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氧化氮和心钠素对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分出前庭动脉和蜗总动脉,后者又分为蜗固有动脉及前庭蜗动脉。耳蜗的血流主要来自蜗固有动脉的供应。对耳蜗供血的研究表明,耳蜗存在强大的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保证耳蜗局部组织的供血,以保护耳蜗局部组织免受血压急剧变化的冲击,对维持耳蜗局部水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蜗固有动脉在蜗轴移行为蜗轴螺旋动脉(spiral modiolar artery,SMA),属于动脉的终末支,对耳蜗血流的调节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变化及其调节作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了31只豚鼠椎基底动脉部分阻断时耳蜗血流及血压变化。其中5只豚鼠观察了罂粟碱及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内耳缺血的影响,发现惟基底动脉部分阻断时耳蜗血流明显减少(P<0.001),血压升高(P<0.05)。颈上神经节切除5分钟,耳蜗血流及血压无明显变化文P>0.05)。罂粟碱应用后20分钟,耳蜗血流明显改善(P<0.0001)。颈上神经节切除后再次给予罂粟碱,耳蜗血流亦有增加,但较单纯应用罂粟碱时低。耳蜗血流与血压两者间无相关性。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减少比较持续而稳定,罂粟碱明显改善豚鼠耳蜗血流说明肌源性调节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对内耳血流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迷路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它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解剖和观测了 4 9侧脑干、桥小脑角和内耳道标本 ,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行程、管径。结果 迷路动脉83 6 % (41/49)起于小脑下前动脉 ,12 3% (6 /49)起于基底动脉 ,4 1% (2 /49)起于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的平均 ( x±s)管径为 (0 18± 0 0 5 )mm。迷路动脉 5 5 1%为 1条 ,4 0 8%为 2条 ,4 1%为 3条。在桥小脑角和内耳门处 ,面神经位于前下 ,前庭蜗神经位于后上 ;在内耳道底 ,面神经位于上方 ,蜗神经位于前方、前庭神经位于后方 ;迷路动脉多位于第Ⅶ、Ⅷ脑神经之间。结论 迷路动脉主要起于小脑下前动脉 ,行于第Ⅶ、Ⅷ脑神经之间 ,是供应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耳蜗与前庭器的主要动脉。桥小脑角、内耳道的手术必须保护好迷路动脉  相似文献   

4.
著者将豚鼠用戊巴比妥钠全麻后,选择四种血管扩张性药物(盐酸罂粟碱、组织胺、菸酸及去甲肾上腺素),经腹腔投药,观察其对内耳血流的影响,包括耳蜗放射状细动脉支及小脑前下动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结果如下: 1.耳蜗放射状细动脉支:给药后血流速度加快,但无血管管径的变化。血流速度加快的程度与加快出现时间或持续时间因药而异,但一般投药后5—10分钟达最高峰,罂粟碱尚能见到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前庭学     
20021464迷路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张奎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一2002,37(2)一103~105 目的:观测迷路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它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解剖和观测了49侧脑干、桥小脑角和内耳道标本,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行程、管径。结果:迷路动脉83.6%(41/49)起于小脑下前动脉,12.3%(6/49)起于基底动脉,4.1%(2/49)起于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的平均叹士s)管径为(0·18士0.05)mm。迷路动脉55.1%为1条,40.8%为2条,4.1%为3条。在桥小脑角和内耳门处,面神经位于前下,前庭蜗神经位于后上;在内耳道底,面神经位于上方,蜗神经位于前方,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池及内耳道内冗长血管袢压迫前庭蜗神经是否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病因之一。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单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MRI资料,统计耳鸣侧与非耳鸣侧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及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的发生频度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83例患者中,43例耳鸣侧及41例非耳鸣侧发生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4例耳鸣侧和2例非耳鸣侧发生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统计分析显示耳鸣侧与非耳鸣侧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桥小脑角池段前庭蜗神经、冗长迷路动脉压迫内耳道段蜗神经的发生频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冗长小脑前下动脉压迫前庭蜗神经及冗长迷路动脉压迫蜗神经并不是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前庭学     
980825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对前庭血流的影响/李学佩…//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一1 997,29(5)一451~453 目的:探索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对前庭微循环的影响规律。方法: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椎基底动脉脑缺血动物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测定椎基底动脉阻断前后前庭血流变化。结果:阻断前前庭血流为(194.00士45.26)rnV,阻断后为(131.00士43.64)mV,阻断后降至平均基线的67.53%。结论:本文采用的动物模型反映了椎基底动脉伴有颈动脉狭窄、主干及其分支病变时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经过。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前庭血流减少,导致眩晕和平衡障碍。表1参7(秦斯)980826鼓…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对正常和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耳蜗血流的影响。方法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对 2 2只正常及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豚鼠耳蜗血流测量。结果 :低浓度、临床常用浓度、高浓度的尼莫地平对内耳正常供血状态下或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缺血状态下的耳蜗血流均无增加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不能增加耳蜗血流反而降低耳蜗血流 ,在治疗内耳微循环障碍性疾患时应慎用。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内耳微循环的变化及其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椎基底动脉部分脑缺血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F)测定椎基底动脉缺血前后耳蜗血流(CBF)和前庭血流(VBF),血管阻断后耳蜗和前庭血流分别减少4604ABL%和3247ABL%。颈内静脉注入罂粟碱和切除一侧颈上神经节后测定内耳血流,证明在内耳血流调节中,肌源性因素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来源和入根位置,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经10%甲醛固定、蛛红明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22具,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①桥小脑角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1支,50.8%)和小脑下前动脉侧支(17支,27.9%),其次分别为迷路动脉(8支,13.1%)、小脑下后动脉(3支,4.92%)及基底动脉(2支,3.28%);②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经运动根的内1/3段(47支,77.05%)入根;③中间神经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6支,73.47%),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侧支(7支,14.29%)和迷路动脉(6支,12.24%)。结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对于进一步揭示半面痉挛的病因及指导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验旨用兔建立一个模型,机械性压迫内听动脉,阻断内耳血液供应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产生敏感性变化,用以检测小脑桥脑角或内听道肿瘤手术时耳蜗功能状况。耳蜗功能正常的健康兔,经麻醉后,在标准隔音屏蔽室内进行检测,术前由一探子塞入耳道,密封后送入具有一定额比关系的二个纯音fi、fZ(最佳频比fZ/fl—1.25)同时刺激耳蜗,经传出系统处理后,记录DPOAES的基本数据,然后行开颅术,暴露内听动脉,在手术显微镜操作中,用末端光滑的小玻璃棒压迫内听动脉1分钟。在阻断血液前、阻断及阻断停止时分别记录**0*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迷路骨化与内耳畸形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方法: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术中发现内耳迷路骨化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各1例。其中,迷路骨化继发于分娩后未定病因,术中见单侧前庭和耳蜗广泛骨化,后将耳蜗电有植入对侧未骨化的耳蜗;先天天性内耳畸形呈鼓岬骨质增厚,圆窗和卵圆窗骨性封闭并增厚,基底转起始部鼓阶扩张,予成功植入耳蜗电极。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迷路骨化耳畸形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手术取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聋、噪声性聋以及老年性聋等都与耳蜗缺血有关。小脑前下动脉分出的螺旋蜗轴动脉是耳蜗供血的终末动脉,耳蜗的供血缺少侧支循环,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时,易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缺血性损伤。因此,研究耳蜗微循环调控特别是其自身调节能力是寻求解决缺血性耳蜗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腺苷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和心脏抑制剂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神经调节因子作用 ,有研究表明腺苷对心脏和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选择性激活 A1腺苷受体可减轻暂时性缺血所致耳蜗功能紊乱。该文作者通过对豚鼠耳蜗外淋巴灌注腺苷或腺苷脱氨酶抑制剂红 - 9-羟基 - 3烷腺苷 (EHNA) ,观察外源性或内源性腺苷能否促进局部缺血后耳蜗功能的恢复。实验动物为白化豚鼠 ,阻断迷路动脉 30 min造成暂时性耳蜗缺血模型 ,并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监测耳蜗血流。在造模前分别经外淋巴灌注腺苷 (10 mmol/L) 4 h和 EHNA(10 0 μmol/ L) 1h(各 3只 ) ,灌注前…  相似文献   

