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预测欧猥迭宫绦虫成虫谷胱甘肽转移酶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1,GST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从欧猥迭宫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所获基因的氨基酸组成、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同时构建其编码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及定位;建立其编码蛋白的三级空间结构模型。结果:GST1基因编码22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5767.39Da,理论等电点为5.98,理论分子式为C1188H1786N304O330S5,具有2个完整的保守功能域;在细胞内可能发挥基因表达调控及信号转导功能,与猪带绦虫的同源一致性达53%。在进化的过程中与绦虫类亲缘较近,而与脊椎类亲缘较远。预测最有可能的3个潜在抗原表位分别位于35-46aa、87-94aa、215-221aa之间。结论:GST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胞质型蛋白,可能是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及新型免疫诊断的分子靶标,为对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曼氏迭宫绦虫线粒体载体蛋白超家族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曼氏迭宫绦虫的蛋白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测得的曼氏迭宫绦虫成虫EST序列用ORF finder获取开放读码框,Blast进行分析其结构域。应用分析工具Protparam、InterProScan、protscale、SignalP-3.0、PSORTⅡ、BepiPred、TMHMM、VectorNTI Suite 9软件包、Phyre2分别进行该蛋白质的基本性质、结构域、疏水性、信号肽、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跨膜区及空间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结果 Blast预测该蛋白质为线粒体载体蛋白超家族,保守功能域为线粒体二羧酸载体,含294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32132.2Da。与曼氏血吸虫进化地位最接近;有1个信号肽位点和6个潜在的抗原表位。结论曼氏迭宫绦虫线粒体二羧酸载体能够介导苹果酸、琥珀酸等二羧酸的转运,使其跨越线粒体膜参与三羧酸循环,为虫体自身提供能量,可能是潜在的疫苗候选分子及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曼氏迭宫绦虫的4次跨膜蛋白(SmTSP)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其具有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blast.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http://www.expasy.org/)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对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利用Vector NTI suite和TreeView software生物信息分析软件进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利用CBS Prediction Servers BepiPred进行最大胞外环(LEL)的B细胞线性表位预测.结果:从文库中得到的SmTSP是全长基因,编码的蛋白是24.8 kDa,理论等点为7.88,是一个稳定的蛋白分子.编码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共有4个跨膜区,分别是TM1 aa16~38、TM2 aa58~ 80、TM3 aa87~109、TM4 aa200~222.LEL中含有CCG结构、PXSC结构、GC结构和含有9个二聚体结合位点的保守特征结构.SmTSP全长序列与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相似性均能达到72%,但是与吸虫之间的相似性仅达到31%~59%,然而与人类相似性仅有23%,与小鼠的相似性最低,仅有17%.在进化树分析中,SmTSP与绦虫的亲源性在对比序列中是最近的,吸虫类次之,但是与埃及裂体吸虫和牛裂体吸虫、其他寄生虫(美洲钩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亲源性相对较远,与哺乳动物亲源性最远.LEL有3个B细胞表位,分别是13 aa~21 aa、41 aa~63 aa和70 aa~76 aa.此外与人类四次跨膜蛋白的LEL中B细胞表位数量、分布的位置和编码的氨基酸都不同.结论:SmTSP可能是一个定位于虫体表膜并且具有应用前景的疫苗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喹酮经灌胃及注射两种方式抗SD大鼠体内欧猬迭宫绦虫裂头蚴的效果。方法将50只SD大鼠每只感染5条欧猬迭宫绦虫裂头蚴,培养两周后随机分组进行药物治疗。灌胃治疗组:使用吡喹酮药物浓度分别为600 mg/kg、1200 mg/kg、1800 mg/kg及2400 mg/kg进行灌胃治疗7 d,灌肠对照组以单纯植物油灌肠;注射治疗组:配制30%吡喹酮注射液以注射剂量分别为0.2 ml和0.5 ml进行注射治疗3 d及6 d,注射对照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疗程结束后剖杀大鼠,计算减虫率,如大鼠体内剩余虫体则进行切片及HE染色。结果吡喹酮作用于大鼠体内裂头蚴,各用药组减虫率与对照组减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灌胃法以1800 mg/kg剂量组减虫率最高,注射法以0.5 ml 6 d组减虫率最高。虫体切片染色后观察,体壁有明显的断裂,甚至深入基质区。