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脓毒性休克这一临床综合征在过去40年来一直在不断增加。为此,人们对其治疗进行了各种研究,如类固醇类、单克隆抗体等。本文对脓毒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脓毒性休克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性休克作为严重感染的危险并发症,近40年其发病率显著增高。其死亡率高达40%~60%,是目前危重监护病室(ICU)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过去认为脓毒性休克主要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致,实际上亦可由革兰氏阳性菌,霉菌、甚至病毒、寄生虫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不同剂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 2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置换液剂量随机分为低剂量组(35 ml·kg-1 ·h-1)和高剂量组(55ml·kg-1·h-1)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使平均动脉压> 65 mm Hg(1 mmHg=0.133kPa).比较两组患者0、6、12、24h时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前和治疗24h后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72 h和24h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液体输入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平均治疗时间、治疗前平均动脉压、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两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逐渐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低剂量组患者减少更迅速,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24h时高剂量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总量与低剂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4h后氧合指数、乳酸、尿素氮、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与低剂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72、24h尿量与高剂量组患者比较略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组患者经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指标下降更明显,有助于此类患者早期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5.
湿润烧伤膏致脓毒性休克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5岁。被热水烫伤后在私人诊所治疗,创面外涂湿润烧伤膏,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因持续3 d高热、腹胀及呼吸困难,于伤后25 d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9 ℃,脉搏160次/min,呼吸35次/min,血压68/45 mmHg(1 mmHg=0.133 kPa),末梢循环欠佳,尿量偏少(平均13 ml/h,呈浓茶色),表情淡漠,双肺呼吸音较粗,肺底可闻及散在水泡音,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消失。躯干、右大腿31%TBSA III度烫伤,创面呈蜂窝组织炎改变。实验室检查:Hb 170 g/L,WBC 1.6×109,中性细胞0.90,血K 4.6 mmol/L,血Na 126 mmol/L,血Cl-93 mmol/L…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纳络酮治疗难治性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师进修杂志》2003,26(7):18-19
  相似文献   

7.
背景 顽固性低血压是脓毒症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纠正,将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的 了解脓毒症时血压调控的相关机制,提高脓毒症时难治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内容 讨论脓毒症时血压调控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并加以分析.趋向 随着脓毒性休克血压调控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寻找到新的治疗靶点纠正脓毒症时顽固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8.
美蓝常用作亚硝酸盐、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脓毒性休克有治疗作用,能增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管阻力、血压,其作用机制考虑与抑制鸟苷酸环化酶(GC)、影响NO的水平及抗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的诊断和治疗(附3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提高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3例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3例均经手术或穿刺造瘘证实,依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15例行肾切除,10例行肾盂或输尿管切开取石术,8例行肾造瘘术。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避免肾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处理上尿路狭窄的疗效. 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直视扩张、电刀切割、气囊扩张等方法处理上尿路狭窄56例. 结果 49例扩张成功,占87.5%(49/56);7例失败.无输尿管穿孔、断裂、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43例随访0.5 ~ 3年,平均2.5年,狭窄消除33例,狭窄改善不明显6例,狭窄复发4例;肾积水消失30例,减轻5例,无改善8例. 结论输尿管镜下处理上尿路狭窄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肾穿刺造瘘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瘘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UUTO)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UUTO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待肾功能改善、机体状况好转或经引流及造影确定诊断之后,12例行经皮肾取石碎石术,11例行开放肾、输尿管切开取石术,4例行开放肾切除术,4例行肾盂输尿管成型(3例加行取石)术,3例经造瘘管注射硬化剂治疗,3例行输尿管肾盏吻合术,3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输尿管松解术,1例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结果:3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全部病例均及时解除了上尿路梗阻,肾功能得到改善,或为进一步诊治创造了条件.在保肾治疗的35例,31例治愈出院;4例肾功能改善,维持在轻度氮质血症水平;4例肾切除患者和3例注射硬化剂治疗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安全、有效,在UUTO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治疗方法探讨(附58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应急治疗、病因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8例确诊为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的应急治疗、病因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急治疗主要为输尿管插管、经皮肾穿刺引流(PCN)、开放性肾造瘘、输尿管腹壁造口和血液透析;病因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方法。