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与尿路重建方式的选择有关,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能否取代输尿管膀胱吻合成为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目前仍有争论。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后尿路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探索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成为首选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参试者:选取同期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且尿路重建方式采用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方式275例。 方法: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口状,供肾输尿管放置一根6Fr双J管,上至供肾肾盂,下至膀胱。移植过程中均常规放置尿管,移植后第7天拨除尿管,第8天拨除双J管。抗生素均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5 d。 主要观察指标:总结受者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尿瘘、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结果:共发生17例次尿路并发症,其中尿瘘4例,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13例次,其中早期梗阻4例,包括2例移植肾周血肿压迫,手术清除血肿后治愈,1例为支架管血凝块堵塞,更换支架管后治愈,1例为小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治愈。9例为后期梗阻,其中6例为吻合口狭窄,采用输尿管镜下冷刀切开、球囊扩张治愈。3例为输尿管结石,经内镜下激光碎石治愈。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所有患者处理后,尿量及肾功均得到恢复,各种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 结论: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一种安全的尿路重建方式,发生的输尿管梗阻大都能通过内镜得到有效处理,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风险,有可能作为无尿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背景:移植肾输尿管梗阻是肾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移植肾功能,甚至患者生命。 目的:回顾不同尿路重建方式输尿管梗阻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1 2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方法:根据供肾输尿管情况及受者下尿路情况,尿路重建采用输尿管膀胱黏膜下隧道吻合法948例次,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法275例次。移植肾输尿管梗阻可根据不同原因采用相应处理方法,主要为开放性手术及内镜下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输尿管梗阻原因,治疗后患者尿量、血肌酐变化及输尿管扩张或肾盂积水恢复情况,记录移植肾3年存活率。 结果:1 223例次肾移植发生输尿管梗阻35例(2.9%),开放性手术处理20例(57%)。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梗阻8例,其中4例为髂窝血肿压迫,2例为血凝块堵塞,2例为小结石。移植1个月后发生梗阻27例,13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6例为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口狭窄,8例为尿路结石。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恢复。 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后24 h,尿量明显增加(P < 0.01),血肌酐水平显著下降 (P < 0.01)。平均随访52个月,B超或磁共振泌尿系统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均得到解决,并且均无复发。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2.5%,未发生输尿管梗阻的移植肾3年存活率为84.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病因复杂,外科手术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方法,处理得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及远期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尿瘘作为肾移植后早期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10%,处理不当容易致移植肾丢失。文章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并发尿瘘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处理经验。 方法: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0-12/2009-03肾移植1 203例中发生尿瘘患者27例,接受尸体供肾26例,活体供肾1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确定为尿瘘后先采取留置18Fr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可采用手术探查。17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2例单纯伤口引流+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双向引流,5例经膀胱镜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10例进行开放手术探查,其中5例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重新吻合术+置入输尿管支架,5例开放手术移植肾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端吻合+置入输尿管支架,开放手术中有6例加用带蒂大网膜包绕于吻合口。 结果:移植后因再次尿瘘而行手术损伤肾静脉切除移植肾1例,26例尿瘘治愈,随访3个月~7年,无再发尿瘘、吻合口狭窄、移植肾无积水及尿路感染,肾功能正常。 结论:对于肾移植后尿瘘应早诊断、早治疗,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无效后及时采取手术干预,对于复杂性的尿瘘于吻合口处可采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许建军  张弋  邱志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430-10431
于2006-09/2007-05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泌尿外科采用微创方法治疗肾移植后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患者2例,术后分别随访6,10个月,移植肾功能形态均良好。肾移植后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的微创治疗通常可先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若成功,可带管3~6个月,拔管后观察效果不理想时,可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如果狭窄段不长,采用内切开治疗较球囊扩张治疗更可靠、更理想。  相似文献   

