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剖宫产病人术后下肢静脉栓塞(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剖宫产孕妇2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施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术后DVT。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泌乳时间、住院时间及子宫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母乳喂养、满意度、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有效减少剖宫病人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同时促进病人产后恢复,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陈红女 《健康研究》2015,(2):240-241
文章回顾分析385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术期护理资料,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术前准确评估危险因素,术中积极输血、补液,术后行间歇性气囊加压、使用压力抗栓带,进行系统运动指导,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丁洪涛 《健康必读》2009,8(1):47-4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理、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6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各种生理改变、手术损伤、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后应用止血药、妊高症、肥胖等。采用一般的疗法,肝素、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等,效果满意。结论加强妊娠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针,一旦确诊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对患者的危害。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例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患肢护理、加强病情的观察、合理饮食,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全面有效地护理,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204~,J44宫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妇及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采取传统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孕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对照组孕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孕妇,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产褥期护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择取8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通过摸球确定分组,对照组中对40例行常规母婴健康指导,观察组中对40例行产褥期护理,分析评价产妇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依从性为100%,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数据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1.26±6.27)分、(86.46±6.18)分、(69.16±6.31)分和(88.24±6.19)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5.26±4.27)分和(32.46±3.18)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产褥期护理可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和妇产科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高龄孕产妇的增多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生逐渐增多。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行剖宫产术268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当前,产科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粘度的孕妇又是剖产的指征之一。因此,术后对产妇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此,本院对剖宫产术产妇亦重视下肢功能锻炼,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下肢多发性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对此,我们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代于治疗,在应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的同时配合加强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520例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260例和常规护理组260例,对2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护理10d内,早期护理干预组发生下肢肿胀及疼痛4例(1.54%),常规护理组发生7例(2.69%),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护理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0.38%),对照组发生3例(1.15%),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选择stark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再次剖宫产病例纳入研究,按初次剖宫产术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行新式剖宫产(即stark式剖宫产)。观察再次剖宫产时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胎儿娩出困难率、新生儿窒息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率。结果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及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胎儿娩出困难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腹壁盆腔重度粘连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手术,盆腔粘连更为严重,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故需慎重选择首次剖宫产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观察宫颈Bishop评分在预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 VBAC)中子宫破裂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禄丰县人民医院70例VBAC(研究组)的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和同期首次阴道分娩70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研究组55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78.5%;对照组63例阴道试产成功,成功率90.0%,两组阴道分娩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45,P=0.06)。研究组因宫颈条件不良行剖宫产率(17.1%)显著高于对照组(0.04%)χ2=11.43, P<0.05。研究组4例新生儿轻度窒息,对照组6例新生儿轻度窒息,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43,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7,P=0.30)。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阴道分娩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是安全的,但阴道试产4小时后宫颈Bishop评分变化≤2分,建议及时终止妊娠,预防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13.
