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TCH22综合征是以先天性心脏畸形、异常面容、低钙血症、胸腺发育不良等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与人类22号染色体长臂1区1带(22q11)的1.5-3 Mb缺失有关,22q11区域中某些基因有可能是致病关键基因,22q11微缺失的检测有助于CATCH22综合征产前和产后的诊断,减少患病儿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2.
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变异范围广泛,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心脏畸形,面容异常,胸腺发育不全,腭裂和低钙血症。进行产前诊断的人群主要是:曾经有22q11微缺失综合征孕产史的夫妇,自身是22q11微缺失患者的夫妇和宫内监测到妊娠胎儿有心脏锥干畸形者。产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多重PCR,实时定量PCR和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  相似文献   

3.
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变异范围广泛,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心脏畸形,面容异常,胸腺发育不全,腭裂和低钙血症.进行产前诊断的人群主要是:曾经有22q11微缺失综合征孕产史的夫妇,自身是22q11微缺失患者的夫妇和宫内监测到妊娠胎儿有心脏锥干畸形者.产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多重PCR,实时定量PCR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相似文献   

4.
22q11微缺失综合征是由于22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微片段22q11.21~q11.23缺失引起的遗传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学疾病,在新生活产儿中发病率为1/4000[1],其主要表现为Di George综合征(DGS):甲状旁腺发育不全、胸腺发育不全和锥干型心脏畸形(conotruncal defects,CT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方法 收集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英国Oxford 儿童医院临床所见的7例经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FISH检测)确诊为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7例中男2例,女5例。7例均通过FISH检测确诊,1例为产前诊断,余6例的平均确诊年龄为2个月。2例(28.4%)为父母遗传致病,5例(71.6%)为基因突变致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和面容异常的发生率均为100%,免疫功能异常28. 6%,颚裂14.3%,低钙14.3%。根据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以心脏畸形及面容异常为突出表现,结合FISH检测可早期诊断,基因突变是其主要病因,以流出道受损为主的心脏畸形及以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为主的免疫功能异常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22q11.21微缺失与微重复胎儿的不同临床表型、妊娠结局, 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因超声检查异常、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等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技术确诊的22q11.21微缺失或微重复病例。对其临床表型及妊娠结局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 共9 141例行CMA检测的病例中, 有77例(0.8%)为22q11.21微缺失或微重复胎儿。77例中, 62例(80.5%)为22q11.21微缺失, 包括58例典型区域缺失和4例非典型区域缺失(均包含与先天性心脏病明确相关的TBX1基因);15例(19.5%)为22q11.21微重复, 包括14例典型区域重复和1例非典型区域重复。62例22q11.21微缺失胎儿中, 48例(77.4%)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其中28例为圆锥动脉干畸形;15例22q11.21微重复胎儿中, 5例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预产期后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 62例22q11.21微...  相似文献   

