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和成分输血的经验。方法所有肝移植患者根据基础疾病分为5组,比较不同基础疾病组之间的术前凝血功能,分析对比各种血液成分在各组中的用量。结果不同基础疾病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硬化组和肝癌伴肝硬化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用量明显增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础疾病对血小板的输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移植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和病情,适当充足准备各种血液成分,术中监测凝血功能,及时纠正,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和输血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患者术中输血治疗的规律及血液保护的措施与经验.方法 随机抽取行肝移植手术患者75例,分别依据基础疾病分为5组,分析对比各种血液成分在各组中的用量差别.结果 肝硬化组以及再次肝移植组患者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明显增多,与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其他组无明显差别.各组间血浆输注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对凝血功能动态检测,恰当纠正,降低失血和输血量,提高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中用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成分输血的规律与经验,以保障供应临床所需各种血液成分.方法 将77例行肝移植术患者分别依据基础疾病和血型分为4组,分析对比各种血液成分在各组中的用量. 结果不同基础疾病对术中红细胞悬液、全血、冷沉淀及血小板用量有明显影响,对血浆输注量无明显影响;肝硬化组患者红细胞悬液、冷沉淀及血小板用量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对各种血液成分的输注量无明显影响. 结论肝移植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基础疾病和病情,适当合理准备各种血液成分,既可保证肝移植术顺利进行,又避免术前血液储备过剩而造成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与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量的关系。方法:对61例肝脏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含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统计分析正常组与异常组间成分输血量的差异。结果: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的肝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用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血小板计数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各种成分血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查对肝脏移植手术成分输血量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和输血策略。方法 对46例行再次肝移植的患者,进行两次手术各项指标的比较,包括术前凝血功能、术中各项指标、术中出血量、各类血液成分输入量及临床预后等。结果 两次手术的术前凝血功能、手术用时、无肝期时间、术中尿量、总入液量、总出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再次移植患者术中出血量、去白红细胞、血浆及去白血小板输入量明显增多(P <0.05)。结论 再次肝移植的术前备血要充足,调整患者术前基础条件,术中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选择合理的输血指征, 降低失血和输血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手术患者中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乾坤 《中外医疗》2008,27(22):21-21
目的 调查成分血液在大量输血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降低用土量,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量输血手术患者输注成分血的种类和剂量以及输注前后的检验结果,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择期手术组和急诊手术组.结果 大量输血手术患者中输注量最大的血液品种是CRCs,两组大量输血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在各种成分血液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成分血液.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30-133
目的研究产科手术患者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其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对照组(常规异体输血),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输血前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两组输血24 h后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比容及FIB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两组PIt值均降低,APTT、PT及ACT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组间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能维持产科手术需输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稳定性,与异体输血比较,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调节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在TEG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50例肝硬化患者在常规凝血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比较2组术后肝功能主要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与术前比较,TEG组术后R、K值明显降低(P<0.01);Plt、α角、MA、CI、FIB值均显著增大(P< 0.01).输注血小板29例(47.5%),输注冷沉淀17例(27.9%),联合输注6例(9.8%).术后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lt、FIB值显著增大(P<0.01).术后PT、PTA、INR、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23例,占46.0%,输注冷沉淀6例,占12.0%,联合输注6例,占12.0%.2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TEG组AST降低,ALB升高(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TEG相比常规凝血检查能够更准确的评估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TEG证实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再平衡现象.TEG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研究和指导调节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完成血制品成分输注的6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指导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4项检查指导输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检测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制品输注量、凝血状态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观察组血浆、血小板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冷沉淀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前,FIB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 h两组APTT、TT、PT均短于术后1 h,FIB水平高于术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两组间APTT、TT、P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指导临床输血可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以及降低术后再出血率,优于常规凝血4项检测指导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郑裕鹏  黄同花  陈斌锋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38-1639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方案在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多发伤并发A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救治过程中行等比例成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RBC)、血小板(PCT),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行2:1:1比例输注RBC、FFP、PCT.比较两组血压、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休克纠正率、FFP和RBC输注量.结果:观察组输血后即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凝血块形成的最大振幅(MA)、血凝块形成起始点及弧线所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形成时间(K)、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纠正率、FFP输注量高于对照组,RBC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DCR方案能够改善多发伤并发ATC患者血压和凝血状态,减少RBC输注量,提高休克纠正率.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 on predicting post-transplant outcome.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MELD is correlated to intraoperative fluid therapy and coagulation statu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liver diseases as measured by MELD score and intraoperative fluid requirements and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characteristics.