9%)。生物瓣组发生退行性变18例,人工生物瓣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机械瓣组患者152例生存出院,随访率93.4%(142/152)。30 d内死亡13例(7.7%),30 d后死亡14例(8.3%)。三尖瓣机械瓣发生不同程度梗阻19例。未出现人工机械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总死亡率(24.4%vs.16.1%,P=0.054)和再次手术率(4.2%vs.9.9%,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的1年(78%vs.89%)、5年(74%vs.86%)、10年(66%vs.78%)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机械瓣组远期生存率高于生物瓣组。结论在三尖瓣置换术中选择机械瓣或生物瓣对总死亡率和再次手术率无显著影响。机械瓣组远期生存率高于生物瓣组,可能与两组患者年龄结构不同有关。在三尖瓣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方面,生物瓣有高于机械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三尖瓣置换术6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VR)的中、远期疗效,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施行TVR手术6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先天性心脏病37例,三尖瓣退行性病变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 例,心脏肿瘤1例.67例患者中29例先行三尖瓣成形术,因效果不佳改行TVR,其余患者均直接行TVR ;置换生物瓣28例,机械瓣3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13 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2 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3例.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11.94%(8/67),其中6例死于术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4d死于心室颤动,1例术后第7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54例,随访率91.53%( 54/59), 1例术后1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6年死于脑栓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风湿性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TVR死亡率显著高于先天性三尖瓣病变患者[5.56%(2/36)vs. 24.00%(6/25);χ2=4.425, P=0.036];二次行TVR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首次行TVR患者[30.00%(3/10)vs. 8.77% (5/57) ,χ2=3.646,P=0.033];TVR中选择生物瓣膜或机械瓣膜的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1).结论 TVR患者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施行心瓣膜置换术是最后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60岁以上老年患者风湿性二尖瓣修复(MVP)与生物瓣膜置换(MVR)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安贞医院瓣膜外科诊疗中心行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或生物瓣置换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包括同期行三尖瓣修复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排除合并主动脉瓣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二次手术患者,最终纳入患者82例。根据二尖瓣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修复组(MVP组,25例)和生物瓣置换组(MVR组,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曲线,通过Log Rank方法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全组患者平均年龄(66.37±4.41)岁。54.9%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P=0.99),主动脉阻断时间(P=0.88),术后住院时间(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R组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5.3%;MVP组无住院期死亡(P=0.24)。随访5年,最长随访63个月,平均随访47.03个月。MVR组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例死于非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VP组无死亡。两组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老年患者采用二尖瓣修复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三尖瓣置换术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TVR)治疗重症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分析手术适应证及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贞医院1993年5月至2007年6月32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施行TVR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中长期生存率和免除血栓栓塞率;对比分析人工瓣膜高位或原位缝合、房化心室折叠与否、三尖瓣保留与否的临床效果;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住院死亡2例(6.25%).30例患者随访4.2±3.5年,3例发生瓣膜毁损,其中生物瓣2例,机械瓣血管翳形成1例,均再次施行TVR治疗.晚期死亡2例(6.67%),全组患者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1%±4.6%和86.5%±5.8%.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次,均经溶栓治疗成功,5年、10年无血栓栓塞率分别为91.3%±4.5%和82.3%±4.2%.生存28例患者术后6个月跨人工瓣膜压差为12.7±3.2mmHg;心功能Ⅰ级24例,Ⅱ级4例.人工瓣膜原位缝合者发生结性心律的比率显著高于高位缝合者(5例vs.1例,P=0.022),房化心室不折叠者的心室矛盾运动比率显著高于折叠者(6例vs.1例,P=0.024),保留三尖瓣与否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固有右心室/房化心室比率<1、腹水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23,0.025);术前腹水、下肢水肿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26, 0.019).结论 TVR是治疗重症Ebstein心脏畸形的有效方法,应根椐患者病理解剖情况个体化决定房化心室折叠与否、保留与不保留自体三尖瓣,但原位缝合患者发生结性心律的比率高于高位缝合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TVR)治疗三尖瓣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1年7月期间19例在我院接受三尖瓣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置换生物瓣10枚,机械瓣9枚.按病因分为风湿性心脏病变、先天性病变及其他病变组.比较总体及风湿性病变患者(其他组数据较少)术前情况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围术期 2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死亡1例.