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扩散是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平行运动,即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由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它涉及了水分子扩散的大小和方向,可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这是以前的成像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它补充了常规MRI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各种疾病的扩散特性。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术(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DTI迅速出现的新技术,可无创性三维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解剖,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足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T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是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技术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可定量描述细胞内外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特点,较DWI、DTI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真实、准确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近年来,DKI逐渐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研究,尤其在阿尔兹海默病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DKI成像原理、优势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雪 《吉林医学》2008,29(21):1962-1964
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MR新的检查技术,可从微观的领域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应用于脑各方向白质纤维和白质纤维束的评价,且逐渐扩展到人体的其他部位,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将对DTI成像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颈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和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 D 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弥散张量的数据可以在每一个体素中形成一个弥散张量,通过弥散张量的特征值和特征相量反映该体素水分子的弥散特性.目前主要用于脑、心脏、脊髓细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脑白质纤维的观察追踪、脑发育、脑认知功能以及脑疾病脑部手术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9.
王诗成  孔抗美  齐伟力 《广东医学》2008,29(12):2112-2114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应活体组织细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1]。DTI在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0.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DTI及DTT在胶质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 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 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柬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r)中的主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卯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一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O.05,ADC平均值(0.72±O.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及DTF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In recent years,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tool to study ischemic strok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anisotropic chang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track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using DTI,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rticospinal tract damage and muscle strength in such patients during acute ischemia.Method:9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9 healthy subjects were examined with T1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2 ...  相似文献   

17.
超急性脑梗死的弥散加权与扩散张量成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弥散加权(DW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超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DW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ADC值(DWI序列)或DCavg、FA值(DTI序列),并得到DWI图、ADC图(DWI序列)或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DTI序列).结果 DWI序列比DTI扫描速度快.DTI序列获得的DWI图、DCavg图显示19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与DWI序列获得的图像结果一致.而且,DTI序列还可以获得FA图、彩色编码FA图.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与对侧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边缘区DCavg值与对侧镜像区无统计学差异,与ADC值结果一致.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 DWI比DTI具有检查时间上的优势,而DTI能为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入性医学成像工具,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结构。后处理的DTI标量可以用来评估由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引起的脑组织变化,这导致临床研究中对DTI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文章对DTI、DTI标量以及DTI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Wallerian变性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正常志愿者、10例正常变异者和 40例病变者分别进行DT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正常志愿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均值分别为0.73和0.63,其FA比值(数值小的一侧比大的一侧)分别为97.6%和96.8%;正常变异者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走行区FA均值分别为0.72和0.64,其FA值比值分别为96%和95%,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者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FA均值分别为0.64及0.52。其FA比值(患侧FA值比健侧FA值)分别为76.0%和77.0%,患侧大脑脚、脑桥基底部皮质脊髓束的FA值及其比值较正常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通过测量FA值及其比值及神经纤维束的三维重建,较常规MRI更为准确客观地诊断Wallerian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