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 ,30岁 ,因“右小腿被电线杆砸伤 6h”入院。查体 :右小腿中下段前侧可见多个不规则皮肤裂伤 ,创腔内有散在碎骨块 ,渗血。右足凉 ,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右足感觉丧失。初步诊断 :(1)右胫前后动静脉损伤 ;(2 )右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急诊行“血管探查吻合术”。术中见 :胫后动静脉断裂 ,动脉血管外径 1.5mm ,于胫神经内侧伴行 ,近断段可见胫骨骨膜分支 ,踝上 10cm胫后动脉走向前内分布于内踝内侧 ,踝上 6cm有一分支与腓动脉相通。胫神经外侧方 2cm处腓动静脉断裂 ,动脉血管外径 2 .0mm ,于小腿下段走向内侧 …  相似文献   

2.
女尸,约60岁,右下肢腘动脉于腘肌上缘处(腘肌下缘上方52.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腘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8mm,穿入骨间膜处2.7mm;长度为5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8mm,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4mm,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3.
女尸,约60岁,右下肢动脉于肌上缘处(肌下缘上方5 2 .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 .8mm ,穿入骨间膜处2 .7mm ;长度为5 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 .8mm ,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 .4mm ,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腓静脉注入腓侧胫后静脉。左下肢动脉、腓动脉未见异常。国人资料表明,动脉末端平面最高在肌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腿段胫神经束组及其血供,为小腿段胫神经损伤修复或游离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①成人小腿标本26侧,分离胫神经主干及主要肌支,观察和测定各支横径、长度、起始位置、神经束无损伤分离长度。②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分别行动脉乳胶及墨汁灌注并制作透明标本,观察胫神经营养动脉。③ 4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上,死亡4 h内取下胫神经及分支并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胫神经感觉束、运动束分布。 结果 胫神经主要肌支均在小腿8/8~6/8段分出,5/8~1/8段无重要肌支发出;胫神经干中内侧束组、外侧束组自然分束的距离长,平均为(361.4±7.1) mm;胫神经营养动脉丰富,胫后动脉与胫神经全程伴行,为其主要营养动脉;7/8~5/8段主要来自腓动脉,5/8~1/8段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胫神经内、外侧束组有相对独立的、完善的血供系统。 结论 胫神经上述解剖学特点为小腿部胫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一定解剖学依据。小腿5/8~1/8段胫神经束组具有独立和完善血供系统,内外侧束组无损伤分离长度长,具备了带血供游离移植的供体神经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成人标本中发现一例胫前动脉分文部位较高,腓浅神经伴行动脉来源异常及腓动脉代替足背动脉的变异标本。此种变异与一些显微外科手术有密切关系,故报道如下。一、胫前动脉起始位置较高,较细,在腘肌上缘11.2mm处起于腘动脉,外径1.8mm。经腘肌深面穿过骨间膜上孔分支供应小腿前面诸肌及皮肤。但没有发出与腓浅神经伴行的动脉,也未能延续为足背动脉。二、胫后动脉干粗大,起始部外  相似文献   

6.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例男性尸体的左侧小腿时见:腓浅神经在腓骨小头下方与腓深神经分开后立即分为两条。一条走行于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内(称为前支),在距腓骨小头11.5cm 处出肌间隔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腓骨小头远侧16.7cm 处浅出深筋膜进入皮下,经踝关节前方,胫骨前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的浅面进入足背;其伴行血管在距腓骨小头9.3cm 处起源于胫前血管,动脉外径1.3mm,伴行静脉两条,其外径分别为1.0和0.6mm;在距腓骨小  相似文献   

8.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为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4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大隐静脉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小腿内侧浅筋膜层营养血管链由隐动脉、胫后动脉肌间隔皮支及内踝前动脉构成 ,沿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分布 ,三者密切相关 ,构成一复合体。血管链筋膜皮支分布达外侧 5 .2cm ,内侧 4.0cm。结论 :以小腿内侧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截取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足背及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解剖51侧腓浅神经,发现一男性尸体右侧为双腓浅神经(附图)。该例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分开后,在腓骨头下方2.5cm处立即分为腓浅神经内侧支(横径2.0mm)和腓浅神经外侧支(横径1.8mm)。两条腓浅神经起始段均走行于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之间,继而在长伸肌和腓骨短肌浅面下行,至小腿下1/3段分别穿出深筋膜达皮下。两条神经并列下行,在腓骨头下方15cm以内最大距离为0.5cm,然后距离逐渐增大,在腓骨头上方20cm处两条神经相距1.0cm,在内踝连线上相距2.3cm。两条神经分出后没有吻合支,外侧支在足背有腓肠神经的一支加入,内侧支在第一跖骨间隙内分出一束加入腓深神经。腓浅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见其右足背动脉起源走行及分支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现报道如下:腘动脉进入比目鱼肌腱弓后,在腘肌的下缘分出一细小的胫前动脉,起始处外径4.83 mm,胫前动脉于骨间膜上缘穿出并沿骨间膜与腓深神经伴行向下走行。腓动脉于外踝尖上约26 cm处起于胫腓干外侧缘,起点处外径4.92 mm,该处胫腓干外径6.52 mm。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为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相似文献   

