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自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34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至瓣膜置换术间隔平均时间为4~29(12.5±6.73)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6例(47.1%),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4例(41.2%).并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尽早行瓣膜置换,加强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有限分离心包粘连、术后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心功能支持及呼吸支持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龄和高危心脏瓣膜病人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因素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10月,共行高龄(年龄超过65岁)和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2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17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6例;行二尖瓣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18例;晚期死亡1例,死因为肺出血.术后2周、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随防出院者时间3~36个月,术后心功能Ⅰ~Ⅱ级27例,Ⅲ级1例.结论 提高高龄和高危心脏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2例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1例,退行性瓣膜病1例。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76例,Ⅳ级12例,再次瓣膜置换8例。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全部切除二尖瓣90例,保留前瓣2例,保留后瓣10例,保留全瓣10例;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68例。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224枚。结果手术病死率1.78%,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5.89%。结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共297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6例(其中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置换8例)、双瓣膜置换术(DVR)9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rR)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行射频消融Maze手术治疗房颤1例。结果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3.4%,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2.6%、6.5%和3.1%。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积极处理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置换时,尽可能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以利术后左室重构,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瓣膜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心内膜炎患者33例临床资料,均为原发性心内膜炎,其中感染侵犯二尖瓣16例、主动脉瓣11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6例.术中发现瓣叶严重毁损27例、主动脉瓣周脓肿1例、均有瓣膜赘生物形成.脓肿清除后遗留残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1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1例,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替换术6例.结果 早期无死亡,术后3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Ⅰ级33%(11/33)、Ⅱ级66%(22/33).结论 重症心内膜炎瓣膜及瓣环受损重,积极手术,彻底清除赘生物,病灶创面的恰当处理是影响手术本身能否成功以及术后近期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2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二次瓣膜置换。其中单独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置换术(DVR)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TVP)共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7例。结果围术期发生并发症11例,死亡2例。认为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应早期进行。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尽早建立体外循环、完善心肌保护,术后积极纠正低心排、预防并发症可减少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加三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1例。共旁路移植67支,平均1~5(3.1±1.7)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59~163(91.6±35.9)h,机械通气时间12~96(43.8±26.1)h,术后住院时间15~44(21.3±9.2)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50.5±7.7)mmvs(56.5±10.2)mm,P<0.01)],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52.6±10.6)%vs(47.9±10.2)%,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同期施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效果满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恰当处理瓣膜病变、心肌充分再血管化、良好心肌保护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4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均在全麻、低温及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主动脉瓣环扩大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结果本组术后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其余患者随访1~2 a,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合适的瓣膜型号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经验。方法:49例儿童心脏瓣膜替换者,男34例,女15例,年龄5~14(平均116)岁。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3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5例、三尖瓣替换术2例,所用心脏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脏病变。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输出量综合征5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其中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612%。随访05~13(平均547)年,晚期死亡3例(652%)。结论:儿童心脏瓣膜替换时,人工心脏瓣膜尽量选用成人型号,术后常规行华法林抗凝,并要重视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患儿风湿活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间60岁以上85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9例,黏液样病变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钙化病变7例,冠心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单瓣置换术61例(其中MVR39例,AVR21例,TVR1例)。双瓣置换术14例,CABG+MVR2例,CABG+AVR4例,Bentall术4例。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3.5%)。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呼吸功能不全13例,肺部感染9例,心律失常25例,心包积液4例,术后肾功能损害5例,低心排4例。结论只要严格手术指征,加强围术期管理,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均采用机械瓣。患者术前心功能Ⅲ级28例,Ⅳ级47例。共行二尖瓣置换术2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7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术6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7例,左房成形术1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认为良好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175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对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诊断标准和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1980年 1月至 1998年 2月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 175例 ,其中男性 80例 ,女性 95例 ,年龄 12~ 6 6岁 ,术前心功能Ⅲ级 40例 ,Ⅳ级 135例。二尖瓣置换 111例 ,其中 40例为再次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 2例 ,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6 2例。