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石蜡切片中livin表达的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患者复发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4%(42/55),而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呈阳性表达(P<0.01);livin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发和复发显著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转移与否、肿瘤数目无关。结论:l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livin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和评判术后高复发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alectin-3蛋白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山东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84例,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泌尿系统肿瘤病理学和诊断学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分析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发以及复发肿瘤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6.67%,56/8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7.69%,4/52)(χ2=17.65,P<0.01);病理分级为G2(68.75%,22/32)和G3级(94.12%,16/17)的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的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为G1级(42.86%,15/35)的高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χ2=2.39,P<0.05);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在临床分期为T3期时高达100.00%(12/12)(χ2=10.44,P<0.01);Galectin-3蛋白在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9.23%,18/26)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62.07%,36/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 结论Galectin-3可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7例膀胱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6岁。主要临床表现血尿,肿瘤分别位于膀胱三角区4例,侧壁3例,亦多在膀胱三角区靠输尿管口处。随访4例,均已存活,身体状况良好。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理分级G3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特点和病理形态。方法膀胱肿瘤在经尿道电切术(TUR)后病理诊断为G3,术后30d内行膀胱全切的病例17例。TUR标本与膀胱全切标本对照做病理形态观察。结果在膀胱全切标本中除肉眼观察到肿瘤的4例标本外,其余13例镜下均观察到有肿瘤存在。可分布在膀胱颈,输尿管口,尿道前列腺部等不易观察的区域,也可为肌层内的弥漫浸润或小血管内的癌栓。结论C3癌在膀胱内呈多灶或弥漫生长的趋势,当TUR已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后,膀胱内仍有原位癌或其他分期的肿瘤存在,这些残留肿瘤可能是导致膀胱癌很快复发的原因之一。膀胱癌病理诊断时应将新旧两种WHO分级方法同时列出,以利临床了解预后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Survivin、FA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研究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FAS在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1例膀胱炎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和FA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34/49)、38.8%(19/49),在膀胱炎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1)、100%(11/11),Survivin和FAS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1);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P<0.05),FAS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结论:Survivin的高表达和FAS的低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意义,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可能通过共同通路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7例膀胱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56岁.主要临床表现血尿,肿瘤分别位于膀胱三角区4例,侧壁3例,亦多在膀胱三角区靠输尿管口处.随访4例,均已存活,身体状况良好.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保罗样激酶1(PLK1)、细胞周期素B1(Cyclin 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LK1、Cyclin B1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改变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LK1、Cyclin B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0%(21/41)、56.1%(23/41)。PLK1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P<0.05),Cyclin B1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正常膀胱组织中PLK1、Cyclin B1表达均为阴性或弱阳性。PLK1与Cyclin B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上存在一定相关性(r=0.317)。结论 PLK1、Cyclin B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及光镜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内肿物2枚,位于右侧壁者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物为普通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蒂部肿瘤侵及膀胱黏膜下,未侵及肌层。免疫组化:浆细胞样肿瘤细胞CK7、CEA、CD138和β-hCG(+),LCA、kappa、lambda、Syn、NSE和E-cadherin(-)。术后给予抗肿瘤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表阿霉素治疗,随访5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非常少见,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周围可伴有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或尿路上皮原位癌成分,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PUCB)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PUC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和总结.结果:2例PUCB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岁、70岁.病例1行剖腹探查加右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探查发现大量腹水、肝转移、肿瘤侵犯腹膜,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病例2行全膀胱切除术+双侧闭孔淋巴结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其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高级别,部分浆细胞样变,侵犯膀胱外脂肪组织,两侧闭孔淋巴结均见癌转移,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肺多发转移.结论:PUCB是一种罕见的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难以早期诊断,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1.
膀胱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经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5例膀胱尿道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结果 肿瘤发和于膀胱者4例,发生于尿道者1例。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伴有尿路刺激症状。组织学上以大片印戒样癌细胞、腺管样结构及粘液池形成为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癌细胞CEA和EMA阳性。电镜下见瘤细胞胞浆内有大量圆形粘液颗粒,国等电子密度,粘液多糖物质呈颗粒状。结论 提示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31.3±9.3)岁。12例为体检偶然发现,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血尿和腰腹部疼痛。肿瘤直径1.5~15 cm,平均5.4 cm,3例诊断时已发生转移。10例标本大体呈实性,切面灰白多见,其次为杂色、灰褐,5例切面伴囊性变,5例可见出血及坏死区域。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嗜酸性细胞或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构,肿瘤细胞界限清楚,核仁较明显,间质主要为纤细的纤维血管间隔,4例可以见到砂砾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TFE3、PAX-8及CD10,不同程度表达AE1/AE3、Vimentin、HMB45及AMACR/P504S,CAIX、CK7、CD117均阴性表达。所有病例TFE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存在TFE3信号分离。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类型,女性高发于男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标记TFE3荧光原位杂交来确诊。  相似文献   

13.
