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瘤腔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后动脉瘤腔内动脉压的测量 ,评估术后动脉瘤壁所受负荷的减轻程度 ,并进一步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成功标准。1 资料与方法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 ,成功放置“人”字型内置人造血管 ,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 10例。术前测压导管探头在X线透视下定位于动脉瘤腔内 ,术后则定位于人造血管和动脉瘤壁之间 (即隔绝后的动脉瘤腔内 )。外接传感器及测压机 ,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和脉压差。2 结 果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 ,动脉瘤腔内收缩压下降(6 2 6± 4 7) %、舒张压下降 (4 4 9± 4 8…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兼论其血流动力学曲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分析了100例主动脉病变的CT表现并试图探索它们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曲线,包括(真性)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大动脉炎和主动脉硬化,通过CT直接增强扫描可对这些病变作出了诊断与鉴别诊断,应注意病变范围、形态、内腔结构,壁钙化程度等征象。CT值-时间曲线初步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各种主动脉病变有些差异,反映了血流速度有所不同。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的假腔血流速度较慢,这是较多形成附壁血栓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3.
笔者分析了100例主动脉病变的CT表现并试图探索它们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曲线,包括(真性)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大动脉炎和主动脉硬化。通过CT直接增强扫描可对这些病变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应注意病变范围、形态、内腔结构、壁钙化程度等征象。CT值-时间曲线初步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各种主动脉病变有些差异,反映了血流速度有所不同。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的假腔血流速度较慢,这是较多形成附壁血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VEGF在高血压促囊性动脉瘤增大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以弹性蛋白酶处理右颈外动脉起始部,在1mm处结扎并剪断,建立囊性动脉瘤模型。动物随机均分为高血压组(A组,结扎双侧肾动脉后支升高血压)和对照组(B组)。测量血压变化、动脉瘤的大小。8周时灌注固定取动脉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评价动脉瘤壁VEGF的表达特点。结果 8周时A组血压明显升高(P〈0.01),动脉瘤明显大于B组(P〈0.01),动脉瘤壁中VE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血压是影响动脉瘤增大的重要因素,VEGF表达上升可能在动脉瘤瘤体扩大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1],可由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也可以是获得性的。脑动脉瘤发生率为1.5%-8%,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死亡率高达50%。动脉瘤的外形不一,可呈囊状、梭形、柱状和蜿蜒状等。囊状动脉瘤是由血管起源处或分叉部先天性缺陷造成的,血管内压力高,使管壁缺陷部分向外局限性膨出。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 80%-90%[2],颅内囊状动脉瘤好发于 Willis动脉环及脑动脉分叉、分支和弯曲部,约30%-37%发生在大脑前动…  相似文献   

6.
非夹层主动脉瘤是动脉硬化引起的局部病变,通常仅对可疑部位进行检查。作者于1993年5月至1998年3月对80例确诊为主动脉瘤的患者行全主动脉CT扫描、分析合并主动脉瘤的频度及与年龄、瘤径的关系等。初诊检查部位:腹部49例,胸部20例,胸腹部7例,胸部和腹部均检查者4例。男性53例,女性27例,平均72.6岁。CT采用电子束CT,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染性主动脉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9例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其中4例经外科手术确诊,5例经临床抗炎治疗后行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感染性主动脉瘤的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共10个动脉瘤,其中2个位于主动脉弓降部,8个均位于腹主动脉.动脉瘤处管壁均出现多发钙化,管腔呈瘤样扩张,腔内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管壁明显增厚,血管周围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包绕;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扫描见不规则片絮状及环状强化.