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脑出皿周围组织中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探讨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意义。方法应用44例因脑出血而死亡的尸检全脑标本,采用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两步法)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观察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出血2h其周围组织中GFAP表达开始增加(P〈0.01),3~5d GFAP表达明显增强(P〈0.01),7~15d GFAP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有所回落,19d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周围组织的表达呈抛物线样变化,7~15d反应达高峰;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且与神经元的存活密切相关,发挥双刃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水蛭素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能否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方法采用胶原酶生理盐水0.8μL(1μL含胶原酶0.5U和肝素6U)注入法制作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甘露醇6h、甘露醇3d、水蛭素6h、水蛭素3d、甘露醇+水蛭素6h、甘露醇+水蛭素3d组。光镜下定性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脑出血后GFAP的表达。结果甘露醇+水蛭素6h组及3d组的灰度值分别高于单用水蛭素组或单用甘露醇组(P〈0.05),且6h组灰度值高于3d组(P〈0.05),说明近期效果优于远期效果。结论脑出血早期在控制脑水肿基础上加用水蛭素可阻止过度的GFAP上调,抑制过度的反应性胶质化,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向正常方向发展,可减轻急性期脑组织损伤,脑出血后早期应用水蛭素有可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脑出血周围组织GFAP、CD34的表达,探索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E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变化,免疫组化技术(两步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34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表达。结果脑出血8h其周围组织GFAP表达开始增加(P〈0.01),3~5天表达明显增强(P〈0.01),7~15天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有所回落,19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CD34阳性反应在脑出血8h开始增加,3~5天其阳性表达数量增多(P〈0.01),血管扩张,7—15天达高峰(P〈0.01),见大量新生血管,19天时仍比对照组高(P〈0.01)。GFAP与CD34消长规律一致(Pearson r=0.9930,P〈0.01,R^2=0.9860)。结论脑出血后15天内其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能促进微血管重建与扩张,两者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对脑出血(ICH)后大鼠血肿周围区超微结构以及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组(I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P组,60只)。每组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机械控制通气。P组进行停通气1min、复通气5min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所有大鼠机械通气1h后,拔出气管导管。然后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m自体不凝血注入尾状核中。在脑出血后6、24、48和72h电镜下观察血肿周边区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含量。结果 电镜观察可见:Ⅰ组血肿周围组织注血后6h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24h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加重,神经元固缩,72h部分神经元出现坏死崩解:P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损害轻于Ⅰ组,电镜评分在48h明显优于Ⅰ组(P〈0.01)。脑组织匀浆中IL-6的含量随脑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ICH后48h达高峰,72h有所下降。两组比较,ICH后6h时.Ⅰ组IL-6含量显著低于P组,P〈0.01。结论 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可增加脑出血后大鼠脑组织中IL-6的含量,减轻血肿周围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中神经丝蛋白(NF200)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不同细胞在再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伤后1d,3d,7d,14d,21d 6组,每组5只,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象分析方法观察神经元NF200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后NF200及GFAP的表达均呈进行性增高,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GFAP表达的增高早于NF200的增高,而前角神经元NF200的表达早于后角神经元。结论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刺激神经元功能活跃,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神经元对损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改变及胶质增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对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出血组(分12h组、24h组、48h组、72h组4个时相组,每组5只)。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对脑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神经元计数和Longa行为学评分,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状态。结果脑出血组12h即出现血肿周围脑组织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少数炎性细胞浸润,48h达高峰,72h后可见血肿周围胶质细胞、血管增生。脑出血组各时点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结论脑出血后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和血管增生可能是脑水肿加重和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行为学变化与神经元病变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性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赵武利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13-3814
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血清胶质纤维酸『生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37例脑出血微创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40例脑出血非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其发病后1,3,7,14d血清GFAP含量进行测定,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微创术对脑出血患者GFAP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研究组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的血清GFA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发病后第7,14天血清GFAP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后其血清GFAP水平明显下降,可将其作为判定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色素C的表迭及其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与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量25-80ml,年龄35-75岁,住院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在微创血肿抽吸术过程中获得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其细胞色素C的表迭。根据术前头颅CT测量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水肿带的大小,用双盲法对染色结果及术前脑水肿的体积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12-72h血肿周围脑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广泛性脱髓鞘.神经元皱缩,核固缩.并有凋亡小体形成;脑出血后4h,血肿周围组织已出现细胞色素C的表达,脑出血后48~72h,细胞色素C的表达达到高峰。细胞色素C表达强阳性(16例)组、弱阳性(13例)组、阴性(5例)组之间比较,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色素C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表迭上调.可能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与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探讨反应性胶质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成5组(n=5);正常对照组,伤后1天组,伤后4天组,伤后7天组和伤后14天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和大量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SCI后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1-14天内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损伤各组的CBS1-14天内呈降低趋势,两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r=-0.775,P<0.001)。结论:SCI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反应性胶质化对脊髓的再生和自身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针刺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研究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针刺法复制大鼠脑挫伤模型,造成右顶叶局限性脑挫伤,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其处死,取脑组织,用免麦组化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中GFAP的含量麦化,并与正常时照组进行比较.结果:GFAP随损伤时间会出现规律性变化,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伤后3天表达达最高,伤后21天时基本恢复正常.且各时间段双侧大脑表达无明呈差异.结论:在针捌法致脑损伤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其标志性蛋白GFAP随损伤时同会出现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铁蛋白(SF)变化的影响。