人为因素剖宫产临床调查研究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人为因素的剖宫产率,减少剖宫产给产妇、新生儿造成的不必要伤害及医疗资源的浪费.方法:设计人为 因素剖宫调查表,对 2003年 4~ 8月 256例产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人为因素剖宫产占 91.4%,主要是因为产妇 及家属对自然分娩及剖宫产缺乏科学的认识,医护人员图省事,对剖宫产适应证掌握不严,产前缺乏宣教.结论:做 好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减少产妇分娩痛苦,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400例剖宫产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其中观察组为存在术后感染患者,对照组为术后未发生感染者,分析患者产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对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术后感染高危因素中包括体质量高、病房患者数量多、夏季季节、阴道检查频次高、血红蛋白水平低、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长、没有运用抗感染药物以及备皮后未尽快手术等。结论:导致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要针对性相关问题做好对应的护理处理才能有效保证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对剖宫产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CSP)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观察孕囊或包块的位置,测量孕囊下缘与子宫壁峡部切口的距离,测量孕囊或包块的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结果:经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检查1208例患者,检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41例,其中孕囊型33例,混合回声包块型7例,中孕引产胎盘植入1例,检出率为3.4%。结论:经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对剖宫产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临床效果及流产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剖宫产术后再孕者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终止妊娠情况分为终止妊娠成功组(56例)和终止妊娠失败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存在的差异。结果56例终止妊娠成功率为65.12%,30例终止妊娠失败率为34.88%。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次数(t=-6.3307,P=0.000,OR=2.2677,95%CI=1.2653~4.7762)、停经时间(t=-5.5174,P=0.000,OR=3.6371,95%CI =1.8873~8.9321)、胚囊最大径线(t =-21.4629,P =0.000,OR =2.2689,95%CI =1.2931~4.5574)、子宫后位百分率(χ2=14.2356,P=0.000,OR=3.4642,95%CI=1.7432~9.8873)、胚芽百分率(χ2=4.5458,P=0.033, OR=3.6721,95%CI=1.9832~11.8732)及盆腔炎发病率(χ2=8.5831,P=0.003,OR=3.4571,95%CI=2.0412~10.6532)在两组间差异显著,是剖宫产术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剖宫产后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失败率较高,且妊娠次数、停经时间、胚囊最大径线、子宫后位百分率、胚芽百分率及盆腔炎发病率均为导致终止妊娠失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成功的因素以及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 638名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孕妇,根据阴道试产成功与否分为阴道分娩成功组(1 038名)和阴道试产失败组(600名)。对比两组的产后出血率、子宫破裂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总结影响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相关因素,影响母婴结局的相关因子。结果孕妇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情况与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宫口的扩张情况、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是否紧急入院及有无阴道分娩史之间有关联;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率、子宫破裂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成功与孕妇年龄≤35岁、产前BMI30 kg/m~2、距离上次剖宫产手术时间10年、有阴道分娩史、紧急入院以及入院时宫口扩张≥6 cm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产妇的母儿结局。 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VBAC足月妊娠产妇39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按照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于本院足月经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产妇397例,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观察2组产妇年龄、身高、人体质量指数(BMI)、本次分娩距前次分娩间隔时间、分娩时孕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PPH)量(2 h)、PPH率、严重PPH率,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窒息发生率等指标,并采用成组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对2016—2019年本院产妇分娩情况进行分析。2组产妇年龄、身高、BMI、分娩时孕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016—2019年,本院剖宫产术分娩率为58.45%~62.37%,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SUAC)患者再次妊娠的剖宫产术分娩率为93.06%~95.83%,平均为94.60%(10 942/11 567),非SUAC患者的剖宫产术分娩率为50.27%(18 586/36 972)。瘢痕子宫患者为13 963例(28.77%),2017年瘢痕子宫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3.74%(3 361/9 961),此后呈下降趋势。②研究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及术中出血量、PPH量(2 h)、PPH率分别为363 min(212~450 min)、46 min(22~60 min)、312 mL(200~350 mL)、348 mL(230~380 mL)、10.8%(43/397),均显著长于、大于、高于对照组的294 min(180~380 min)、15 min(7~20 min)、231 mL(150~280 mL)、264 mL(180~310 mL)、4.3%(17/397),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 216±359) g,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 369±369) g,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97、16.065、8.028、8.122,χ2=12.188,t=-17.013,均为P<0.001)。③SUAC患者再次妊娠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为1.73/10 000(2/11 567),占VBAC者的0.32%(2/625)。 结论VBAC是可行的,子宫破裂发生率低,但是其PPH风险增加。临床对于此类产妇,产程中应做好监护,积极预防PPH。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在江苏省金坛市中医医院分娩的256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不同时期剖宫产率及其指征比率的变化。结果2010—2013年我院剖宫产率分别为57.43%、55.94%、56.71%、55.51%,平均剖宫产率为56.18%。剖宫产指征前五位分别为:社会因素、疤痕子宫、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结论高剖宫产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加强围产保健宣传力度,更新产科医生服务理念等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助产士门诊干预对首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1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首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61例接受常规产检门诊宣教和参加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专家门诊,研究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助产士门诊干预,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3个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出院前母乳喂养率。结果研究组顺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产后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出院前母乳喂养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助产士门诊干预能提高首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的顺产率、出院前母乳喂养率,改善母婴分娩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