结果:应急治疗:39例急诊解除梗阻患者3个月后,24例(61.5%)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30.8%)肾功能明显改善,3例(7.7%)肾功能无改善。病因治疗:27例上尿路结石和4例输尿管狭窄患者成功去除结石和狭窄;14例肿瘤转移侵犯或压迫输尿管和3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无法去除病因;3例药物结晶和结核患者均行保守治疗而愈。3例放弃治疗。3个月后,34例(61.8%)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21.8%)肾功能明显改善;9例(16.4%)肾功能无改善。结论: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的应急治疗顺序依次为输尿管插管、肾造瘘(经皮或开放)及输尿管腹壁造口,尽早解除梗阻可获得较好疗效。上尿路结石、输尿管狭窄、药物结晶、结核等病因可得到解除,腹膜后纤维化、恶性肿瘤等无法去除病因,可行尿流改道。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维成像在上尿路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3D -sCT)在上尿路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13例上尿路梗阻行肾输尿管 3D -sCT检查 ,用遮盖表面显示法和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处理 ,获得立体三维图像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 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立体形态显示良好 ,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 ,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观察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88例手术后诊断与 3D -sCT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2 4例上尿路结石经 3D -sCT确诊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治愈 ,1例腹膜后转移癌压迫输尿管经 3D -sCT确诊后保守治疗。诊断正确率 10 0 % (113/113)。 结论  3D -sCT可以准确反映上尿路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尤其适于IVU不显影及不能插管行逆行肾盂造影患者。  相似文献   

15.
双J管在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J管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作用、效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为70例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留置双J管2~8周。结果:70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及漏尿发生,随访3~12个月,患侧肾积水及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腹腔镜治疗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应用双J管效果明显,置管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常见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相似,通过对症处理可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肠梗阻合并感染性休克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诊断肠梗阻合并感染性休克拟行剖腹探查术患者64例,男32例,女32例,年龄36~62岁,BMI 18~40 kg/m2,ASA Ⅱ或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TAP组(GB组),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2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案一致,GB组全麻诱导后行双侧TAP,G组只接受标准全身麻醉。两组患者术后应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记录入室后(T0)、全身麻醉诱导后(T1)、切皮时(T2)、切皮后1 h(T3)、缝皮时(T4)、拔管时(T5)的HR、MAP;记录T1—T4时心输出量(CO)、每搏变异度(SVV);记录T0、T3、T5、术后12 h(T6)剩余碱(BE)、乳酸(Lac)变化;手术全程舒芬太尼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24 h内按压次数;记录拔管后、术后2、6、12、24 h VAS评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与G组比较,GB组T2—T5时HR明显减慢(P<0.05),MAP明显升高(P<0.05),T3、T4时CO明显升高(P<0.05),T3、T5、T6时BE明显升高(P<0.05),Lac明显降低(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拔管后即刻、术后2、6、12 h VAS评分和术后24 h内按压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TAP用于肠梗阻合并感染性休克腹部手术患者,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降低无氧酵解;术后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是更为理想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1996-1999年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搪塞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诊断上的若干问题。结果 高龄、腹腔感染、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感染、广谱抗生素应用、APACHEⅡ积分在8分以上、脏器功能不全和血清内TNFα增高是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17例血标本PCR检测细胞DNA的阳性率为100%。细菌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肾造瘘治疗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5例上尿路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肾盂减压方式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的患者设为常规组(48例),采用经皮肾造瘘的患者设为经皮肾造瘘组(37例)。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单侧上尿路梗阻患侧肾脏及肾周改变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特点,并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方法收集南海医院2015年至2017年间376例因结石所致急性单侧上尿路梗阻病例,所有病例均行MDCT扫描。回顾分析其患侧肾脏及肾周改变的MDCT的表现,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 结果肾周改变分级与肾积水程度低度相关(Rs=0.194,P<0.001);与肾实质密度减低中度相关(Rs=0.387,P<0.001);与肾体积增大中度相关(Rs=0.545,P<0.001)。 结论通过分析急性单侧上尿路梗阻时肾脏及肾周间隙MDCT表现特点,能了解其内在联系,肾周改变的严重程度与肾积水程度和肾肿胀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31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报告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31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31例出现多尿期,日尿量达4000-7000ml,后逐渐降至2500-3000ml,持续数月。并就本病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解除梗阻后肾功能恢复慢与否,首先取决于梗阻的时间长短,其次是肾脏的原来状况和梗阻后是否滥是利尿剂等;KUB及B超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是及时解除梗阻,有效防治感染,最大限度地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