结论吡喹酮抗体内裂头蚴虫体有良好的效果,其抗虫机制可能与吡喹酮对裂头蚴组织结构的破坏而致虫体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很少寄生在人体,建国至今我国仅报道20多例,年龄最小的3岁,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收治了1例17个月龄的患儿,改写了记录,该患儿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现已康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克隆编码结核分枝杆菌异柠檬酸裂合酶的基因aceA(1915-1916),对其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软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功能提供信息资料。方法用PCR系统扩增出异柠檬酸裂合酶基因片段,将其插入载体pET28a,对其全序列进行测定;利用序列对比分析、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模拟。结果克隆的基因序列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aceA与icl及其他编码异柠檬酸裂合酶基因同源性很高,具有保守氨基酸共有序列;初步模拟出了该蛋白的三级结构。结论本研究通过对aceA基因序列和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了该酶的信息特征.并与现有的报道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和药靶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rmlA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特征,获得其生物学信息。方法:从GenBank中获取rmlA基因的核酸序列,应用DNAMAN、Geneious Pro等软件及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工具,预测rmlA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基本理化特征、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抗原表位等;建立蛋白质三级空间结构模型;进行多序列同源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rmlA基因编码α-D-葡萄糖-1-磷酸胸苷转移酶。其具有288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31 492.0Da。该蛋白无信号肽,位于细胞质,无明显跨膜结构,存在14个潜在抗原表位。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蛋白序列、结构保守,为分枝杆菌所特有。结论:rmlA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作为研发新型免疫诊断方法、结核疫苗、新药的理想侯选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充地区市场贩售蟾蜍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情况。方法:于2013年7月从南充市场采购蟾蜍,经编号和称重后,检查和分离寄生于蟾蜍体内的裂头蚴,并记录虫体寄生部位和虫体数。结果:共采购蟾蜍112只,其中阳性13只,阳性率为11.61%;共检获裂头蚴38条,多数虫体(73.69%)寄生于后腿肌肉;阳性蟾蜍平均感染数为2.92条,其中以85.195 g这一体重段感染率最高,达18.52%,平均感染数为5.2条。结论:南充地区市场贩售蟾蜍体内存在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对人群有潜在致病威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nnexin A1(ANXA1)在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紫杉醇耐药及
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印迹及实时PCR方法检测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SKOV3/Taxol-25)及
敏感细胞株(SKOV3)中ANXA1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卵巢癌标本中ANXA1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合临床资料分析ANXA1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紫杉醇耐药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耐药细胞株中ANXA1的表达
明显低于敏感细胞株(P<0.05);耐药组织中ANXA1蛋白阳性表达例数(14/20)明显少于敏感组织 (21/22,P<0.05);而
两组ANXA1蛋白表达的中强度阳性例数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NXA1蛋白的表达与卵巢癌组织类型、
病理分级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ANXA1在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及组织中低表达,提示
通过检测其表达情况可预测卵巢癌患者对紫杉醇化学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的膜联蛋白V,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进行标记,观察它对外露磷脂酰丝氨酸(PS)红细胞的荧光染色情况.方法 带有金属螫合位点的膜联蛋白V通过毕赤酵母的培养和甲醇诱导表达获得,膜联蛋白V粗品通过离子交换和硫酸铵沉淀得到纯化产物.在硼酸盐缓冲液完成膜联蛋白V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标记产物经过离子交换进行纯化.红细胞经过戊二醛处理后Ps外露于细胞表面.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V对外露PS红细胞的结合.结果 毕赤酵母重组表达的新型膜联蛋白V经过离子交换和硫酸铵沉淀后得以纯化和浓缩.经过异硫氰酸荧光素进行标记后观察到它对外露PS红细胞的结合.结论 毕赤酵母系统重组表达的膜联蛋白V具有结合外露PS红细胞的能力,可以应用于细胞凋亡的体外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