5.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临床部器官移植中心1988/2008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 100余例,对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均为女性。发生在肾移植后20~132个月,平均68个月。包括肾盂输尿管癌2例以及3例膀胱癌,后者有2例转移至同侧的肾盂或输尿管。上尿路肿瘤3例发生在移植肾同侧,1例发生在对侧。发病以反复无痛性血尿为特征。确诊后5例均行肾移植治疗,移植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行以肾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均带肾存活,随访1~62个月,移植肾未发生排斥反。提示肾移植患者并发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并发恶性肿瘤种类以尿路上皮癌居多,治疗方式以肾切除为首选,在保证移植肾功能的基础上减少免疫移植剂用量,移植后根据肿瘤类型及分期选择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肾移植后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不仅一侧发生,常常对侧也先后或同时发生。 目的:介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再用电切镜行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治疗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技术改进实验,于2004-07/2006-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治疗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患者8例,女7例,男1例。其中4例为双侧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故共行12例次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袖状膀胱切除手术。 方法:取健侧卧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体位由侧卧位改为截石位用电切镜做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术后常规给予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治疗防止肿瘤复发。术后3,6,12个月随访,此后每年1次。 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病理报告、术后复发时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以及并发症。 结果:手术时间2.5~7 h,平均3.8 h;出血量50~1 200 mL,平均240 mL;2例需要输血,分别输血600和1 000 mL。病理报告:1例为输尿管低分化腺癌;11例为移行细胞癌,1~2级4例,2级4例,3级3例,其中1例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的肿瘤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针对肾移植后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标本,肿瘤复发率较低,切除效果良好。 关键词:肾移植;移行细胞癌;腹腔镜;电切镜 背景:肾移植后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不仅一侧发生,常常对侧也先后或同时发生。 目的:介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再用电切镜行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治疗原肾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技术改进实验,于2004-07/2006-03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选择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治疗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患者8例,女7例,男1例。其中4例为双侧肾盂或输尿管肿瘤,故共行12例次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和袖状膀胱切除手术。 方法:取健侧卧位用腹腔镜先行肾切除,体位由侧卧位改为截石位用电切镜做输尿管周围膀胱袖状切除,然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肾并切除下段输尿管。术后常规给予膀胱灌注抗肿瘤药物治疗防止肿瘤复发。术后3,6,12个月随访,此后每年1次。 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病理报告、术后复发时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以及并发症。 结果:手术时间2.5~7 h,平均3.8 h;出血量50~1 200 mL,平均240 mL;2例需要输血,分别输血600和1 000 mL。病理报告:1例为输尿管低分化腺癌;11例为移行细胞癌,1~2级4例,2级4例,3级3例,其中1例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突破输尿管浆膜层的肿瘤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针对肾移植后原肾盂或输尿管肿瘤,用腹腔镜和电切镜联合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取出标本,肿瘤复发率较低,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移植后并发尿瘘占泌尿系并发症的40%~70%,其尿瘘的可能诱因包括外科因素和内科因素两个方面。 目的:有效减少和避免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尿瘘的发生,延长移植肾的存活。 方法:从病因、诊断和处理方面回顾分析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0~58岁,肾移植后尿瘘发生时间 为3~31 d, 每日漏尿量60~2 000 mL。参照尿道损伤分类标准,按照尿瘘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按照尿瘘的病因及部位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多发瘘。观察肾移植后尿瘘病例中单纯性和复杂性尿瘘各自发生概率,分析尿瘘的病因。 结果与结论: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中,47例为单纯性尿瘘,占69.1%,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4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30.9%,其中肾盂瘘2例,输尿管瘘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11例,输尿管坏死段大于2 cm 6例。肾移植的任何步骤处理不当都可引起术后尿瘘,术中应根据输尿管血液供应,水肿情况,瘘口大小和输尿管的长度来选择不同的术式,以确保无张力的可靠吻合。发生尿瘘后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报告1例肾移植术后18年患者,术后11年及18年时分别发生膀胱癌与自体肾肾盂癌后,成功撤除环孢素的临床病例。【方法】在诊断明确后,为患者分别实施膀胱肿瘤电切及左肾脏、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膀胱移行细胞癌I-II级及肾盂低分化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术后我们采用在12天内逐步减少直至撤除环孢素的方法对患者的免疫抑制方案进行调整。【结果】撤除环孢素后的3个月内,患者血肌酐水平波动于65-70umol/L,每日尿量为2500-3000ml,无排斥反应发生,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移植术后远期反复发生自体泌尿系移行细胞癌患者在行膀胱肿瘤电切、膀胱全切或肾脏、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状切除术后,逐渐减少环孢素用量直至停用,短期观察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肿瘤无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但移植后各种并发症仍然威胁着患者移植肾功能甚至生命。