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诊断和病理变化。方法:选取疑似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10例,对其分别进行病理检查和MR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和MR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证实,1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检查结果为8例患者被确诊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诊断符合率高达80%。MR检查结果显示,8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小脑半球患者4例,小脑蚓部患者4例;2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囊性,2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实性,3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囊实性,1例患者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实性伴有微小囊变,增强后,病灶囊性部分没有强化,实性部分以及囊壁出现显著强化,肿瘤周围水肿轻度或者未出现水肿情况。结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应用MR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MR诊断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族性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搜集1家两代3例经临床证实的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位于室间孔周围,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例通过手术后病理证实,CT检查肿瘤呈等或稍高密度,肿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扫描T1WI肿瘤多呈等信号,少数可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其中3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2例伴有皮质结节。结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结节性硬化的特征性病变,CT、MRI可清晰显示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多数能定性诊断,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见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达到早期定位和定性诊断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各级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22例星形细胞瘤中Ⅰ级星形细胞瘤3例,Ⅱ级星形细胞瘤5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14例。男性多于女性,幕上多于幕下,平扫单纯低密度3例,混杂密度19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3例,呈不规则强化及厚薄不均的环状强化17例,结节状强化2例。结论结合CT表现与病变部位、临床症状综合分析,以提高对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与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CT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病理级别的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82例CT表现特点:肿瘤累及额叶48例;最大径小于30mm 5例,大于50mm 35例;呈混杂密度56例,其中10例见钙化,均匀低密度19例,血肿样均匀高密度2例;瘤周中度水肿42例,轻度水肿32例;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强化51例,其中45例呈混杂不均匀强化。CT诊断结果:CT定性诊断正确70例,误诊12例,其中误诊为少枝胶质瘤5例。结论:大部分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若肿瘤内含有较多钙化、瘤灶较小、病理分级低、瘤内大量出血等因素可造成肿瘤CT表现不典型而被误诊,应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脑星形细胞瘤患者21例,入院后常规进行CT灌注成像,术后病理常规行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查。其中低级别星形细胞瘤7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4例。结果各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局部血流量(rBF)、局部血流容积(r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高于对侧正常脑白质(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rBF、rBV和PS均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脑星形细胞肿瘤的术前分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低级星形细胞瘤是指Ⅰ~Ⅱ级的星形细胞瘤,分化较好、相对良性,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本文材料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低级星形细胞瘤,分析其MRI表现特点,以提高低场强MRI对低级星形细胞瘤的认识与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确定手术方案,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I及CT影像学特征,总结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5年于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MRI表现与特点,与病理对照,评估MRI、CT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病理分级:Ⅱ级13例,Ⅲ级12例,Ⅳ级8例;病灶最大直径2.1-8.2cm,平均(4.5±0.2)cm。;2例病变位幕下,34例位于幕上,以其额叶、颞叶病变多见;大部分可见边界不清、弥漫性异常信号灶;19例周围均无水肿,未见显著占位效应,仅12例可见轻中度脑水肿,5例可见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T1WI序列呈等低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CT扫描可见肿瘤边界模糊低密度灶;17例未见明显强化,15有轻中度强化表现,可见结节、小斑块状或非规则环状强化。结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以青年常见,影像学表现有其特殊性,采用MRI联合CT检查,可实现多方位、多角度成像扫查,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赵兴家  宋玉卿 《西部医学》2009,21(11):1975-1975,1977
目的探讨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CT、MRI表现,研究肿瘤的部位、形态、密度和信号特征。结果肿瘤位于幕上9例,幕下30例,依据CT、MRI表现,可分为单纯囊肿型、囊性伴壁结节型和肿块型。结论颅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病变好发于小脑,其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术前与其它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探讨特殊类型——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结合临床资料对9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较年轻,年龄5—33岁,平均14.7岁,其中8例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为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结论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发病于青少年,以小脑居首。(多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种最近才被描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其生物学行为上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曹焕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4-225
