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断出现的突发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显现出古今瘟疫发病特点有很大的不同,中医瘟疫理论研究可能面临第三个发展机遇。回顾古代瘟疫理论创新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医瘟疫理论产生发展于防治瘟疫的实践,并在历代疫病防治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中医治疫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由于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及瘟疫发病特点不同,在瘟疫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辨病与辨证的思路与方法则不断更新。继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瘟疫理论特色,创新辨病与辨证思路与方法,采用辨特定病种与辨证候要素相结合的方法,有可能取得中医瘟疫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吴门医家尤在泾为伤寒名家,对温病亦颇有建树。尤氏清伤寒与温病之源,辨伤寒与温病之异,提出正名识病的重要性,对温病学中温病、风温、瘟疫、湿温、温毒、温疟的疾病名称作出解释,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温病夹湿及瘟疫。治风温主以辛凉解散、理肺之法,治温毒主以清散透邪法,治伏温主以清热养阴透邪法,治湿温主以分消湿热法。论治瘟疫以病位为核心,根据疫邪所处病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列出治瘟疫五大法,建立了治疗瘟疫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因势利导治疗瘟疫的思想。尤在泾较早提出六经统寒温,试图用六经辨证体系来统摄伤寒、温病等一切外感病,为寒温合论的先驱者,其对温病的发挥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今归纳其要,探析其理,为温病的诊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瘟疫论》中记载的瘟疫起病与传播途径、伤寒与瘟疫的区别、瘟疫的病机和治疗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提出了“伤寒从外及内,太阳-少阳-阳明、而瘟疫由上而下,口鼻-膜原-胃,二者入里均入于胃,殊途同归”的学术理论,针对瘟疫治疗重视的“下法”提出“下是方法,不是目的”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4.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清瘟疫学派治疫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的瘟疫学派医家治疫有着独特的经验,他们对瘟疫病因、病机及诊断的认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提出治疫原则和治疫方药,综合了清热祛下、清热解毒、保津养阴等治法,贯穿在瘟疫治疗的始终,为有效控制瘟疫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改善及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给予连续10周,2次/周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对其病耻感及应对方式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病耻感自我评估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评。结果 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的病耻感及各因子、除合理化外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中的退避、求助、幻想以及解决问题因子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对于减轻或消除患者病耻感以及对于改变应对方式疗效明显。病耻感体验是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消除病耻感和改变应对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毅著《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依据中医传染病学和医学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了宋代瘟疫的流行概况、地理分布、社会影响、病因病机,以及宋代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对瘟疫的认识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该书史料丰富,采用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次系统研究、科学揭示了宋代瘟疫的流行和防治情况及其规律,解决了宋代瘟疫防治的许多重大医学问题和技术难关,具有较强的学术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生物学标志物能够反映心力衰竭病理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及不同方面的变化,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了许多新的标志物,但不同的标志物目前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同。本文主要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诊治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一系统综述,重点评述此类标志物对目前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以及未来在心衰诊断、风险评估、指导治疗、预后评价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讨论瘟疫类疾病的专著。一般医家都将瘟疫类疾病归于温热疾病的范畴。关于温热类疾病的记载和论述,上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对于有流行、有传染、起病急、病势凶的这类温热疾病则称为“疠”或“温疠”“疠疫”,很多医著都提到这种“疠”“疫”病。但有系统理论有辨证论治纲领来治疗这类疾病的著作,首推《瘟疫论》。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性有寒、湿、热、毒、虚之分。根据大多患者具有低热、脘痞、肢倦乏力、便溏、苔白腻等证候表现,该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全国各省市中医诊疗方案亦提示湿邪为患为本次新冠肺炎病机的基本特点。湿性重浊、黏腻,起病隐匿,可蒙上流下,病变早期多在太阴、阳明,其后可窜及少阳,内陷厥阴,甚则内闭外脱。湿邪为患,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湿邪对瘟疫发生、发展及传变可推波助澜,使瘟疫复杂多变。从"湿"邪在瘟疫中的发病作用着手,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辨治,分析新发传染病发病及传变特点,以期运用瘟疫理论完善中医防治方案,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肩周炎在中医临床上发病率高,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及其并发症危害的逐渐重视,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等不同方面,概括了近年来对于肩周炎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情况。但在肩周炎的治疗中,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和相关的实验研究,仍是亟待完善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吴有性,字又可,生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动荡,瘟疫横行,吴又可总结自己和众多医家治疗瘟疫的经验和教训,著成《温疫论》,开创了一套瘟疫的辨证论治方案,成为"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为后世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料。现将吴又可《瘟疫论》中关于瘟疫治疗的学术思想初步总结如下。1瘟疫起病与传播途径瘟疫的病因,吴又可在《瘟疫论》序言中说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相似文献   

13.
漫谈达原饮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载于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之《温疫论》一书。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瘟疫大流行,遍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吴又可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当时瘟疫流行的特点,总结治疗经验,著成了《温疫论》一书,并创制了达原散、三消饮等名方。《温疫论》是中医论治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第一部专著。书中首先提出了瘟疫病的病因学说,即“戾气”说。认为瘟疫不同于伤寒,也不同于一般由于时令不正所引起的“时行”病。时行病不会形成大流行,而瘟疫会引起大流行,即所谓“沿门阖户,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是感染“…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上,瘟疫既意味着个人的痛苦,也意味着社会的灾难,是历史中人类的另外一种生活体验。16—17世纪英国社会在面对瘟疫之时,反映是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也受着医学、宗教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虽然宗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对措施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但是政府医疗责任感增强并代替宗教机构承担起公共卫生的责任本身就表明了这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5.
庄奕煌  傅永安 《医学综述》2013,19(13):2360-2364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GIST)在活检时机选择、分子标志物、基因突变分析、预后因素(肿瘤危险分级)、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方法、腹腔镜手术进展、进展期患者术前药物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等热点问题达成诸多共识。活检、分子标志物、基因突变分析对GIST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进展期患者应早期行术前评估,并且进行危险分级,对手术风险较大患者可先进行术前治疗,并早期进行疗效评价,对于肿瘤降级后可行手术切除者尽早手术切除,而对于靶向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并根据不同耐药机制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与社会支持调查量表进行观察与分析,观察在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病耻感的差异,并探讨分析病耻感与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在经问卷调查与社会支持调查后显示,不同年龄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病耻感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则呈正相关;在与社会支持方面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病耻感,且多以消极方式应对,社会支持较低,需针对这一情况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工作提高重视。  相似文献   

17.
升降散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为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瘟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容易引起大范围流行的传染病.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对瘟疫的致病原因、特点、治法、方药均有创建,尤其是提出了有效治疗瘟疫的15个药方,活人无数,并且强调升降散的重要性,称其为治疗瘟疫15方的总方.由于升降散组方精当,疗效显著,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极为近代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也是中医药治疗SARS初期的常用方.本文将从升降散的来源、组成及方义,适应证及其特点,配伍特点,临床应用进展,现代实验研究概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临床多以乳房部位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中医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经验丰富。中医外治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人体皮肤、官窍、腧穴等特定位置或局部病变部位施于不同药物或方法,从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同样疗效显著,裴晓华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工作多年,在治疗乳腺疾病方面造诣颇深,文章主要介绍裴晓华教授在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并结合验案举例,探讨裴教授如何治疗乳腺增生病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温病汗论     
外感热病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显著而有“汗病”之称(《杂说》)。通过观察温病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对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不少阐发。但综观前人有关论述,内容虽然丰富,却有零散,笼统之处。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机理,及其辨治大要,对于深入理解温病学的有关理论,开拓温病临床辨治和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