7.
FISH技术在先天畸形胎儿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先天畸形胎儿中先心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缺失率。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为胎儿先天畸形病例31例,其中心血管畸形16例,非心血管畸形15例。产前经脐带血穿刺留取胎儿血。选取同期正常新生儿12例作为对照组,分娩时留取脐血。应用间期FISH方法,检测畸形胎儿及正常新生儿的TUPLE1基因表达缺失率。结果正常新生儿组与先天畸形胎儿组TUPLE1基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0%和35.4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畸形与非心血管畸形胎儿组的TUPLE1基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3.75%及2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UPLE1基因因素是胎儿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诊断并精细定位2例Jacobsen 综合征(JBS)染色体缺失区域,探讨JBS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以及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脑发育迟缓/智力低下(developmental delay/mental retardation,DD/MR)患儿451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亚端粒区拷贝数进行筛查,并用2种SALSA MLPA试剂盒(P070和P036)进行相互验证,阳性结果者进一步对其父母标本进行检测了解是否为新发;对MLPA检测阳性的新发拷贝数异常者行Affymetrix SNP6.0芯片检测以进一步验证,并精确定位明确拷贝数异常的片段范围。结果 451例患儿中发现2例存在11q远端缺失,临床符合JBS,均表现有严重脑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和面容异常,均无血小板减少。病例1为低出生体重儿,同时患脑白质髓鞘化延迟;病例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并有骨骼畸形。2例患儿11号染色体缺失片段长度分别为4.1Mb和12.8Mb,其中4.1Mb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缺失区域。结论 JBS导致DD/MR的关键区域可能位于接近亚端粒区4.1Mb范围内,SNX19、THYN1、OPCML、NCAPD3 和NTM可能为其关键的致病基因;导致颅面部畸形的重要区域可能位于在11号染色体上130.3~134.4Mb区域;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的关键区域可能位于125.8~130.4Mb区域。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确切关系,还有待大样本分析并确认导致DD/MR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17q12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综合征的胎儿期临床表型谱和产前诊断方法,为17q12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患者及携带者的遗传学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因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肾脏皮质回声增强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患者。经羊水取样,并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CMA检测共发现胎儿17 q12微缺失综合征者5例,缺失片段1.18~1.52Mb,缺失区域与肾囊肿和糖尿病综合征致病区域部分重叠(chr17:34815072-36215917)。结论:对于超声检测出肾脏异常的胎儿,无论其是否合并其它畸形,均应行染色体核型和CMA检查,以及时确诊17q12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胎儿,为胎儿出生后临床表现提供理论支持,为孕妇及家庭提供更为精准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复发性自然流产(RM)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既往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率的关系以及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与R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就诊的1355例RM病例,取流产绒毛行CMA检测。结果:排除14例(1.0%,14/1355)重度母体细胞污染样本,共1341例病例纳入研究。1341例RM病例中,共检出致病性染色体异常813例(60.6%),其中异倍体597例(44.5%)、多倍体113例(8.4%)、大片段结构异常67例(5.0%)、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25例(1.9%)、单亲二体(UPD)11例(0.8%)。孕妇流产2次、3次和≥4次组病例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62.6%、56.5%和51.9%,流产2次组病例的染色体异常率显著高于流产3次、≥4次组(P<0.05)。本研究发现5个可能与RM发生相关的复发性(n≥2)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15q11.2、19p13.3、22q13.2q13.33微缺失和17p13.3、22q11.1q11.21微重复),其中22q13.2q13.33...  相似文献   

11.
22q11.2缺失综合征(22q11.2 deletion syndrome,22q11.2 DS)主要包括了以临床特征定义的DiGeorge综合征(DiGeorge syndrome,DGS)、腭-心-面综合征(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VCFS)和圆锥动脉干-异常面容综合征(conotruncal anomaly face syndrome,CAFS)等,上述综合征均具有共同的遗传学基础,即22q11微缺失的比例均较高,分别为88%、85%和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产前诊断1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发育异常,脑积水,丹迪沃克综合征,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足内翻等的原因,为再次妊娠提供信息。方法: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胎儿羊水染色体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和微列阵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CGH)进行精确分析。结果:胎儿13号染色体出现异常,具体异常情况不明确。MLPA检测显示,胎儿13q32-34出现缺失;array-CGH进一步分析显示,胎儿7号染色体部分三体,重复区域为q31.33-q36.3,片段大小34.74Mb,13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缺失区域为q31.3-q34,片段大小为25.88Mb;胎儿的异常染色体来源于父亲。结论:7q部分三体和13q部分单体是胎儿异常表型的主要原因,MLPA技术在产前胎儿检测中起着高效价廉的筛选作用,array-CGH为明确微小重复和缺失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5p15缺失综合征合并4q32重复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5p15缺失综合征合并4q32重复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资料.结果 10月龄女性患儿,具有特殊面容、发育迟缓、先天性心脏病及喉软骨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全外显子测序和染色体组拷贝数分析精确定位拷贝数异常改变的染色体片段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诊断15q小额外标记染色体胎儿的临床价值。方法:获得2例高危孕妇的胎儿羊水或脐血细胞及其双亲外周血细胞,通过CMA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结构。结果:胎儿1:羊水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7,XX,+mar,CMA结果为arr15q11.2(22770421-23288350)×4,其父外周血细胞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为47,XY,+mar,母亲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及CMA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胎儿2:脐血染色体G显带分析结果为47,XX,+mar,CMA结果为arr15q11.2q13.3(22770421-32439524)×4,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及CMA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通过CMA检测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胎儿1存在15q11.2区域的四拷贝重复变异,经鉴定此携带小额外标记染色体为健康人群多态性。胎儿2存在15q11.2q13.3四拷贝重复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确诊为15q11.2q13.3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出生后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异常表型。本文对两例15号染色体微重复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明确了胎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表型异常及遗传学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于泉州市妇幼保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的产前诊断病例,8例产前诊断确认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分析胎儿的超声异常情况、父母溯源、妊娠结局和出生后随访情况。结果:3748例中共检出8例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检出率为0.21%(8/3748),片段大小介于393.8Kb~3.8Mb。8例中4例微重复(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重复,3例涉及远端微重复),4例微缺失(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缺失,3例涉及远端微缺失)。8例胎儿中有5例产前超声异常,其中2例胎儿心脏畸形,1例胎儿泌尿系畸形,1例胎儿鼻骨缺失伴肠管回声增强,1例胎儿后颅窝池增宽伴颈部皱褶增厚。伴有心脏畸形和泌尿系畸形的病例均选择终止妊娠。病例4胎儿产前超声未发现异常,因既往有先心患儿生育史,经充分遗传咨询后选择终止妊娠,引产胎儿外观左手轴后多指。4例选择继续妊娠,其中3例出生后随访发育良好,1例出生后发现左耳听力异常。结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在产前可出现各个系统超声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4q32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对该疾病的产前及遗传学诊断.方法 对1例因"出生后口吐白沫伴气促1天"入院的胎儿进行遗传学诊断,结合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进行分子...  相似文献   