肾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女性,47岁。临床、放射学诊断为肾盂癌。肿瘤边界清楚,切面灰白色。镜下梭形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排列,部分与胶原纤维混杂,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核分裂象偶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和皿199(+),bel-2部分(+),desmin、SMA、MAS、HMB45、carponin、S-100蛋白、CD117、CD31、FVⅢ、CK(AE1/AE3)、ENA、Ki-67和p53均(-)。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2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娣  何乐健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1):13-16,i0002
目的 探讨儿童肾上腺皮质癌(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儿童肾上腺皮质癌回顾病史,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1例儿童发病年龄1~12岁,平均4.9岁,男女之比为1:3.2,85.7%的患儿合并有皮质醇激素增高的体征。肿瘤体积普遍较大,52.4%的病例肾上腺肿瘤重量〉300g,〉80%的肿瘤镜下可见透明细胞稀少,病理性核分裂,静脉及被膜的浸润。免疫组化:21例vimentin、Syn和PCNA(+),7例CK(AE1/AE3)(+),11例Ki-67(+),CEA、EMA(-),其中PCNA阳性率为28.8%~98.2%,Ki-67为1.1%~23.1%。结论 儿童肾上腺皮质癌恶性度高,预后差,多见于女童,患者大多合并有皮质醇激素增高的体征。在儿童ACC的诊断中,肿瘤的重量多数〉300g,瘤组织透明细胞稀少、病理性核分裂、静脉和被膜的浸润是相对重要的指标。PCNA阳性率〉30%、Ki-67阳性率〉10%对儿童ACC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学娟  王刚  王莉  唐涛 《临床医学》2006,26(11):11-1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3例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CA、CD20和bcl-2染色均为阳性,AEI/AE3、CIM5RO、CD10和bcl-6阴性。结论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联合检测诊断膀胱癌的价值。方法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100例(TCCB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均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表达,比较2组检测结果。结果 TCCB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尿脱落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检出率。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联合检测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患有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所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的肿瘤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7例符合AAN诊断标准的肿瘤患者,分析其服用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中药的情况、肾脏病理、肿瘤的类型和病理特点。结果:17例患者服用含AA中药时间为(3.40±2.52)年,服药后至血液透析的时间为(8.74±11.14)年,服药至肿瘤发生时间为(12.59±11.29)年;其中,4例服用含AA的中草药汤剂,4例服用甘露消毒丸,3例服用龙胆泻肝丸,3例服用冠心苏合丸,2例服用排石汤,1例服用含AA的减肥药。肾脏病理检查光镜示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小管萎缩、坏死及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电镜示肾间质胶原纤维增多。肿瘤发生情况为:泌尿系肿瘤10例,包括肾透明细胞癌4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3例,肾盂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输尿管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尿路上皮癌1例;消化道肿瘤4例,包括结肠腺癌2例,肝细胞癌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例。其中,复合性肿瘤4例,包括膀胱癌合并肾盂癌2例、膀胱癌合并输尿管癌1例、乳腺癌合并膀胱癌1例。结论:AAN可导致ESRD和多脏器肿瘤,以泌尿系肿瘤高发,常合并复合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喉神经内分泌癌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 3例喉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 ,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 3例喉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3例肿瘤均位于声门上会咽区 ,大体直经 <3cm ,2例呈息肉状。光镜检查 2例肿瘤以巢团状结构为主 ,瘤细胞胞质丰富 ,嗜酸性 ,核分裂象易见 ,有坏死。 1例以小梁状结构为特征 ,瘤细胞较小 ,分裂象罕见 ,无坏死。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CgA、Syn、CK(AE1)及NSE( ) ,S 10 0、HMB4 5及GFAP(- )。电镜观察瘤细胞间有细胞连接复合体、细胞内腔及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喉神经内分泌癌是少见的恶性肿瘤 ,形态学上应当与喉的低分化鳞癌、副节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5例肿瘤组织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观察,其中3例进行电镜研究。结果25例肾嫌色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周围细胞较大,胞质呈空泡网状,中央细胞较小,胞质红染,细胞分布不均,中央密,外周疏,常可见双核细胞;免疫组化AEI/AE3和CK7(+),vimentin(-);电镜可见瘤细胞内有多少不等的胞质微囊泡。25例中3例伴肉瘤样癌成分。22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学特征明确,临床预后好,伴肉瘤样癌成分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尿沉渣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40例非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随访观察其中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尿液hTERT mRNA变化与复发的关系.结果 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有30例hTERT呈阳性表达;40例非膀胱癌患者中有3例hTERT呈阳性表达.hTER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92.50%;G1~G3级肿瘤hTERT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50.00%、73.68%和90.91%.尿脱落细胞学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9.5%和100%,尿hTERT检测与之相比,灵敏度高,特异度无差异.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复发,尿沉渣hTERT检测阳性表达后8~16周,膀胱镜证实膀胱癌复发.结论 ①尿沉渣hTERT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肿瘤标记物,优于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②尿hTERT相对表达量随临床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③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尿hTERT阳性表达可提示复发,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监测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