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王梅 《中国药业》2008,17(22):52-52
对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完善ADR制度、ADR宣传培训、护理人员在ADR监测中的重要作用、拓宽ADR监测范围,预防ADR发生等几方面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鲁萍  黄桢 《中国药房》2011,(40):3828-3830
目的: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总结上海市长宁区ADR监测网络的建设经验,探讨医疗机构ADR监测网络的建设模式。结果:我区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开发了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电子监测平台,建立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ADR监测网络,促进了我区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结论:建立制度健全、机构设施完备、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的ADR监测网络,有利于推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体系及其运作机制。方法 :对我国当前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我国医疗机构现有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极不完善 ,必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2005年河南省武陟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全年不良反应的报告途径、报告单位、报告人岗位、涉及品种及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分布规律等数据,归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体现当前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规律性的可操作办法,为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提出积极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11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新阶段,2004年3月4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实行了“强制性报告系统”,开展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药品使用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现将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的发生受医学研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应用,ADR报告数量在增加。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的发生受医学研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必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新药品种的日益增多、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应用,ADR报告数量在增加。美国安全用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98~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ADR系统收到的严重不良反应数量翻了1倍。  相似文献   

8.
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9,自引:4,他引:8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40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7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用药,中药制剂也较多。合并用药占26.0%;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17例(4.2%)。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效性是其使用价值。但由于科技水平。认知因素等的局限,使得人们在利用其有效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载其带来的不良反应(ADR)。自1999年11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以来,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新阶段。2004年3月4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5月4日,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新《办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主体之一的医疗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旨在结合新《办法》,探讨医疗机构在现今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形式下如何做好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吴根生 《中国药房》2007,18(8):619-620
目的:规范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管理,促进ADR监测工作开展。方法:分析我院ADR监测工作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与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的认识不足、对中药不良反应未引起足够重视、从事ADR监测工作的药师人员配备不足、对ADR监测工作投入不足、门诊ADR监测工作不力等是我院当前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以上问题有利于ADR监测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方便报告人和ADR监测员工作。方法:结合医院信息系统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ASP.NET编程语言、SQLserver2005数据库、数据转换等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医院局域网的ADR监测系统并运行,同时评价其效果。结果:与系统应用前比较,应用后ADR报告数量明显增加,报告时限明显缩短,并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医院ADR报告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提高了ADR报告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院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158例报告就ADR分布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分类、累及系统或器官、ADR严重程度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8例ADR报告中涉及71个药物品种,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31.0%;其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占总例数的19.0%;以静脉滴注(72.8%)方式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丽  邓楠  韦鸿雁  谭波宇 《中国药房》2013,(18):1701-1704
目的:监测并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79.64%)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微生物药与营养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7例(24.36%)和59例(21.45%),其次为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27.15%)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的ADR11例(4.0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ADR的发生情况,建立与患者用药安全相关的处方管控机制,为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我院2009--2010年发生的ADR报告297例,分别从年龄与性别构成、ADR严重程度、Naranjo score评分、处理方式、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257例可评估的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0.71:1,其中31~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占22.96%。对ADR进行Naranjo score评分,其中1~4分为可能,占88.33%;其次为5~8分为极有可能,占10.51%。对ADR进行严重成度划分,其中轻度占97.67%,中度占2.33%。ADR以药师上报居多,占56.42%。抗菌药物引发ADR位居我院首位,占27.24%;其次引发ADR较多的为诊断试剂,占18.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有124例(占48.2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我院HIS中不仅将评估过的ADR反馈给上报人员并将其记载于患者的病历首页。结论:我院ADR通过自动警示预防系统在再次开处方时可起到警示作用,不但保障了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且避免了ADR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文武 《中国药房》2010,(26):2401-240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自发报告系统的报告形式、优点、局限性、影响因素和作用。方法: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以文献分析为主要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对ADR监测自发报告系统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重点评价。结果与结论:ADR监测自发报告系统是药品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上市后药品安全性早期预警最为快速、有力和经济的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心上报的278例ADR报表,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以及临床表现、原发疾病,ADR的分类、结果判断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8例ADR报表中,抗感染药引发ADR比例最高(72.15%),静脉给药构成比最高(84.8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多见(41.22%),新的严重的ADR7例,判断结果中“很可能”、“可能”的比例最高。结论:加强对ADR监测力度及相关知识的宣传,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方法:收集我院142份ADR网络报告,对有关数据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主要与抗感染药、中药制剂、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以及年龄有关;ADR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宣传力度,重视对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分析,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追踪,及时提取信号、发布预警,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