结论 感染性主动脉瘤及其周围组织在CT增强扫描上表现为斑片状及环状强化,是区别于常见动脉瘤的典型表现,可作为确诊感染性主动脉瘤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T扫描的主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分析CT相关资料,如区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部位,CT测量相关指标,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情况等。图像均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行单独分析,若有不同意见则行讨论而达成一致。结果本组中真性动脉瘤82例,假性动脉瘤13例。瘤体形态以囊状动脉瘤常见(50.5%),其次为混合型动脉瘤(25.3%)及梭型动脉瘤(24.2%)。瘤体内可见钙化者为61.1%,溃疡者为55.8%。累及范围为(104.3±71.0)mm,瘤径长度(0~30)mm,瘤体直径(53.2±16.9)mm。95例患者中,56例(58.9%)患者伴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形态依次为弧形(46.4%)、不规则型(26.8%)、环形(16.1%)、双凹形(10.7%)。血栓位置依次为前壁(33.9%)、左侧壁(26.8%)、右侧壁(19.6%)、后壁(14.3%)、双侧壁(5.4%)。血栓厚度为7.7(0~18.0)mm,血栓长度35(0~87.0)mm。结论 CT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中不仅能够获取瘤体本身相关改变特征,更能发现附壁血栓形成情况,对临床风险评估及指导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与正常降主及髂总动脉壁平均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腹主动脉瘤患者与正常人降主及髂总动脉壁周向张力和平均应力,解释主动脉瘤好发于肾下腹主动脉段的原因,对20例正常人、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自降主至髂总动脉各处有创测压,MRI下测量动脉内径、壁厚,计算得出动脉壁周向张力与平均应力,自身不同部位对照。结果显示,正常人肾下腹主动脉平均应力大于其它动脉;AAA患者平均应力以瘤体、出口处最大,髂总动脉有下降趋势,但仍大于胸主动脉、肾上腹主动脉及瘤体入口。结果提示,肾下腹主动脉处平均应力增大可能是造成肾下腹主动脉易于受损而形成动脉瘤的原因;瘤体出口及髂总动脉处平均应力增大,使动脉瘤易向远端发展并侵及髂总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了在我院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中出现搏动性腹部包块18例,5例存在消化道不适症状,2例因剧烈腹部疼痛就诊;2)病理分类:本组2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中真性动脉瘤12例,假性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8例;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在12例真性动脉瘤患者中瘤壁附有血栓5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地诊断腹主动脉瘤,而且还被用于临床病例的动态观察,具有价格低廉、准确和重复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夹层是指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病理性剥离,通常而言,发生在中膜层以内的夹层可导致血管闭塞而引起脑缺血临床表现,而当夹层发生在中膜和外膜之间时,常导致动脉壁膨出,引发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发生动脉破裂[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常发生脑干缺血和破裂,致残致死率高,本文就其影像诊断要点及血管内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MRA和cine -MRI诊断大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分析 32例大动脉瘤的MRA和cine -MRI解剖结构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 主动脉瘤 2 2例 ,腹髂动脉瘤 5例 ,髂总动脉瘤 3例 ,肺动脉瘤和肠系膜上动脉瘤各 1例。动脉瘤直径 2 .5~ 10cm。MRA和cine -MRI上心血管壁呈中低信号 ,血液呈高信号 ,新鲜血栓在MRA呈高信号 ,陈旧血栓呈低信号 ,血栓在cine -MRI上均呈低信号。MRA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弓部和肾动脉等分支血管。 7例升主动脉瘤cine -MRI左心室流出道舒张期出现低信号区。结论 MRA和cine -MRI可较好地显示大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和血液动力学改变 ,与SE序列结合可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摘要目的评价鼠主动脉瘤稳定性是否与动脉瘤壁内脉冲波传播的均匀性有关。材料与方法本动物研究程序经动物保护与使用委员会批准。对于敲除载脂蛋白E和基质金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指脑动脉内腔局限扩大使动脉壁瘤状突出,多因脑动脉管壁腔内压力增高、先天缺陷引发囊性膨出,脑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首位病因,一旦病发使病情加重,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相似文献   

15.
