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甘露消毒丹证治阐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湿热病证证治探析 1.1 湿热病证病机:湿热病证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初起可见卫气同病或表里同病,薛生白云:"其表者为阳明,太阴之表".  相似文献   

3.
湿温治验1则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甚之季.在跟随导师四川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的过程中,对湿温的辨证论治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现以湿温病1则,论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湿温是由湿热之邪气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对湿温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本文试将吴氏关于湿温的治法归纳为以下十法.一、宣肺法为湿温初起,邪?卫气,肺失宣散而设.因邪犯部位不同,气滞轻重各异,故其治有四:  相似文献   

5.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6.
浅析湿温诊治常见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为温病中的一个常见病种.由于湿为阴邪,热属阳邪,热处湿中,湿蒙热伏,阴阳二邪混杂致病,必与纯由阳热之邪所致温病不同.故本病具有发病徐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常易留恋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8.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医湿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临床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至于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从中医病因学看,“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甚”,湿温与湿热,其感受邪气相同,湿热包括湿温,湿温病应属湿热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总结王霞芳教授辨治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王师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辨证论治,并举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伤寒之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祖国医学中,伤寒可归属于“湿温病”范畴。本病虽然四时可见,但以湿热较多的夏秋季节为常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又如医家薛生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道出了此病乃为内外邪相合而发病。在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暑湿之气当中,则容易感受湿热病邪,而湿温初起之时,以邪遏卫气为主,随着气分湿热证的加重,病程就进入了气分湿热交裹阶段。  相似文献   

12.
湿温浅议     
张新义 《四川中医》2012,(10):12-13
湿温又称湿热,为多发于夏秋季节的外感热病,以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为主要特点。本文从湿温病的感邪途径、发病特点、病位重心、辨证施治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湿温病证治刍议河南473061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曲占河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氤氢粘腻,热为阳邪,耗津伤液,湿与热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以胃肠为薮,外连肌表,内连膜原,弥漫三焦,郁...  相似文献   

14.
屈强 《光明中医》2010,25(4):570-572
<正>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晋王叔和《脉经》简略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宋代朱  相似文献   

15.
1 外感高热辨证施护 外感高热是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外伤邪引发的热病.外感高热无论病邪在表或在里,发病均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密切,所以有风寒、风湿、风温、暑热、暑湿、湿温、燥热、寒燥、湿热等不同.外感热病的护理,应与热病各期的辨证和治疗原则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6.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其治疗,首先要分辨湿热的轻重,再根据其轻重来确定治则,其中湿重于热的,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热重于湿的,应以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湿热并重应化湿清热并进。若病在上焦应以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为  相似文献   

17.
6 清宣温化法 刘老认为:湿热之气触自口鼻,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尿不爽;亦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其浊,逐其秽.  相似文献   

18.
湿温治验1则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甚之季。在跟随导师四川省名中医陈学忠主任医师学习的过程中,对湿温的辨证论治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现以湿温病1则,论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湿热之证,临床屡见不鲜。由于湿热之邪胶结难愈的特点,往往病程较长,易与其他慢性病证相混淆,现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感受湿热之邪,也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脾为湿土之脏,...  相似文献   

20.
<正> 湿温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为患,多相互裹结,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湿盛则阻滞气机,遏伤阳气,而状类伤寒,热盛则伤津耗液,而状类温病,临证每每多见矛盾性的症状,临床辨治较难掌握。故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