12.
国人足背动脉主干及其起源的变异并非罕见,4.04%的国人足背动脉被胫后动脉的分支-腓动脉穿支所代替。最近,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变异类型,现报道如下:腘动脉在腘窝分出一些小支至膝关节和邻近肌肉后,于腘肌下缘分出一支细小的胫前动脉和较为粗大的腓动脉,胫后动脉缺如。胫前动脉穿骨间膜于小腿前面下行,全长约20cm,外径约0.1cm,未形成足背动脉。腓动脉在?长屈肌和胫骨后肌之间下行,沿途发出一些小支穿骨间膜或绕过腓骨营养胫前肌群和小腿外侧肌群,其主干在距外踝5cm处穿骨间膜行于足背,直接延续为足背动脉,在穿骨间膜之前,腓动脉发一小支经内踝与跟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行小腿内侧岛状皮瓣转移术时,发现胫后动脉内侧肌间隙皮动脉变异,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1岁,因右足底外伤后瘢痕并溃疡一年,长期不愈,不能负重行走而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好,右足底,第一、二跖骨头处见约7×4cm~2陈旧性瘢痕,形成溃疡。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瘢痕切除,小腿内侧岛状皮瓣转移术,术中先于内踝上方解剖胫后动脉,沿胫后动脉向上至膝关节下12cm 处,仅见胫后动脉在内踝上5cm 处穿出一皮支,向后上方走行,且较细,直径约0.5mm,切开皮瓣后缘,将皮瓣翻起至胫骨内侧,见皮瓣内血管束细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在腘窝处的解剖学位置关系进行观测,为小腿减肥术如何避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防腐尸体以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为X轴,垂直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的线为Y轴。以胴窝为中心逐层解剖,重点对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追踪。在之前建立的坐标轴上对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相关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以20.4°±2.4°从坐骨神经发出,向外下方走行;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以17.7°±4.3°从胫神经发出,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发出点的距离为2.5 cm±0.5 cm;腓总神经与X轴交点距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距离为2.7 cm±0.3 cm。结论: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侧头肌支在腘窝走行邻近,在小腿减肥术中凡涉及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操作都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15.
异常足背动脉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2例成年下肢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发现足背动脉4例异常发自胖动脉穿支,为积累资料和供临床工作者参考,报道如下:1 尸检 发现胫前动脉4例发育不良(管径小于1mm),向前穿小腿骨间膜上方达小腿前区,经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伴行腓深神经下降.其中2例胫前动脉沿途发肌支和皮支后,主于细小(管径约0.5mm),行经胫骨和(?)长伸肌之间下降与异常足背动脉起始处所发的升支连接;其外侧皮支穿前肌间隔下降,在外踝上方5~6cm处与异常足背动脉升支吻合.另2例胫前动脉较粗,主干(管径0.6~0.7mm)下降达小腿下1/3近侧部,与发自异常足背动脉的跗内侧动脉升支吻合.腓动脉穿支粗大(管径2.5~3.0mm),在外踝上方4~6cm处穿小腿骨间膜下方达小腿前下区,延续为异常足背动脉.此动脉起始段呈直线或轻度弯曲斜向足背前内侧,经(?)长伸肌腱外侧和(?)短伸肌腱深方达第一跖骨间隙分为两终支.途中发支如常,分布于足部.其中2例在起始处发升支与胫前动脉及其外侧皮支吻合.另2例斜越距骨前方达足背,在邻近踝关节平面处发跗内侧动脉,此动脉升支沿胫骨向上与胫前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16.
制作1成年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该男尸右下肢的胫后动脉在小腿后区走行正常,其在胫骨内踝所在水平面以上0.48 cm处发出异常支,其起始处外径1.82 mm.异常支与胫后动脉呈44.5°在跟腱深面向外下方走行1.93 cm后分为2支:1支水平走行1.88 cm止于胫腓后韧带,其起始处外径1.94 mm;另1支向跟骨外侧走行1.64 cm发出第1分支,止于跟腱深面,再走行0.41 cm发出第2分支,止于跟骨,继续向跟骨外侧走行1.90 cm发出第3分支和第4分支,分别止于足背外侧缘和跟骨外侧,其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0、1.81、1.54、1.90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9.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发惠  郑和平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2005,28(2):209-211,i006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解剖24侧新鲜下肢灌注标本,观察内踝后间隙内胫后动脉发出的穿支血管情况。临床切取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翻转修复跟内侧创伤缺损5例。 结果 内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内踝及趾长屈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有疏松脂肪组织。在内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胫后动脉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7 mm,一般小于0.5 mm,但数量恒定。内踝后穿支与上方的胫后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有互补性,在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有丰富血管吻合。临床上以内踝后穿支血管为轴点(内踝最下缘上方1~2 cm),设计切取远端蒂筋膜皮下瓣,面积5~6 cm×6~12 cm,修复5例跟骨开放性骨折的内侧创面,筋膜瓣均成活。 结论 内踝后穿支筋膜皮下瓣相对传统的肌间隔穿支血管组织瓣,其旋转轴点下移,减少小腿供区损伤,无静脉回流障碍,受区组织柔软活动度好,更适合修复足跟内侧的创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