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寄生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三种,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最易发生脑型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原虫感染也偶可引起脑型疟发作。由于脑型疟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能很好认识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而耽误抢救时间。现就脑型疟的诊断、治疗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丁颖  陈颖 《吉林医学》1997,18(6):349-349
骨髓像中检出疟原虫影响因素的探讨丁颖张曼(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130021)陈颖(松源市宁江区结核防治所131200)疟原虫为疟疾的病原体。人体感染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在疟疾发病率上以间日疟为多,恶性疟为次,而各种疟原虫可分为滋养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探讨疟原虫与血小板减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42例间日疟患者,机械与手工联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42例患者经油镜检查疟原虫,均证实为间日疟.其中33例患者有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占患者总数的78.6%,所有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65×1012/L.结论 疟原虫感染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减少相关联.在临床上高热患者的诊断中,重视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疟原虫检查,可以提高疟疾患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对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下称脑疟)是指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凶险型疟疾。发病率为0.25~2.3%[1]。由于此型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很高。疟疾的死亡病例,90%以上是由脑疟所致[1]。国内报道的脑疟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占88.3%,间日疟原虫占8.8%,恶性疟混合间日疟原虫占2.9%[2]。国外则认为几乎所有脑疟均由恶性疟原虫引起[3、4]。所谓脑型间日疟,国外学者认为缺乏病理解剖证据,只是脑水肿的结果,是否属于真性脑疟,仍有争论[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PCR技术,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扩增SSUrDNA特定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104bp、102bp和115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四川名山县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筠连县37份中10份为与间日疟和/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云南金平县的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间日疟原虫多核和复居现象,江静波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一个亚种、杨柏林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固有的形态或某种变异。笔者于1984年9月在珙县王家乡对一例每日发作间日疟病人的原虫象进行了两个临床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疟疾是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引起的发热性传染病,以按蚊为其传播媒介。依据感染原虫种类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四种,有时也出现两种以上原虫感染的混合型疟疾。 疟疾的临床主征为发热、贫血和脾肿大。通过血塗片检出原虫、鉴别虫种是确诊的可靠方法。镜检时常用的染色方法为姬氏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淮北地区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红细胞内期的形态异常,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60年代江静波等(1961,1965)对广东的间日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来,河南(1965,1982),广西,安徽淮南(1981)和山东(1982)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重复感染及不同期混合感染。1982年7~9月,我们在安徽省淮北市验证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对间日疟患者的毒副反应时,在收治的139例间日疟患者中,也发现6例原虫形态与经典描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能够同时检测恶性疟(P.falciparum)、间日疟(P.vivax)、卵形疟(P.ovale)、三日疟(P.malarie)及其混合感染的多重巢式PCR方法,对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在疟原虫混合感染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传统的镜检法提供有效的补充。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的18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5对引物(1对通用引物、4对特异性引物),以等比例混合的4种疟原虫核酸为模板,建立疟疾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法对28份疑似疟疾混合感染样本进行检测及测序验证,将其结果与镜检法比较。结果:28份疑似混合感染样本中混合感染样品数为6例,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样品5例,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样品1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用于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及其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在疟疾混合感染的确诊与分型上较镜检法有明显的优势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疟疾是指在新生儿期发病,而疟原虫来自母体的疾病。其症状和体征均不特异,因此常误诊。由于本病发病率不高,目前国内只有百余例报导[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诊断确切的7例先天性疟疾加以分析报告。1临床资料详见附表。2讨论本县地处北纬25°,属非稳定性中度疟区,3种疟疾均存在,间日疟最为普遍。先天性疟疾的诊断要点:(1)母体有疟史或母体在妊娠期或分娩前后有典型疟疾发作;(2)患婴有疟疾临床症状且出生于非疟区或非流行季节,生后无输血史;(3)母体及患婴末梢血检同时查获同种疟原虫即可确诊。但母体末梢血栓阴性,也不…  相似文献   

12.
概论由间日疟原虫引起的高热、谵妄、昏迷为主的脑型疟疾,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实际上,间日疟或者恶性疟,其引起的脑部状的急性发作,在病程经过与治疗方面大都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鉴别人体四种疟原虫的套式 PCR技术 ,检测我国西南部分疟区疟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选用两组疟原虫引物 ,扩增 SSU r DNA特定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 ,紫外检测凝胶分析仪观察并摄像。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扩增出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分别为 10 4bp、10 2 bp和 115 bp特异片段。所检测的 138份疟疾患者血样中 ,四川名山县 95份均为间日疟单纯感染 ,筠连县 37份中 10份为与间日疟和 /或恶性疟呈混合感染的三日疟 ,云南金平县的 6份均为合并恶性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 所建立的套式PCR检测系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和稳定可靠等优点 ,在疟疾诊断、虫种鉴别、混合感染的判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疫情监控预测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当蚊子叮咬疟疾病人或带虫者(指无症状的疟原虫感染者)时,疟原虫随病人血液进入蚊子体内,最后发育成孢子体。这些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时,孢子体即进入人体内引起感染。本病具有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易复发等特点。发病时一般先冷后烧,再出一身汗即退热。由于反复发作,病人常贫血,脾肿大等。本病多在夏秋季流行,常见有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三种。  相似文献   

16.
脑型疟疾(CM)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少数由间日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疟疫的主要死因。CM的病理机制逐渐明了,诊治手段日益丰富,本文结合既有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针对CM的病因、症状和诊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巢式PCR鉴别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效果。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8—2015年疟疾患者血样和流行病学资料。提取患者血样中的疟原虫DNA,进行巢式 PCR 检测。结果 采用巢式PCR检测疟疾患者282例,其中恶性疟原虫206例、间日疟原虫62例、三日疟原虫6例、卵形疟原虫19例。巢式PCR结果显示,卵形疟原虫经典型curtisi 和变种型wallikeri 分别扩增出800 bp和780 bp目的 条带。2012—2015年卵形疟占当年疟疾患者分别为4.1%(2/49)、12.2%(9/74)、8.2%(4/49)、11.4%(4/35),卵形疟总数占全部病例的6.74%,其中,经典型curtisi 14例,变种型wallikeri 3例,混合感染2例,变种型wallikeri检出率占卵形疟26.3%。19例卵形疟病例全部为男性,感染输入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2例卵形疟混合感染分别来自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其中有2例卵形疟原虫curtisi型镜检 结果分别为间日疟和恶性疟,1例血片重新复核后为卵形疟,另1例巢式PCR检测为间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型。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减少卵形疟误诊的情况;加强卵形疟curtisi及变种wallikeri的巢式PCR 检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在疟区以双氢青蒿素治疗了带配子体的间日疟患者9例,定时取血涂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变化,并以大劣接蚊为媒介,观察配子体感染性有无变化,结果服药后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密度均迅速下降,8hr后配子体全部失去感染性。表明双氢青蒿素可迅速杀灭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及恶性疟等4种。目前疟疾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07个国家有疟疾流行,每年新发病人1.5亿,热带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逾百万。我国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及恶性疟。间日疟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山东5省,发病数几占总数的70%。恶性疟主要流行于两广、云贵等地,海南岛尤较多见。偶见三日疟及卵形疟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子周期性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由于疟原虫的种类不同,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里生长成熟的时间不同,故发作的时间也就长短不一样。间日疟裂殖子发育成熟的时间为48小时,每48小时挤破红细胞释放裂殖子1次,故呈间日定时寒热发作。三日疟为72小时,故隔2天发作1次;卵形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