一些内科并发症很难预防,但外科并发症临床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文章综合分析肾移植后尿瘘、输尿管梗阻、输尿管返流等常见尿路并发症发生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尿路并发症作为肾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移植技巧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诊断、有效处理,成为提高肾移植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分析12例平均年龄(15±1)岁儿童肾移植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儿童肾移植临床特点及外科移植技巧。移植前静脉输入胶体液维持血压,移植中供肾动脉与髂总动脉作端侧吻合,观察移植后肾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12例移植过程顺利,移植肾灌注良好,未出现吻合口狭窄、栓塞等并发症,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提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较理想手段,严格的配型选择、适宜的移植方式和围移植期处理,恰当的免疫抑制策略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治疗输尿管缺损,缺乏有效的输尿管替代物,而无细胞基质在体内单独作为支架,常引起替代段输尿管狭窄,但内皮祖细胞移植能改善缺血组织,参与血管新生。 目的:初步探讨内皮祖细胞复合的血管无细胞基质替代输尿管的可行性。 方法:将自体猪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一起种植在同种异体的颈动脉来源的血管无细胞基质中,体外孵育后进行猪长段输尿管的替代。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无细胞基质替代物已经开始与输尿管融合,替代物内可以明显见到上皮细胞层,肌细胞层以及新生的血管。但在移除输尿管支架管后,也就是在移植后12周的替代物标本中,发现移植物的萎缩和管腔的明显狭窄,移植物周围出现严重的纤维化炎症反应。替代段上方输尿管明显扩张积水,同侧肾脏明显萎缩,而且已经失去功能。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无细胞基质;输尿管;替代;泌尿系统组织构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和肾脏相关疾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已有多种建模方式,但这些模型在移植时间、移植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 目的:拟建立一种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单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模型分析实验,于2008-03/06在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Wistar大鼠作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各60只。 方法:切取供体左侧肾脏作为供肾,分别以供体腹主动脉、左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以5-0带针线牵引插入膀胱,吻合缝针破口完成尿路重建。肾包膜下切除受体原有双肾。统计移植时间和移植成功率。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时间、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动静脉吻合和尿路重建时间、移植失败率及原因、受体大鼠存活率。 结果:手术时间100~140 min。其中供肾热缺血时间8~10 s,冷缺血时间40~60 min。移植成功率为85%,失败原因分别为吻合口狭窄伴血栓6.67%、吻合口出血5%,感染1.67%,不明原因1.67%。 结论:实验建立的建模方法简便、可靠,明显缩短热缺血及尿路重建的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研究人体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最好的方法,但因其需要精细外科技术,难度较大,限制了这一模型的应用。 目的: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对多种造模手术方式和术中某些操作进行改进,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原位肾脏移植模型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8-09/11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300 g,随机选取20只作为肾移植供体,剩余20只为受体。 方法:①对供、受体进行肾血管游离时尽量采用钝性分离。②将供肾原位低温重力灌注,修剪、摘除后低温保存。③受体摘除左肾后行采用肾动、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受体膀胱浆肌层隧道术进行尿路重建,两点间间断缝合采用6针法吻合。术后小剂量环孢素抗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对手术时间、术后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评价术式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结果:总手术时间(150±17) min,热缺血时间(15±2) s,冷缺血时间(55±5) min。3只于1周内死亡,其中麻醉意外1只,吻合口出血死亡1只,输尿管狭窄死亡1只,手术成功率为85%。术后第8天对存活受体鼠行剖腹探查,移植肾均颜色饱满,吻合口无栓塞、狭窄。 结论:通过对以往手术方式进行改进,采用肾动、静脉端-端吻合,供体输尿管-受体膀胱浆肌层隧道术进行尿路重建的术式建立了可靠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活体肾移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大宗样本的临床资料,为此国内移植专家达成了中国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使活体肾脏移植规范化。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方法:2006-01/2008-03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其中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ABO血型相同66例,相容3例;HLA无错配5例,2位点错配者31例,1位点错配者32例,4位点错配者1例;取供者左肾66例,取供者右肾3例,均经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69例受者中,均未发生移植肾失功,1年肾存活率达100%;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56±1.42) 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2±25.34) min,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5.6±7.0) d。肾移植后3个月内出现排斥反应9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肾动脉狭窄1例,骨髓抑制2例,脑梗死1例,尿瘘1例。提示随着活体肾移植供体严格、全面的评估,活体供肾移植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排斥发生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尿毒症患者家庭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是引起移植后移植肝失功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公认的肝移植后患者随访首选简便的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上对肝移植后并发症的诊治提供较可靠的证据。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肝移植后常规超声检查时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或超声造影或穿刺引流或临床诊断性治疗等诊断胆道并发症为标准,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移植后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是否有胆漏、狭窄、扩张、胆泥及结石形成。 结果与结论:126例中超声诊断胆道并发症的共33例,其中胆漏4例(3.2%),胆道狭窄11例(8.7%),胆道结石或(和)胆泥18例(14.3%)。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