全组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 32例 ,左房血栓清除 17例 ,左房成形12例 ,冠状动脉搭桥、经主肺动脉内关闭未闭动脉导管及异常传导束切割各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10例(5 6 % )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室颤为最常见原因。结论 :注重术前准备 ,适当选择手术时机 ,合理纠正病变 ,避免手术不当并发症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 13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130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 ,男性 73例 ,女性5 7例 ,年龄 2 0~ 6 2岁 ,平均 45岁。心功能Ⅲ级 83例 ,Ⅳ级 47例 ,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前均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营养支持和高压氧等治疗。在置换二尖瓣时均保留其部分大瓣及其主腱索和全部小瓣及其瓣下结构 ,细小主动脉根部替换主动脉瓣时 ,先采用切开无冠瓣替换 ,失败后可经右冠状动脉开口左侧切开主动脉瓣环 ,右室流出道及室间隔扩大主动脉瓣环 ,再用涤纶片或人工血管修复室间隔 ,右室流出道 ,能够充分扩大主动脉瓣环以置换人工瓣。结果 全组病人有 117例心脏自动复跳 ,13例电击除颤复跳 ,4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死亡。 1例死于凝血机制障碍致创面广泛大出血 ,死亡率 4% (5 /130 ) ,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者 ,特别是联合瓣膜病变 ,术前心功能均较差 ,应重视围术期处理 ,主动脉瓣环过小 ,可采用扩大瓣环方法 ,在置换二尖瓣时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合并中度或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行De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8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先行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后,行二尖瓣置换术(MVR)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111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2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二尖瓣置换术4例;术后调整心脏前后负荷,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凝。结果本组死亡17例,其中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低心排7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突发心律失常5例,机械瓣失功能1例。139例术后随访1~60个月,心功能Ⅰ级112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2例;仍存在心绞痛1例,心脏瓣周漏2例。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3.3(41~81)岁。瓣膜病变8例为风湿性,10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4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5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瓣膜置换(使用生物瓣与机械瓣者分别为7例及11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2例)。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28.2(11 ̄247)h,平均ICU停留3.1(1 ̄34)d。4例患者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死亡1例。1例发生脑梗塞,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 ̄55个月,术后均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1例术后第4年死于恶性肿瘤。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彻底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和影响。方法:连续完成初次瓣膜置换手术256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膜置换2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43例;风湿性病变145例,非风湿性病变111例。术前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术后第1周反复复查血小板计数,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结果:(1)术后1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100×109/L)113例,发生率43.7%,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滞留时间较非血小板减少者延长;(2)生物瓣单瓣膜置换35例,血小板减少28例,发生率80%,机械瓣单瓣膜置换178例,发生62例,比率34.8%,两组比较,P=0.000;(3)双机械瓣膜置换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5%,与单机械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风湿性病变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4.5%,非风湿性病变组发生率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血小板减少组死亡2例,非血小板减少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6)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252例患者,占应随访的99.2%,均未见血小板减少。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使用生物瓣、双瓣膜置换、风湿性病变易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81例重危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心脏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心脏临床资料,男性76例,女性105例,年龄15~57岁,平均(45.7±15.2)岁。分为2组:巨大左心房(GLA)组84例,左心房内径(LAD)70~150mm,平均(80.3±17.5)mm;巨大左心室(GLV)组9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70~112mm,平均(79.4±12.7)mm。患者全部行瓣膜置换术,其中GLA组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42例,左心房血栓清出13例;84例均作左心房折叠术。GLV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出4例,左心房折叠术21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GLV组和GLA组分别为9.3%和6.0%,GLV组明显高于GLA组(P<0.05);死亡原因GLV组以室性心律紊乱为主(55.6%),明显高于GLA组(P<0.05);GLA组以呼吸衰竭为主。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GLA组LAD平均(60.1±12.1)mm,GLV组LVEDD平均(56.6±16.1)mm,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左心房折叠术有利于改善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术后恢复;保留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有利于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1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瓣膜病外科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诊断为瓣膜病,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并发症及影响手术早期死亡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二尖瓣置换66例,主动脉瓣置换3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5例,三尖瓣置换2例,Betall's术+二尖瓣置换1例,同期行其他手术共105例.早期死亡率8.9%(11/123),并发症出现率41.7%(50/123),晚期死亡3例,其中与心脏有关死亡1例,死于反复心力衰竭.随访6个月~14年,96例存活,失访13例,随访率88.1%(96/109).心源性恶液质、心胸比>0.7是影响手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 老年瓣膜病患者病因复杂,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3月,5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60·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9例,Ⅲ级31例,Ⅳ级7例;二尖瓣病变29例,主动脉病变13例,联合瓣膜病变15例,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31例,退行性13例,缺血性9例,二瓣化畸形4例。共搭桥103支,平均1·8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血管桥。行二尖瓣成形17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成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13例。术中放置经食管超声监测检测瓣膜成形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为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小面积脑梗塞。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瓣膜成形效果满意;术后随访平均13·5个月,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综合使用多种成形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取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测并结合注水试验对于了解成形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床旁血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