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医学影像学是近十余年来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新学科,已经渗入到各个临床科室。眼球及眼眶位于体表,是最适于影像检查部位之一,它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限制,从声学性质、密度改变等方面反映眼球和眼眶解剖生理及病理状况,以明确诊断及选择手术进路。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1996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3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21例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渐进性强化"是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在眼眶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天津市眼科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17例(117侧眼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117例眼眶肿瘤中,良性肿瘤96例:28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中6例(21.4%)显示内部少量点状m流信号,2例可见动脉频谱;13例淋巴管瘤,其中6例(46.2%)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4例为血管淋巴管瘤),5例显示动脉频谱;13例泪腺多形性腺瘤,其中9例(69.2%)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14例神经鞘瘤,其中10例(71.4%)肿瘤内部可见血流信号;21例眼眶囊肿肿瘤内部则未见血流信号.恶性肿瘤21例:其中淋巴瘤12例,泪腺腺样囊性癌4例肿瘤内部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且为动脉频谱.余5例恶性肿瘤中4例内部均见丰富血流信号,仅1例低分化腺癌未见血流信号.在良性、恶性肿瘤中肿瘤内部显示血流信号比例分别占39.6%和95.2%.统计学分析表明良、恶性肿瘤内部血流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具有显著差异(P=0.000),阻力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成像对于某些眼眶肿瘤有特征性表现,在眼眶肿瘤的诊断,尤其是良、恶性肿瘤鉴别中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发于眼眶内的静脉曲张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通常单侧发生,偶有双侧发病。典型病例表现为体位性眼球突出,即当颈静脉压力增高时眼球突出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少数情况下可以突发眼眶出血,视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对眼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与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2000-01/2008-05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27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27例患者中男51例,女76例;右眼67例,左眼60例,年龄6~62(平均32)岁,临床表现主要是渐进性无痛性眼球突出。59例采用前路开眶,68例采用外侧开眶顺利摘除肿物。病理检查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完整、切面呈海绵状。随访未见1例复发。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包膜完整的良性肿瘤,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能做出正确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与核磁增强的价值,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诊断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32例(32只眼).对所选病人行眼眶超声造影及MRI增强检查.结果 30例超声造影与MRI增强都有肿瘤内不均匀增强,2例不典型病例,MRI增强可依据其他参考指标做出正确诊断,而超声造影则不能提示诊断.结论 眼眶超声造影与MRI增强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都有定性诊断的意义,眼眶MRI增强结果准确率高于眼眶超声造影,而超声造影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内窦腔的大小可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将20例(20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T的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20例(20眼)术后矫正视力无明显变化,眼球突出明显改善,眼球运动良好,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联合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采取灵活的手术方式,为肿物的彻底清除及视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ZY  Yan JH  Han J  Yang HS  Lin Z  Chen ZC  Ai SM  Mao YX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23-325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1986至2000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中,男86例,女123例;右眼86例,左眼123例;年龄5~68岁,平均39,2岁;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95%(199/209)根据超声波和CT或MRI可作出术前准确诊断。64%(134/209)采用前路开眶,36%(75/209)采用外侧开眶顺利摘除肿物。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基本上可作出诊断,约2/3的病例不需外侧开眶即可顺利摘除肿物,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眼眶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文静  赵慧芬  宋国祥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47-450,T003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color Doppler imaging,CDI)在眼眶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DI技术对288例眼眶病患者眼眶病病变内部的彩色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频谱进行检测。结果 288例眼眶病中,恶性肿瘤38例,炎性假瘤23例,泪腺混合瘤(血流信号不丰富)18例,神经鞘瘤22例,脑膜瘤7例,良性血管内皮瘤及血管外皮瘤各2例,视神经胶质瘤及神经纤维瘤各1例,瘤体内CDI均可检测出血流信号;海绵状血管瘤62便,皮样囊肿16例及脂肪瘤1例瘤体内CDI检测均无血流信号;静脉性血管瘤29例中,CDI检测出静脉血流信号16例;动静脉血管瘤3例CDI检测出动脉血流信号;静脉曲张15例在颈静脉加压和压力解除过程中示动态血流变化;婴儿性血管瘤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内部血流信号明显减少;颈动脉海绵窦瘘13例,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internal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F)8例和硬脑膜海绵窦瘘(dural cavernous sinus fistula,DCF)5例CDI检测均显示眼上静脉扩张动脉化,同时CCF的眼上静脉的血流速度和每分血流量高于DCF,而阻力指数低于DCF。1例眼上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显示眼上静脉扩张但无血流信号。结论 CDI对于多血管性肿瘤和眼眶血管性疾病有其特征性的表现。CDI检测在协助B超、CT或MRI检查眼眶病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的效果及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64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手术入路、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其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 经结膜入路者101例(占61.6%),位于肌锥内间隙,边界清楚且无明显黏连.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者25例(占15.2%),位于肌锥外间隙,位置浅在.外侧开眶者32例(占19.5%),位于肌锥内间隙,均有较多黏连.内外侧联合开眶者5例(占3.0%),位于肌锥内间隙,形态不规则或者有较多黏连.内侧开眶者1例(占0.6%)、位于内直肌内侧.156例患者肿瘤完整摘除,仅有2例视力丧失.另8例患者患者大部分切除.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成功摘除.