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体的病理过程,不外乎阴阳偏颇、邪正相争、升降逾常等几个方面,而气之失调始终贯穿其中,因此辩证论治每每着眼于“气”。《索问》曰:“百病生于气也。”即指此而言.经文中列举了许多例子,如“想则气上,喜则气级,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怒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等。气为血之帅,血赖气生,又赖气行,血之升降、寒热、虚实无不从乎气。《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如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在妇科临床上.清志不畅,病邪阻滞,多伤于气。气升则血逆而上出;气陷则随之而下钢;气热…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范畴。古人认为 ,心为神之居 ,血之主 ,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灵枢·口问》说 :“心者 ,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衰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神受损亦可涉及其他脏腑。《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可见 ,中医之七情过度皆能影响人体气血 ,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或加重病…  相似文献   

3.
<正> 2.关于病机内容 (1) 从病因学、发病学看,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均可导致气病。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说明六淫邪气、七情内气等不同病因可致不同病机。如“风客淫气……邪伤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论  相似文献   

4.
姚继红 《河北中医》2007,29(8):718-719
室性期前收缩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医籍中出现的“心澹澹大动”、“心如悬”、“心怵惕”、“其动应衣”、“心惕惕然”、“心下鼓”等,其症状描述皆与室性期前收缩所产生的“心跳”感大致吻合。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提出“心悸”、“惊悸”等名称,如第177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脉象的表现反映了心脏搏动的情况,结脉相当于期前收缩之不成一定节律者,而代脉则相当于二联律、三联律等有节律的期前收缩。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病机,《杂病广要.惊悸》云:“有因怒气伤肝,有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见,思想无穷,则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宁……”《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从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室性期前收缩属标实本虚之证,标实为气、滞、痰、热、瘀,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在内与心、肝的功能失调有关,在外常因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因素诱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笔者认为室性期前收缩是在肝气郁结的基础上,由于痰热内蕴,扰动心神而成。1病因病机1.1肝气郁结是根本原因“气者,人之根本也”。人禀天地之气生,既生又赖后天精气的充养。所谓“阴阳之所以升降者,血脉之所以流行者,营卫之所...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心之为胜,比其他四脏更为复杂,其理论更为深造。如《素向·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清·沈金鳌论心时也说:“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心藏神,神以气而存,气以精为宅,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所以必须在心精常满、心气常充的情况下,心才能分神于四脏,引精于六腑;才能神明智慧、虚灵不昧,主宰全身而生命健康。一旦心精、心气不足,请病即生;…  相似文献   

6.
李政安 《国医论坛》1997,12(2):42-42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凡人气盛则生,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生命甚为重要,世人所共知不待言矣。自《丹没心法·火》“气有余便是火”起,医者宗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而每逢热证辄用泻肺耗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而未有起而辨证之者。人之有生全赖于气,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做伐而重耗其气哉?如妄投耗气之药,即使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何况已病气虚之人乎?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  相似文献   

7.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分布运行于全身上下各个部位,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的每一脏器都存在着升降出入这一生理活动。当人体的气机该降不降,该升不升,体内的气机也就发生了紊乱,升降出入出现异常,就会变生百病,“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反之,由于气的无处不在,任何疾病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气的异常。《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景岳说:“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  相似文献   

8.
<正> 祖国医学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如“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的观点,即为我国古代医学心理学指导思想。在《素问·举痛论》中记载:“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凡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皆能引起气机紊乱,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诸如身心疾病的发生。关于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也有论述。《杂病源流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相似文献   

10.
老年抑郁症诊治略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步花甲之年,老当益壮,豁达明聪者,每乐天伦之福。若体魄素弱,地位变移,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必抑郁而寡欢。笔者近年经治45例罹患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略有所获,愿抛管见,以就于同道。 (一)明病因责之七情定主治老年抑郁闰,其病因当责七情为患。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耗,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情志为患,皆可互为影响。若思虚过度则心有所存、积思竭想,心气结于中;愁忧宿久则气塞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故景岳有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若郁怒不畅,肝失条达,气郁又可化火,气滞必致血瘀,愁忧延久,非当气塞不行,且能暗耗心气营血,神失所藏,导致心神不安。心  相似文献   