目的:分析小儿盆腔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40例盆腔生殖细胞瘤中,女29例,男11例,年龄生后2小时至11岁。均行CT平扫,其中2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术前诊断40例,其中,误诊2例。本组良性33例,占82.5%;恶性7例,占17.5%。结论:CT检查为小儿盆腔生殖细胞瘤的首选方法,CT结合超声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复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大附院1995~2000年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同类同级别不同型病例6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术前、术后颅脑CT、MRI检查及部分病例二次手术病理检查,分析术中肿瘤切除范围、术后放疗、化疗。结果 60例患者CT、MRI复查见肿瘤影和/或明显占位效应。提示肿瘤复发。结论 脑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复发,与肿瘤切除范围、术后放化疗有关。大范围切除肿瘤、系统放、化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幕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幕下星形细胞瘤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1例幕下星形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肿瘤中12例定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蚓部,3例位于第四脑室内。21例中实质瘤体型7例,瘤在囊内型6例。囊在瘤内型6例,2例表现为完全囊性。结论幕下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MRI对其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瘤体均呈类圆形肿块(平均直径5.6 cm),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总结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合并瘤内出血的CT表现。依肿瘤质地不同,可分为实质、囊腔两型。其共同特征为出血征象与肿瘤征象并存。并探讨了与单纯性脑内血肿的鉴别诊断。此类病例,CT检查术前多数可作出明确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要点和价值。方法 搜集经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胶质细胞瘤50例,分析MRI信号表现特点。结果 发现Ⅰ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边界多较清楚,信号较均匀,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囊变少见;Ⅲ-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边界多不清楚,信号不均,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囊变多见;Ⅱ级介于二者之间。结论 不同分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规律性。其MRI信号变化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对MRI分型准确性进行研究,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48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与术前MRI检查资料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的7种表现形式与患者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病理分级越高,差异越明显,各种影像表现在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细胞瘤的级别不同,在MRI的表现形式也不同,MRI的表现与病理分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诊断时,将病理诊断与影像相结合,可提高星形细胞瘤定性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 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研究 CT、MR对该病的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经 CT、MR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 级星形细胞瘤 6例 ,全部资料均具备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实质性病变 ,密度均匀者 3例 ,见中央坏死者 2例 ,纯囊性病变 1例 ;水肿及占位程度中度者 5例 ,完全无水肿者 1例 ;增强后无强化至轻度强化 5例 ,环状显著强化 1例。结论 : 级星形细胞瘤基本影像特征为以实质性病变为主 ,瘤周水肿以及占位程度以中度者居多 ,以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者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型Ⅱ级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Ⅱ级星形细胞瘤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复习。20例患者全部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Ⅱ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20例病例均表现为相等、长T1、长T2信号,肿瘤没有明确的肿块形成,可累及1个或多个脑叶,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至中度强化。结论:MR能够明确肿瘤的范围及程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Ⅰ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研究其CT、MR的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 2 0 0 1~ 2 0 0 4年经病理证实为Ⅰ级星形细胞瘤的 2 3个病例 ,全部行CT、MR检查 ,对其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幕上肿瘤 18例 ,幕下 5例 ;边界清楚的有 18例 ,不清楚 5例 ;无明显水肿 16例 ,轻度水肿 5例 ,中度水肿 2例 ;增强后不强化 15例 ;囊性 4例 ,实质性 17例。 [结论 ]Ⅰ级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 ,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浅部为主 ,边界较清 ,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 ;出血、坏死较少见 ,增强后多不强化。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定性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动态CT扫描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收集动态CT扫描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8例,并根据动态CT扫描产生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瘤组织的TBRp、TBRL、Sa(曲线升段斜率)、AR(动态曲线下面积)。同时对切除的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微血管,测定微血管密度,并将其与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果相对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与其病理级别、患者复发密切相关。TBRp、TBRL、Sa、AR在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与I、Ⅱ级之间相差显著(P<0.05,P<0.01),而且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活体动态CT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是可行的。认真分析星形细胞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可以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