大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与DSA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动脉瘤螺旋CT 血管造影(SCTA) 检查技术和应用价值,为合理选择SCTA 和DSA 检查方法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34 例大动脉瘤,均行SCTA 和DSA 检查,其中29 例经手术证实,术后7 例随访检查用SCTA。SCTA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 和表面遮盖显示(SSD) 两种方法重建血管。结果:胸主动瘤10 例,腹主动脉瘤15 例,胸腹主动脉连续性动脉瘤2 例,髂动脉瘤7 例。SCTA 和DSA 均能较好地显示大动脉瘤的部位、形状、范围及夹层情况。MIP 重建图像能显示动脉壁钙化,SSD 重建图像能较好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SCTA 结合CT 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可更清楚显示动脉腔、动脉壁、附壁血栓及动脉周围组织结构。DSA 图像空间分辨力较SCTA 高,但不能清楚显示动脉壁、附壁血栓及动脉周围组织结构。结论:对大动脉瘤可首选SCTA 检查以替代DSA 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的ESG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分别行CTA、MRA、DSA检查和ESG治疗,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6例,真性腹主动脉瘤2例,肾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瘤2例(行分体式支架),所有病例均采用带膜支架。结果:8例行一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行分体式支架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顺利植入,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消失.无内漏发生。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全部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术前症状,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ESG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腹主动脉瘤患者与正常人降主及髂总动脉壁周向张力和平均应力,解释主动脉瘤好发于肾下腹主动脉段的原因,对20例正常人、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自降主至髂总动脉各处有创测压,MRI下测量动脉内径、壁厚,计算得出动脉壁周向张力与平均应力,自身不同部位对照.结果显示,正常人肾下腹主动脉平均应力大于其它动脉;AAA患者平均应力以瘤体、出口处最大,髂总动脉有下降趋势,但仍大于胸主动脉、肾上腹主动脉及瘤体入口.结果提示,肾下腹主动脉处平均应力增大可能是造成肾下腹主动脉易于受损而形成动脉瘤的原因;瘤体出口及髂总动脉处平均应力增大,使动脉瘤易向远端发展并侵及髂总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彩色室壁运动(CK)定量分析正常腹主动脉壁及腹主动脉瘤的瘤壁运动。材料和方法:使用CK技术对20例正常青年男性(平均年龄24±2.3年,正常组)及20例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5±3.4年,老年组)的腹主动脉壁运动和1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65±5.2年,动脉瘤组)的动脉瘤壁运动进行观测和记录,并使用定量分析软件(ICK~(TM))对所得图像加以分析。结果:使用M型超声和CK测量正常组腹主动脉前后壁位移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在正常人腹主动脉壁位移,后壁0.93±0.21mm,前壁1.42±0.24mm;老年人腹主动脉壁的位移,后壁0.91±0.12mm,前壁1.23±0.18mm。腹主动脉瘤患者的瘤壁位移,后壁:入口处0.31±0.22mm,最大直径处0.11±0.16mm,出口处0.22±0.13mm;前壁:人口处0.66±0.42mm,最大直径处0.21±0.18mm,出口处0.31±0.15mm。在横断面上,收缩期正常组腹主动脉的各节段是同时达到最大位移,而腹主动脉瘤的瘤壁运动各节段是不一致的。结论:使用CK和定量分析软件(ICK~(TM))观测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瘤壁节段运动是可行的,可以对瘤壁运动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 CT显示腹主动脉呈囊状扩张7例、梭形扩张23例、囊梭形扩张10例.其中多发性腹主动脉瘤3例,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MPR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瘤腔内附壁血栓,MIP较好地显示瘤壁或附壁血栓内的钙化,VR以三维形式精确显示瘤体与邻近腹主动脉及其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是腹主动脉瘤诊断、随诊观察和术后随访最理想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7岁,以腰背疼半天入院。查体:下腹部如及巨大包块,略示搏动。超声所见:下腹部巨大无回声包块,约132X102mm大小,下通连骼总动脉,上界欠清。包块壁薄、光滑,其内未及异常光团并示搏动性。肾周示少量游离暗区.厚径约13.Zmm。彩色多汽勒:示病变区“云雾状”血流回声源于腹主动脉见图。超声诊断:①巨大腹主动脉瘤伴少量腹膜后积液;②提示动脉瘤将破裂可能性大。3小时后,病人发生出血性休克、死亡。讨论:腹主动脉瘤一股长至80Turn左右即破裂,本例动脉瘤长达132mm左右实不多见。传统诊断腹主动脉瘤依赖腹主动脉造影。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