15.
近来研究证实自由基形成与缺血性耳蜗损害有关 ,并提示自由基激活 PARS(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synthetase)对局部缺血引起的耳蜗受损起重要作用 ,为证实 PARS的作用 ,该作者研究 PARS抑制剂 3AB(3- aminobenzamide)对短暂缺血所致的耳蜗功能损害的作用。实验方法 :选取 4 5只 30 0~ 4 0 0克正常豚鼠 ,戊巴比妥钠 (2 8mg/ kg)腹膜腔内麻醉 ,气管切开 ,监测心电图及血压 ,测量复合动作电位 (CAP)及监测耳蜗血流(COBF) ,经颅底暴露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通过压迫豚鼠迷路动脉 15、30、6 0分钟以产生耳蜗缺血。在再灌注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后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豚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缺血用药组、缺血对照组、再灌注用药组、再灌注对照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早期及再灌注后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尼莫地平注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chlear bloodflow,CoBF),测量实验前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豚鼠耳蜗发生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组与缺血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245±0.108和0.442±0.15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和0.620±0.14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但在缺血再灌注后使用尼莫地平,则加重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1椎-基底动脉系统解剖概述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1]及其它们的分支通常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内听动脉也称迷路动脉,系基底动脉下段向两侧发出的分支.但内听动脉大多数发自于小脑前下动脉.该动脉发出后绕过外展神经前部,走向桥延交界沟外侧,与面神经和位听神经一齐进入内听道,并在内听道内分成以下三支:  相似文献   

18.
循环障碍可分为大血管性障碍和小血管性障碍两类。供应耳蜗的迷路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相当于“大血管”,放射状小动脉及其分支相当于“小血管”,它们也可能发生循环障碍。这不仅是因为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阻断耳蜗的动脉血供,迅速发生以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为主的退行性变,久之则致耳蜗纤维化和骨化。如阻断耳蜗静脉回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耳蜗出血;也因为有报告述及某些患者在手术中不慎切断迷路动  相似文献   

19.
听力学     
2003n45内听道血管神经显微解剖/吕春雷…//中华耳科学杂志一2003,1(1)一74一75 选用固定后成人头标本20具(40侧),男12具,女8具。将尸头矢状位正中锯开,把小脑脑桥角区显露清楚,并把内听道上壁打开,应用目镜测微尺及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小脑前下动脉38/40(95%)发自基底动脉,2/40(5%)发自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多形成血管拌,有的血管拌走行于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之间,然后再发出内听动脉(迷路动脉)(6/40,占15%),有23侧血管拌位于神经束之前(23/40,占57.5%),有n例血管拌位于神经束之后(11/40,占27.5%)。内听动脉有26/40(65%)发自小脑前下动脉,…  相似文献   

20.
小脑下后动脉多数为每侧一支,仅有二侧为二支,起始部位如下:椎动脉167支,占81.87%可称为正常型;基底动脉4支,占1.96%;与小脑下前动脉共干19支,占9.31%;右小脑下后动脉10支,占4.90%,左小脑下后动脉4支,占1.96%。在异常型中,小脑下后动脉不仅可与小脑下前动脉共干,而且还有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