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62p的变化与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用三色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4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及42例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GPⅡb/Ⅲa、CD62p的表达水平,并检测患者FG、DD水平,与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及30例非老年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FG、DD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老年健康对照组及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均P<0.001).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GPⅡb/Ⅲa、CD62p与FG、DD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明显活化,其活化程度与高凝状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小血栓形成[1]可进一步加重肺心病症状。D-二聚体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2],其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和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等联合检测可较好反映机体凝血/纤溶功能。本文观察34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血浆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在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慢性肺心病病人34例,均为2003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43±6.74岁,按照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的诊断标准,经X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肺癌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免疫比浊法检测1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凝血、抗凝活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 Fb),抗凝血酶Ⅲ (AT-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 vWF),D-二聚体( D-D).结果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D、Fb、AT-Ⅲ、vWF抗原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在肺癌Ⅲ期、Ⅳ期与Ⅰ期相比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期与Ⅰ期相比增高不明显(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机体呈现高凝状态,并且高凝状态与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测定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以及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心衰组,同期慢性阻塞性(COPD)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作为肺心病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各组的血浆BNP,比较各组BNP及血气指标。结果心衰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肺心病组和对照组,且肺心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肺心病组BNP与PCO2、PH及PO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患者β-内啡肽与细胞免疫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检测了 3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 β -内啡肽 (β -EP)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显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 β -EP明显升高 ,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 ,与缓解期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 β -EP分别与CD3、CD4及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研究结果提示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机体内存在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紊乱 ,显著升高的血 β-EP对细胞免疫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v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的发病率约占15岁以上人口的3%。血浆D-二聚体(D-D)是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提示体内有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血栓形成以及纤溶亢进的分子学标志物。本文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和COPD稳定期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分析其血浆D-D的变化,以探讨血浆D-D在COPD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方法:用ELISA对6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5天以及40例非手术对照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进行门诊随访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D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即刻tP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5天回升至术前水平,但仍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D-D、FDP含量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5天下降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门诊随访31例PCI术后疗效稳定患者tPA、D-D、FDP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可能造成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膜损伤而导致机体纤溶功能短期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36例,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44例和健康人群对照20例。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Ins)和血脂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I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浆PAI-1、Fib等明显升高(P<0.05)。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组PAI-1与Fib、Ins正相关,与ISI、高密度脂蛋白(HDL)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纤溶活性异常,同时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以ELISA法测定血浆D-dimer含量。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浆D-dimer含量分别为(2.62±0.91)、(2.16±0.78)μg/L,均较正常对照者的(1.74±0.63)μ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加重期血浆D-dimer含量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的结果,而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51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急性加重组,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1例恢复期患者为恢复组和社会招募51例健康受试者为正常组,考察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结果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部分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偏离正常值范围,整体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与恢复期和正常组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均较恢复期和正常组受试者的值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PT、APTT、FIB、TT高出正常值范围,并且与恢复期和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血液黏度升高、凝血功能紊乱.因此血液黏度和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作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判定与评估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在妊娠肝炎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妊娠肝炎35例,检测FV:C、FVII:C、FX:C、PL:A、t-PA:A、PAI:A、D-D和FDP八项指标,并分别与34例正常对照组和32例正常晚孕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妊娠肝炎组的凝血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正常晚孕组。妊娠肝炎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纤溶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妊娠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测定将有助于判断肝损严重程度,防治出血,推测预后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D-二聚体含量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99例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n=91)与非重症急性胰腺炎(非SAP)组(n=108),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12 h内且未经治疗的外周血检测SD与纤溶系统D-D,采用ROC曲线分析SD、D-D及两指标联合对AP病情严重程度价值。结果 SAP组患者SD值和D-D值均比非SAP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SD和血浆D-D与AP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3、0.664,P分别为0.001,0.005)。SD、D-D及两指标联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UC)分别为0.745、0.876、0.896,其特异度分别为0.648、0.725、0.780,SD联合D-D检测后可增加ROC曲线下面积和诊断特异度。SD和D-D值与SAP密切相关,其值越高,发生SAP可能性越大。结论 SD联合D-D检测在预测AP严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倩 《医学信息》2018,(9):114-116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以及炎性指标的变化,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呼吸内科收治的4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纳入A组,对其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另选取42例同期收治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纳入B组,并选取同期42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以及炎性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A组、B组三项指标均比正常体检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三项指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指标、炎性因子表达变化与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改变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血气及炎性指标与其他分期或健康者有较大的差异,在临床上需要对病情进行详尽分析,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D-Dimer,D-D)、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IL-10)联合检测在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诊断中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一组,单纯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观察二组,单纯肺部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三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中BNP、D-D、PCT和IL-10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和观察三组患者BNP、D-D、PCT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一组患者BNP、D-D、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二组和观察三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二组和观察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NP、D-D、PCT和IL-10各项单独检出阳性率相比,四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单独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诊断患者血液中BNP、D-D、PCT和IL-10水平呈异常状态;且BNP、D-D、PCT和IL-10联合检测及实时监测对于心力衰竭并发肺部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皮欣灵 《微循环学杂志》2014,(1):23-24,I0001
目的:检测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已确诊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狼疮性肾炎组)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球肾炎组)各30例,平行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不同病程狼疮性肾炎患者上述指标变化。结果:狼疮性肾炎组FIB、DD水平均高于肾小球肾炎组(P0.05),但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较病程≤5年的患者PT、APTT缩短,FIB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病程延长,高凝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皮质醇含量及节律变化.方法 选取5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及50例COPD稳定期患者,并随机选择正常对照组51例,分别于入院后第二日早晨8∶00、下午16∶00与夜间00∶00不同时段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皮质醇的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8AM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结果在4PM、0A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皮质醇节律紊乱诊断标准,51例患者中有48例存在节律紊乱.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会出现障碍,并且皮质醇分泌节律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b)、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50例良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对照组),测定其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患者血液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各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者血小板参数、vWF、Fb、TpP、D-D水平显著高于未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表现为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影响着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before overt thrombosis resulting from an imbalance between th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systems i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sychological stressors and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lso ar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is review explores whether changes in blood coagulation, anticoagulant,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y may constitute psychobiological pathways that link psychological factors with coronary syndromes. METHODS: Literature on coagulation, 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measures in conjunction with psychological factors (mental stress, psychosocial strain,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was identified by MEDLINE search back to 1966 and through checking the bibliographies of these sources. Sixty-eight articles were critically reviewed. RESULTS: In healthy subjects, acute mental stress simultaneously activates coagulation (ie, fibrinogen or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fibrinolysis (ie,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within a physiological range.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impaired endothelial anticoagulant function, however, procoagulant responses to acute stressors may outweigh anticoagulant mechanisms and thereby promote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Chronic psychosocial stressors (job strain or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related to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reflected by increased procoagulant molecules (ie, fibrinogen or coagulation factor VII) and by reduced fibrinolytic capacity. There is also some evidence that points to hypercoagulability in depression. CONCLUSIONS: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s to varying extent are associated with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activity. Associations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everal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variables related to atherosclerosis provide a plausible biobehavioral link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