随访过程中,总体及风湿性病变患者右心房、右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总体由(33.2±10.1)mm降至(26.4±8.6)mm,风心病组由(27.4±6.3)mm降至(22.7±7.3)mm,P<0.05],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总体由(53.6±6.5)%提高至术后(61.1±6.7)%,风心病组由(52.2±5.8)%提高至(60.6±6.5)%,P<0.05],近、中期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目前对多种原因导致的三尖瓣病变虽力求修复治疗,但三尖瓣置换手术仍为目前严重器质性三尖瓣病变的最终治疗手段,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与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小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患者人工生物瓣置换与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功能的变化,探讨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40例主动脉瓣环直径≤21mm的患者,其中20例置换人工生物瓣(生物瓣组),20例置换人工机械瓣(机械瓣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1年期间,检测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重量指数、瓣膜有效开口面积/体表面积的比值(EOAI)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年,两组患者LVEF、LVFS和EOA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左心室重量指数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或降低。所有患者术后EOAI为0.88~1.32cm2/m2,术后6个月~1年生物瓣组与机械瓣组比较:LVEF79%±8%vs.81%±10%;LVFS43%±9%vs.37%±8%;EOAI1.11±0.14vs.0.92±0.11;左心室重量指数89.10±16.70g/m2vs.95.30±15.10g/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18.80±12.60mmHgvs.22.30±12.0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直径≤21mm)置换人工生物瓣术后左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无PPM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二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治疗慢性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及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83例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35例,重度48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男49例,女34例;年龄51~77岁,平均(59.3±7.5)岁.43例二尖瓣成形术包括使用Dacron补片条或自体心包条环缩后瓣环21例,交界处环缩9例,后叶矩形切除9例,St.Jude成形环环缩4例.40例二尖瓣置换术包括机械瓣28例,生物瓣12例.结果 住院死亡3例,二尖瓣成形术组和二尖瓣置换术组住院死亡分别占2.3%(1/43例)、5.0%(2/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瓣膜置换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二尖瓣成形组(P<0.05),二尖瓣成形组术后6例残余轻度二尖瓣反流(P<0.05)但不影响心功能,两组其他住院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76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3~60个月,平均(20.2±4.9)个月.随访期间二尖瓣成形术7例轻度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组人工瓣功能均良好,3例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随访远期死亡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置换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61%.结论 对于慢性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二尖瓣成形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好,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ou LJ  Xu ZY  Wang ZN  Lang XL  Han L  Lu FL  Xu JB  Tang H  Ji GY  Wang ES  Wang J  Qu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4-1216
目的 总结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2.92%(104/3557).男性53例,女性51例,年龄13~72岁,平均(46±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30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28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后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瓣周漏19例,生物瓣衰败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再发瓣膜病变18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0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其他3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三尖瓣置换16例,Bentall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1个月~19年.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8例,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7.7%.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1例.随访3个月~7年2个月,平均3年4个月.晚期死亡2例,1例抗凝过量颅内出血,另1例原因不明.其余存活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7例,Ⅱ级27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再次手术行胸腔镜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4月~2017年12月对15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胸腔镜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全麻取右侧锁骨中线至右侧腋前线第4肋间切口,长约3. 5 cm,为主操作孔,腋中线第3肋间切口为副操作口,右侧腋中线第5肋间为观察口,切开心包及右房壁,心脏不停跳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结果无死亡,手术时间(4. 3±1. 4) h,体外循环时间(1. 5±0. 4) h,ICU滞留时间(3. 6±2. 9) d,呼吸机使用时间(65±7) h,术后24 h引流量(448±127) ml,住院时间(9. 2±7. 6) d。15例随访6~30个月,(8. 3±6. 7)月,三尖瓣均未见明显返流,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4例。结论胸腔镜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优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