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LD scores: &lt;15 (low), 15–25 (medium) and &gt;25 (high). Intraoperatively, volume was restored with allogeneic and/or salvaged red blood cells (RBC), fresh-frozen plasma (FFP), platelet and other types of fluids according to hemodynamic data, hematocrit, and clotting data. Intraoperative coagulation data, blood requirements and other fluids administered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3 groups. Results Before surgery,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variables used to calculate MELD scores in other baseline laboratory values, including ratio of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R-APTT), D-Dimer, hematocrit, platelet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3 groups. The blood los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ELD. The volume of RBC (allogeneinc, salvaged and total), FFP, platelet and the total volume of transfusion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t;0.01).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thrombin complex and fibrinogen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During operation, the changing trends of each coagulation variable were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baseline, during each intraoperative stage, INR and R-APPT increased in the low MELD group. While in the medium MELD and high MELD groups, INR did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R-APP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ly after reperfusion.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reful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resource preparation are crucial for patients with high MELD scores. Clos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urgeon, anesthesiologist and the transfusion staff of blood bank before and during surgery should be stress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成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中发生大量输血的术前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268例成人终末期良性肝病(ESLD)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对术中输血量≥12 U(MBT组)和12 U(NBT组)两组受体的术前各项指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术中大量输血发生的预测因素;分析5组麻醉医生对术中输血量的影响.结果 268例受体术中5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其余98.13%的受体术中输注红细胞,全组平均(13±8)U.手术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不同麻醉医生分组对输血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受体的血红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大量输血的术前预测因素为胆红素、肌酐、INR、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蛋白、MELD评分、是否重症肝炎以及术前腹水;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独立预测因素为MELD评分和血红蛋白,预测评分=0.593-0.049×术前血红蛋白+0.137×术前MELD评分,其ROC曲线下而积为0.832.截断点为-0.67分(计算结果大于-0.67提示术中大量输血),其预测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71.2%.结论 以乙型肝炎为主要原发疾病的ESLD患者,术中发生大量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术前MELD评分和血红蛋白值,其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意外创伤时临床输血量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南京市属15家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14例,根据用血量分为3组:4 h内红细胞用量410 U为中等量输血组;4 h内红细胞用量≥10 U、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大量输血组;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超大量输血组,分析并比较各组血常规及凝血象变化。结果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小板组APTT和PT均低于未输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损伤越严重,失血量越大,凝血象异常也越明显。若早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引起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肝脏移植手术患者53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抽取血标本进行血肌酐及尿素氮的测定,并根据Rimola等的诊断标准分为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组和非肾功能衰竭组。记录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用量及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是否发生肝缺血再灌注后综合征,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中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内共有1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以及低血压事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无肝期时间长(≥60min)是术后早期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中无肝期时间≥60min是术后早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无肝期、减少术中出血、增加组织灌注压有利于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邓喆  刘国锋  杜学柯 《医学综述》2014,20(19):3598-3600
目的观察白眉蛇毒血凝酶麻醉前预给药联合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肝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30例)麻醉前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联合AHHD;B组(30例)麻醉前使用AHHD;C组(30例)麻醉前未使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和AHHD。三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时(T1)、肝门阻断前(T2)、肝门开放后(T3)、术毕(T4)各时间点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等指标,术后记录所有患者的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术后腹腔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T0、T1、T2、T3、T4不同时点间的PT、APTT、TT、Fib、DD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0、T1、T2、T3、T4不同时点间的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无肝昏迷、急性肾衰竭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眉蛇毒血凝酶预给药联合AHHD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的术中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中输血的经验 。方法:分析2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输血情况。结果:28例肝移植受者术中输血总量平均为(9 517±7 680) ml,其中1例婴儿肝移植受者输血总量为920 ml,2例原位肝移植受者实施超大剂量输血,分别达28 740 ml,38 580 ml;术前贫血或/和血小板减少的肝移植受者术中输血并未增多。结论:肝移植术前备血总量可控制在5 000~10 000 ml,应有应对超大剂量输血的措施;血常规结果不能作为肝移植受者术前备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43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重型肝炎(A组)或肝癌(B组)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统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出入量、酸碱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凝血-抗纤溶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一致,无肝期10min,新肝期10min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晶体液、白蛋白输入量B组多于A组,血小板输入量A组多于B组(P<0.05);红细胞输入量A组虽多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各期经相应治疗,两组酸碱电解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围术期clot rate、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A组均低于B组(P<0.05),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用量A组大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结论 重型肝炎围术期凝血功能较肝癌患者差,术中需输注血小板量较多;围术期经过积极监测和及时处理,两组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酸碱电解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6种凝血指标在肝移植术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前、中、后凝血机制6项指标,了解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方法:在61例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患者于手术前期、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40分钟、新肝期30分钟、新肝期90分钟和术后,检测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2聚体(D-D)、血小板数(Plt)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前PT、APTT值高于正常,Fbg、Plt、TT、D-D值接近正常.术后2周内6项凝血指标均超高于正常.新肝期PT和APTT值高于无肝期,新肝90分钟时高于新肝30分钟.术后约5~15天PT、APTT、Fbg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围肝移植术期中,新肝期凝血机制异常显著,术后2周内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