17.
AZF微缺失与男性不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其上含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越来越多研究证实AZF区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以正常生殖或辅助生殖方式遗传给后代引起不育。本文从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类型、Y染色体缺失机制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三个方面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1例嵌合型45,X/46,X,r(Y)患者的核型。方法:应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进行G-显带和C-显带;并应用CEPX(DXZ1,Xp11.1-q11.1,Spectrum Green,Vysis)探针、LSI SRY(Yp11.3,Spectrum Orange,Vysis)探针和CEP18(D18Z1,18p11.1-q11.1,Spectrum Aqua,Vysis)与患者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同时应用PCR技术对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结合G-显带、C-显带、FISH检测结果和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结果,确定该患者核型为46,X,r(Y)(p11.3q12)[85]/45,X[15]。Yq11区生精基因微缺失检测未显示该患者存在缺失。结论:细胞遗传学检测结合FISH可以诊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为患者提供正确的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非罗伯逊型复发性t(11;22)(q23;q11)染色体平衡易位的发生机制。方法: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有不孕不育或不良生育史的4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结果:4例t(11;22)(q23;q11)易位患者,染色体断裂位点一致,患者间无亲缘关系,均有不良生育史,其中2例女性表现为反复流产,2例男性患者表现为精子数目减少和活力下降的。结论:t(11;22)(q23;q11)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非罗伯逊易位型复发性平衡易位,对t(11;22)(q23;q11)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染色体畸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FISH技术诊断流产组织、未培养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着丝粒、专一序列探针对流产绒毛组织、胎儿组织及产前诊断孕妇的羊水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7例流产绒毛组织中FISH技术检测出5例染色体异常,分别是3例nuc ish 22q11×3,1例nuc ish 16q22×3,1例三倍体;2例流产胎儿组织中FISH技术未发现异常。孕中期产前诊断的156例孕妇,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发现3例胎儿染色体异常,分别为47,XX,+21 1例,46,XX,dup(?q21q22)1例,47,XXY 1例;FISH技术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病例46,XX,dup(?q21q22)中,G显带400带水平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确定其21号染色体重复的确切区带,而FISH结果为nuc ish 21q22×3,证实探针杂交区域有重复。另1例孕晚期羊水FISH检测结果未见异常。结论 FISH技术在流产胚胎染色体检查及产前诊断中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标本采集及取材时间不受限等优势,目前FISH技术也存在探针位点有限及无法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