方法共纳入60例I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措施;B组给予非手术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3、7、14d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GFAP及SF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GFAP及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7d两组患者血浆GFAP及SF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A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血浆GFAP及S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B组(常规治疗组)患者的GFAP及SF水平仍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1、3、7、14d,A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血浆GFAP及SF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浆GFAP及SF水平,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且有利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6-羟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大鼠胃体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胃轻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6-OHDA损毁大鼠中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PD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黑质的分布,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GFAP和神经微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在大鼠胃体肌层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在6-OHDA模型大鼠胃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6-OHDA大鼠黑质内神经元大量丢失,并伴有TH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6-OHDA大鼠胃体肌层GFAP和NF免疫反应性下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OHDA模型大鼠胃体肌层GFAP蛋白下调。结论 6-OHDA模型大鼠胃部GFAP和NF表达降低,可能参与了胃轻瘫发病的过程,本研究可能为PD患者胃轻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丁苯酞对SD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D大鼠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和血脑屏障的变化及丁苯酞的干预作用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 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及丁苯酞组。造模48 h后测量各组的伊文思蓝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real- time PCR检测Cdc42,GM130,ZO-1和Occludin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Cdc42和GM130是否 存在共定位及脑出血后丁苯酞干预的荧光强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ZO-1和Occludin在血肿周围内皮细胞上的分布。结 果:脑出血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丁苯酞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伊文思蓝含量 较脑出血组明显降低(P<0.05)。 脑出血组Occludin,ZO-1,GM130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丁苯酞组中Occludin,ZO-1及Cdc42蛋白灰度比值及mRNA相对表达量较脑出血组升高(P<0.05),而 GM130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发现脑出血组中Occludin和ZO-1在血肿周围的表达较假手术 组降低(P<0.05),而丁苯酞组则增加(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丁苯酞 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其机制与Cdc42的上调相关,而与GM130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 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 (简称脑溢安 )对IL 6表达的影响 ,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脑出血后 6h~ 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 ,6h~ 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脑出血后 6h血肿区域即有IL 6表达 ,于 12h达高峰 ,7d时消失。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 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 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脑内IL-6表达的细胞定位及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IL-6表达的影响,探讨脑溢安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蛋白表达及胶质细胞反应。结果:脑出血后6h-4d血肿区域可以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活性,6h-7d血肿外周可以见到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脑出血后6h血肿区域即有IL-6表达,于72h达高峰,7d时消失。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IL-6阳性细胞主要为血肿区域的神经元和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脑溢安可能通过维持IL-6的上增性表达在脑出血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帕金森病组(23例)、健康对照组(29例)和急性脑梗死组(30例)共82例受试者血清GFAP含量并进行比较。帕金森病组根据病程又分为两组,即病程〈5年组和病程≥5年组,了解帕金森病患者病程和年龄对血清GFAP含量的影响。结果帕金森病组、急性脑梗死组血清GFAP含量[分别为(1.628±0.104)μg/L,(1.637±0.063)μg/L]较健康对照组[(0.025±0.003)μg/L]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82.7,143.2,均P〈0.05),而帕金森病组和急性脑梗死组血清GFA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4,P〉0.05)。帕金森病组血清GFAP含量和年龄无相关性,帕金森病患者不同病程组间血清GFA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GFAP含量明显增加,但没有疾病特异性,随病程的延长帕金森病患者血清GFAP含量保持一定水平,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纳络酮预处理对脑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280~3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组和纳络酮预处理(Naloxone preconditioning,NP)组,每组10只大鼠.复制上述动物模型之前,NP组大鼠预先给予盐酸纳络酮(2.0 mg/kg),ICH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随后制备ICH模型.切取并收集大鼠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病变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protein 4,AQP4)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病变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相对于Sham组,ICH组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而经过纳络酮预处理后,大鼠脑组织中含水量明显减少(P<0.05);相对于ICH组,NP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水平(P<0.01);同时,NP组大鼠脑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下调(P<0.01).结论 纳络酮作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从而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及下调的MMP-9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周围水肿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于入组第1、7、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水肿面积,并行 临床神经功能评分(chinese stroke seale,CSS)。治疗组给予5%葡萄糖500ml加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g/d,连用14 d。结果 治疗组水肿面积、血肿体积和CS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后第21 天水肿面积由(4.3±O.6)cm2变为(2.8±0.7)cm2,血肿体积由(19±5)ml变为(6±6)ml,CSS由(22±9)变为(9± 7)。对照组第21天水肿面积由(4.5±O.7)cm2变为(3.2±0.6)cm2,血肿体积由(20±5)ml变为(11±7)ml,CSS由 (23±8)变为(1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补体成分C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表达情况,探讨C9、TNF-α在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作用及应用眼镜蛇毒因子(CVF)干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出血组和CVF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C9、TNF-α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并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结果脑出血后2h开始表达C9,24 h达高峰;TNF-α24 h表达明显增加,48 h达高峰,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TNF-α的表达与C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833,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后2 h开始增加,24~72 h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回落,1周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对侧半球相应部位及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经CVF干预后,血肿周围组织C9、TNF-α表达量明显下降,干预组与出血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VF干预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规ICH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补体级联激活C9及TNF-α表达明显增加,CVF干预后,C9及TNF-α表达下降,脑水肿减轻,能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