11.
胆胀病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而现代医学胆囊炎、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董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不致郁遏上逆为患。若胆腑通降失司,则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停湿成痰,化火伤阴。而肝胃气机升降失调,无不影响胆腑和降,以致胆胀之病。故调气活血,利胆通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2.
养生学历来为医家们所重视,《内经》在首篇(《上古天真论》)及其它篇章中精辟阐述了其基本思想,提出了养生之大法,后世无不遵其大旨。养生学实则包括了无病的摄生和既病的调养,情志及饮食的调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者气下……’(《素问·举痛论》),此乃情志失调之为病.其情志调养之重要性不言而  相似文献   

13.
“气”是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受先秦时期气的哲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内经》将其应用于医学 ,用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 ,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现结合个人临床体会 ,略谈气学理论对胃病的指导作用。1 气学理论对有关病因病机的指导《素问·举痛论》云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这里虽仅举九气为病 ,实则包括无论外感六淫 ,还是内伤七情 ,皆可导致气病。《景岳全书》对此有较好的论述 :“正以气之为…  相似文献   

14.
郝兰枝 《陕西中医》2004,25(7):656-656
补中益气汤是明李东垣用于中气不足诸症的著名方剂,但用于治疗肝郁之证者,鲜有临床报道。《脾胃论》中即有治疗肝气郁结之先训,如“胸中气雍滞,加青皮二分”,“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以疏达肝气,祛除郁滞。以临床实践看,肝郁气滞属实者多,虚者亦不乏见,不可皆以实证治之。肝郁的形成多为气失调畅,气机壅遏为患。究其气失条畅之由,实者肝气郁遏,气聚不散而致,虚者肝气虚弱,无力条达而然。且初则属实,久则渐而变虚,实则治以疏散为法,虚则拟以补中为则,亦可补中兼疏,若疏破无度,则足以伤中。东垣立补气疏郁之法,实乃为治因虚而郁病证之先河,是以诸证肝郁并非均实证。我用于引产后气虚肝郁证疗效颇佳,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胀治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洪 《西部中医药》1994,7(2):28-29
《灵枢·胀论》载有“胃胀”病证,考其所述证候,颇似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动力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即胃脘痞胀、疼痛并见,且往往以胀满为主,究其病机,多因脾胃虚弱、木郁土壅、湿邪中阻、胃阴亏乏而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从而出现纳化失司,升降失常,气血失调等病理变化,其治法当着重于调运中气。所谓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调运中气,为调气方法之一种,如《景岳全书》所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通过调运中气,可以起到健脾助运,和降胃气,恢复升降平衡的作用,达到“调其气,使其平也”及消除临床证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痰之所生,皆因气化不利,而气化不利又有气滞、气虚之别,论及中医治疗痰病的关键在于“治气”。对“治气”之法,扩充于五脏、三焦,即“宣降肺气以治痰”、“调理脾胃之气以治痰”、“温补肾气以治痰”、“疏达肝气以治痰”、“温通心气以治痰”、“调达三焦之气以治痰”。同时指出,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治气”当结合脏腑的虚实而立法选方。气滞则行气,气虚则补气,气逆则降气,气陷则升气,不可泥于行气导滞之一隅,力求反映“治气”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认为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各脏皆有,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  相似文献   

18.
治疗失音二则河南450004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王金榜,王彦谦,王彦苗主题词失音症/中医药疗法《内经》云:“一阴一阳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也。二脉皆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胀,胀甚则气痹,痹甚而不通...  相似文献   

19.
脉诊研探     
梁士朋  艾华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744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历代脉学著作很多,谈脉之医家如繁星洒于医林。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如脉诊的方法、脉名及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或对病脉、死脉的了解等,都有一定的意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相似文献   

20.
养生汲古     
热胜则气寒,寒胜则气热。泰劳则气不入,泰佚则气宛至。怒则气高,喜则气散,忧则气狂,惧则气慑。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故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君子道至,而华而上。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何为而气不随也。是以天下之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夫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冰;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