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位额颞部皮瓣开颅与面神经颞支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辉  李菊芳等 《云南医药》2001,22(6):484-485
低位额颞部皮瓣切口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常用切口 ,其皮瓣分离过程中极易损伤支配同侧眼轮匝肌和额肌的面神经颞支 ,导致术后病人出现同侧眼睑下垂和额纹消失 ,而皮瓣的设计、切开和分离是影响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关键因素。我科自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行低位额颞部皮瓣切口手术 12 4例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 97例 ,女 2 7例 ,男女比为 3 2∶1。年龄 6~ 72岁 ,平均 37岁。颅脑损伤 73例 ;鞍区占位 2 2例 ;高血压脑出血 14例 ;颞叶病变 9例 ;蝶骨嵴及蝶骨大翼脑膜瘤 4例 ;小脑幕缘脑膜瘤 2例。二、皮瓣类型 :单侧额颞部…  相似文献   

2.
万一  罗林  袁红平 《云南医药》2009,(6):672-673
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4月颞部切口中采用颞深筋膜与颞肌之间解剖64例,63例未发生面神经颞支的损伤,1例发生损伤3周后恢复,临床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防止涉及颞区的颅底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应用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标志点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颞支越过颧弓时分为2~4支,其中85%为3支。②颞支距耳屏尖距离:最后支16.32±2.43mm,最前支31.30±2.64mm。③在颧弓上面神经颞支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结论面神经颞支在耳屏尖前颧弓表面16.32~31.30 mm范围内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在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分离颞肌可保护面神经颞支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4.
颅外椎动脉和侧支吻合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颅外椎动脉段及其侧支吻合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 4 0具 8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颅外椎动脉各段的走行、分支及其侧支吻合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 :前两段左侧椎动脉起点直径大于右侧 ,左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各段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椎动脉与颈动脉间有广泛的吻合 ,一般为细小的肌支吻合 ,椎动脉与枕动脉间的血管吻合比较恒定。结论 :颅外椎动脉各段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重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侧支吻合是椎动脉代偿机制的重要解剖学基础之一 ,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受损伤后直接造成其所支配肌肉的功能丧失,不仅扭曲患者的容貌,而且扭曲患者的心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如神经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等虽然可以修复损伤,但有些条件下必须以牺牲其它正常神经为代价,因此有些面神经损伤修复仍受到限制。神经端侧吻合技术开展以来,基本上弥补了传统手术方法的不足。本动物实验通过解剖兔面神经、设计制作动物模型探讨神经端侧吻合技术在面神经分支瘫治疗中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证明神经端侧吻合神经侧支发芽机制,另一方面为面瘫修复探索更好手术治疗方法。1材料与方法选用实验动物成年新西兰兔20…  相似文献   

6.
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面颞区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4例新鲜标本和26例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面神经额支的走行、分布、毗邻,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并得出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的坐标参数,分析额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 额支由颞支发出后,在颞浅筋膜深面由后下方向前上方走行,一些进入额肌,一些进入眼轮匝肌。面神经额支在向前上方走行的过程中,不断分支、吻合,分布区域呈扇形展开。其右侧最前支的坐标值(mm)为:(0.0,-4.5±3.4)、(4.0,1.6±4.6)、(8.0,4.3±4.5)、(12.0,8.1±5.1)、(16.0,10.4±5.4)、(20.0,12.3±5.7)、(24.0,14,4±4.6)、(28,0,17.3±5.4);右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0.0,1.1±5.4)、(-16.0,11.2±4.2)、(-12.0,17.3±5.5)、(-8.0,22.7±5.7)、(-4.0,26.4±5.5)、(0.0,28.1±5.1);其左侧最前支的坐标值为:(4.0,-3.1±3.4)、(0.0,-2.5±3.7)、(-4.0,1.9±3.4)、(-8.0,4.7±5.2)、(-12.0,7.9.1±4.6)、(-16.0,11.3±5.1)、(-20.0,13.3±4.8)、(-24.0,15.4±4.4)、(-28.0,17.8±5.4);左侧最后支的坐标值为:(24.0,-1.0±3.4)、(20.0,1.8±4.3)、(16.0,10.6±5.1)、(12.0,16.7±5.7)、(8.0,23.3±4.9)、(4.0,25.8±5.7)、(0.0,27.9±5.8)。结论 临床医生熟悉面神经额支的位置、走行,有利于减少SMAS分离除皱术对其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统计2003年1月~2008年1月腮腺肿瘤手术5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时采用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的方法。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例并发涎瘘,3例面神经损伤。结论:沿下颌缘支逆向分离面神经的腮腺手术方法从浅到深分离,操作方便、术野清晰、创伤极小、出血较少、优点明显、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面神经解剖技术应用于腮腺手术治疗中,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应用顺行法与逆行法在实施腮腺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即抽取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应用顺行法(即通过找出面神经总干再分离各分支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应用逆行法(即通过找出下颌缘支再经由其他分支找到主干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患者各40例。结果A组与B组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手术中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解剖效果,对面部神经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中A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为7.5%,B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为5%,两组术式治疗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切断恶性肿瘤侵犯面神经以外,没有一例病患出现面神经离断而导致的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出现轻度的下领缘支受损的症状的患者有3例,出现颧支及颞支受损的症状的患者各有l例,随访3~6个月后,患者病症基本恢复。结论采用两种方法进行面神经解剖,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A组手术恢复时长明显短于B组,如果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则会起到保护面神经的作用,从而降低面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9.
潘攀  张可帅 《北方药学》2011,8(12):48-48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手术显露效果.方法:选取10例经过10%甲醛溶液固定后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颞下锁孔入路组)5例和B组(保留颧弓颞下入路组)5例,后将两组不同手术入路的最高部位距后床突的垂直距离、脑干腹侧面的显露长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A组头颅的最高部位距后床突的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10.
我科近20年为69例颞下咽侧区肿瘤施行手术治疗,术后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9例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10~68岁。69例中良性肿瘤37例,其中腮腺混合瘤14例,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3例,血管瘤7例,化学感受器瘤2例,骨瘤2例,血管纤维瘤2例;恶性肿瘤32例,其中腮腺癌6例,纤维肉瘤2例,  相似文献   