眼眶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病变性质、位置、范围而定,尽可能采取术野暴露清楚,损伤小、易于切除病变和外观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眼眶静脉性血管瘤的CT表现,提示该病的特殊CT征,作为诊断依据.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静脉性血管瘤CT片共100例,分析其所在的位置、范围、形状、边界、密度、CT值及继发性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0例病变均被CT发现.内上象限47例,外上象限11例,内下象限10例,外下象限7例,眶内侧7例,正上方7例,正下方5例,球后2例,占满全眶4例;不规则形90例,分叶形6例,类圆形3例,长椭圆形1例;71例为不均质,29例为均质;其中有静脉石28例.眶骨骨变薄或凹陷者16例,眶腔扩大50例,筛窦变窄16例,眶上裂扩大2例,眶下裂扩大1例.结论 CT能够在术前对静脉性血管瘤作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对制定手术方案及其他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report a rar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eature in one case of 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 (OCH). Methods Case report. The clinical features, CT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re presented. Results A 43-year-old Chinese man developed slowly progressive proptosis and decreased vision in his left eye over 13 years. Th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was 20/400 OS. Fundus examination showed moderate disc pallor in the left eye. CT scan revealed a 3.7×3.5-cm homogeneous soft tissue mass occupying nearly the whole retrobulbar space. There was focal bone erosion of both the deep lateral orbital wall and deep superior wall. At surgery, a 3.5×3.0×3.3-cm purplish, well-defined, round mass was removed intact without complication. The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proved it to be OCH. One year later, the visual acuity recovered to 20/1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OCH may show bone erosion on CT scan, so the presence of bone defect on CT scan should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OCH. The paper was sponsor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0366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对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3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16例神经鞘瘤,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23例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神经鞘瘤行多期增强CT检查.观察肿瘤的增强方式.结果 所有海绵状血管瘤呈"渐进性强化",增强早期,56.5%(13/23)海绵状血管瘤增强起自一点,43.5%(10/23)起自多点,73.9%(17/23)增强点位于边缘,26.1%(6/23)位于中央,随时间延迟强化逐步向全肿瘤扩展;增强早期4例神经鞘瘤为均匀强化,5例为伴有小片状低密度区的不均匀强化,1例为囊性变不强化,囊壁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程度无明显无变化.两种肿瘤的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可有助于鉴别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4.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确定肿瘤内的供血特点.方法 为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21例,除进行常规影像检查外,均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男性11例,女性10例,右眼8例,左眼13例;年龄15~56岁,平均43.19岁.CT扫描采用双排螺旋CT扫描仪.使用德国MEDTRON injecktron82型高压注射器进行定量注射欧乃派克(Omnipaque),在注射后15~20s、60s、120s、180s和5min,10min进行扫描,观察肿瘤内部造影剂分布与扫描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其规律性的变化.结果 21例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CT扫描检查发现:在注射造影剂后15~20s肿瘤边缘处或内部出现点状高密度影,60s显示点状增强区域扩大,即灶状强化;2min时约有20%~30%区域被强化,到3min时达到30%~40%被强化,在5min时肿瘤内部达50%以上强化,在10min时肿瘤内部达70%~80%以上强化,有14例患者在20min时肿瘤内部呈均匀一致强化,CT值可达70~100Hu,甚至更高,以上增强特点即所谓"渐进性强化".结论 海绵状血管瘤在组织学和血流动力学上属于低流量动脉型的错构瘤.利用动态增强CT扫描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血液动力学分析,可以反映出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和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时期其表现不同.揭示肿瘤内部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A 53-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 bony lesion over the superior orbital rim increasing in size over several months. CT imaging showed a circumscribed, osseous lesion involving the outer table of the right frontal bone and superior orbital rim with a honeycomb appearance. Anterior orbitotomy revealed an osseous lesion along the superior orbital rim with purple cavernous spaces.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cavernous vascular channels with variably-sized lumens and variably-thickened vascular walls interspersed among bony trabeculae consistent with an osseous cavernous hemangioma.  相似文献   

16.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cavernoushemangioma,OCH)是一种常见的眶内良性肿瘤,由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大体形态与身体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尽相同,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说法不一。本文从包膜假说、细胞外基质假说、血管形成因子假说、雌激素调控假说、瘤腔缺氧假说等五个方面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进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3年3月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其中10例采用结膜入路,4例采用外侧开眶术,6例采用前路开眶术。结果 除1例结膜入路因粘连重改外侧开眶,1例因大出血加前路切开放血引流,其余均顺利取出瘤体,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安全、有效地摘除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手术进路很重要。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orbitalcavernoushemangioma ,OCH)是一种常见的眶内良性肿瘤 ,由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大体形态与身体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尽相同 ,长期以来对其发病机制说法不一。本文从包膜假说、细胞外基质假说、血管形成因子假说、雌激素调控假说、瘤腔缺氧假说等 5个方面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