11.
目前,研究异体神经和人工神经者较多,但是自体神经仍是修复神经缺损最理想的移植材料。自1976年Taylor等[1]首次报道吻合桡动静脉的桡神经浅支成功修复正中神经以来,关于此神经的报道较少,此方法亦因损伤前臂主要血管而弃用。  相似文献   

12.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Subtemporal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亦称Kawase入路,最初是由日本学者Kawase于1985年提出,后经其他学者改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处理脑桥腹侧及上斜坡区的病变。此入路通过磨除颞骨岩尖部骨质进入岩骨斜坡区,与此相适应,对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与此入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1 与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有关的颞骨岩部内结构1.1 颈内动脉岩部:颈内动脉岩部起于颈静脉孔前内方的颈动脉管外口入颈动脉管,在管内分垂直段和水平段。其垂直段在颈动脉管中朝向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下颌升支的解剖结构,为临床颌面外科操作和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例40侧新鲜湿性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升支的高度和宽度,下颌孔和下颌管的位置等。结果 下颌孔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面中点后上方,下颌管靠近下颌升支内侧面,位于中线偏后。结论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应位于下颌孔的上方,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应靠近下颌升支外倒。  相似文献   

14.
翼腭窝是颌面深部的骨性腔隙,位于眶尖的下方,由蝶骨体、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体围成,是头颈交界区的重要结构。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其间,并与颅前窝、鼻腔、眼眶及面颊等浅表部位毗邻。目前人们已重视翼腭窝区域的病变与治疗,一些学者已开展了鼻内镜下经鼻或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区的血管神经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并对翼腭窝的解剖和鼻内镜下翼腭窝的入路途径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本文介绍鼻内镜下翼腭窝区域微创手术的应用解剖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桡神经浅支切取后供区功能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前臂防腐标本30侧,测量桡神经浅支分支点与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尺侧缘的垂直距离;取6侧新鲜尸体与此水平分别将上述神经作病理切片,观察神经束数目。结果桡神经浅支浅段分支点到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尺侧的垂直距离分别为(6.0±1.5)mm及(35.7±2.8)mm。其在此平面附近桡神经浅支内有6~10个神经束;前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束数目为1~3束;正中神经神经束数目为19~27束。结论可通过端侧吻合的方式将桡神经浅支远断端与正中神经或前臂外侧皮神经吻合,以重建供区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6.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必修的形态学科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是医学生学好临床课程的关键及迅速熟悉和掌握临床应用技术的重要基础[1].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额肌瓣或额肌筋膜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是目前整形外科常见的手术 ,但这种手术易损伤眶上血管神经束 ,造成局部感觉障碍或局部血肿 ,机化后影响疗效〔1〕。为此 ,多数学者均提及术中应如何避免损伤眶上血管神经束 〔1、2〕。而有关眶上静脉与颞浅静脉的交通支的局部位置、层次特点 ,解剖学教科书〔3〕对此无详细描述 ,国内文献也罕见报道。因此 ,观测眶上静脉与颞浅静脉的交通支的局部位置及层次特点 ,在矫治上睑下垂手术中避免血肿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 材料和方法对 6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 ,用大头针定出眉中内 1/ 3交界处和…  相似文献   

18.
周瑜  叶茂昌  王来平  王祎  朱伟政  彭晖 《安徽医药》2018,22(9):1726-1728
目的 分析逆行性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因腮腺良性肿瘤接受腮腺切除术的183例患者按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133例为Ⅰ组,其余解剖法50例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切除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Ⅰ组手术时长短于Ⅱ组[(94.1±4.77)min比(133.6±2.21)min,t=76.193,P=0.000]、Ⅰ组术中出血量少于Ⅱ组[(52.3±1.19)mL比(97.2±3.88)mL,t=80.418,P=0.000]、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3例,Ⅱ组11例(χ2=4.767,P=0.029)、术后永久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例,Ⅱ组3例(χ2=2.548,P=0.110)、术后涎瘘Ⅰ组9例,Ⅱ组9例(χ2=3.981,P=0.046)、术后Frey综合征Ⅰ组14例,Ⅱ组10例(χ2=2.862,P=0.091).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病例.结论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可有效地缩短腮腺切除术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PBL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4-125
目的:研究PBL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级临床医学3、4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班(106人)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4班(106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结果: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BL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颞肌筋膜移植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听力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63例中耳炎进行了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应用自体颞肌筋膜移植重建鼓膜.结果:随访6~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复发外,其余病例均获干耳,无面瘫、眩晕发生.鼓膜成形良好,术后听力提高30 dB者10耳,20~29 dB者30耳,10~19 dB者23耳.结论:自体颞肌筋膜移植在听力重建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