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2.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的原文,分析了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下血途径、病证性质,并提出蓄血证为外邪引起的血瘀阻滞冲脉胞宫的病证,相当于现今部分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正> 太阳蓄血证是《伤寒论》主要分证之一,历代医家对本证见解纷纭,笔者通过反复学习,拟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求先辈和同道指正。一、太阳蓄血的部位《伤寒论》第109条、128~130条均论及太阳蓄血证,然蓄血部位究竟应在何处?综观古今诸贤之论,概之有四:  相似文献   

4.
根据《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的原文,分析了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下血途径、病证性质,并提出蓄血证为外邪引起的血瘀阻滞冲脉胞宫的病证,相当现今部分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肿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蓄血证,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外感热病伤寒发病过程中邪热乘袭于血分的特殊证候,以血行障碍及一定的精神神志改变症状为主证。临床以女性患者多见。蓄血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及阳明篇,故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称。太阳蓄血证属太阳腑证之一。病因寒邪乘袭...  相似文献   

6.
“蓄血证”治验(321000)浙江省金华卫校门诊部郑海文“蓄血证”之证治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文并无“蓄血”二字,乃后世医家根据其病机特点而命名,其发病机理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少腹结,其人如狂,小便自...  相似文献   

7.
通过《伤寒论》中太阳病关于蓄血证条文,列举医家对于太阳蓄血证病位在膀胱的看法和理由,通过自己对条文的体会和分析,指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大肠和胞中,涉及膀胱。  相似文献   

8.
谈谈对蓄血证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阅李安超同志《“太阳蓄血证”部位之我见》(见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年第12卷第1期第7页,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受到不少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于蓄血证部位和蓄血证小便利与不利这两个问题。因此也想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希望得...  相似文献   

9.
近10年来桃核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核承气汤乃《伤寒论》治疗太阳蓄血证之方,后世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不但用于治疗下焦蓄血,而且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现将近10年来该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太阳蓄血证的部位·一直持有争议。本人反复学习.思虑再三,对此问题也提出一点粗浅看法.望同道指正。仲景《伤寒论》论述太阳蓄血证的条文有四。其中109条目:“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给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8条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以此二条为例.如顺文衍义,可以认为仲景所指太阳蓄…  相似文献   

11.
蓄水与蓄血乃是《伤寒论》太阳病篇二种证型,古代学者据《内经》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之理,以及《伤寒论》原文中“热结膀胱”之词,将蓄水蓄血二证释其为“太阳府证”如金·成无己蓄血证条文注曰:“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者也。  相似文献   

12.
桃核承气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胧,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该方由桃仁、桂枝、大黄、炙甘草、芒硝五味药组成,是为表邪内传、热与血结于下焦所致下焦蓄血证而设.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征,其病变常导致气血、阴阳、冲任的失调,且病位在下焦肝肾,气滞血瘀之证为多,其病机与下焦蓄血颇有类近.所以在治疗妇产科疾病属实证者,可秉桃仁承气汤之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伤寒论》中蓄血证相关理论,从病机、证候、治疗几方面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蓄血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验案加以分析佐证。[结果]从临床角度看,蓄血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相似之处,离经之血瘀滞,瘀热互结下焦是其病因病机,以少腹硬满胀痛、血下则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破结逐瘀是其治疗大法,以抵当汤为治疗主方。临证施治时,根据月经周期、患者体质,在破结逐瘀泻热基础上,佐以补肾、健脾、温经、解痉,并配合针灸治疗。文中所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皆为瘀热互结下焦,从蓄血证论治,以水蛭、地鳖虫祛瘀消散离经之血,以大黄、猫爪草等泻热解毒,并防止病灶的异常出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下焦瘀热互结的一类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篇载"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可治之,当先解其外,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治之,宜桃核承气汤主之."笔者从事精神科工作十余载,观其临床症状,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癫狂,收效颇佳,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血证”这个词,首见于《伤寒论》第125条。综观全论中有关血证的内容,可分为外溢、内蓄两大类,涉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方面,对今日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历代对此作专题论述者较少,特别是对于有没有膀胱蓄血,少阴发汗动血的病理基础,迄今还存在着分歧;对于黄疸伤血,进而可能导致蓄血这一病理特点重视不够。为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抵当汤是《伤寒论》治疗阳明蓄血证的专方,后世医家对仲景原文里"抵当"的方名含义和关于描述神志异常的"喜忘"理解多有分歧,但其破血逐瘀之法治疗瘀血导致的痴呆及其他瘀血性疾病,仍然受到广大学者的推崇。目前关于抵当汤治疗瘀血阻窍型痴呆的临床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其良好疗效得到肯定,后期更应侧重于基础研究,以期进一步阐明蓄血证理论对治疗瘀血阻窍型痴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蛭消症一得聂晶(中医系中药教研室)关键词水蛭,临床应用,蓄血证,中医药治疗水蛭一药,最早记载于《本经》,曰:“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瘤积聚。”可见本药为破血消症之品,世人尝畏其峻利,鲜有用者。然笔者认为临证著遇内有蓄血、坚积难攻者,大胆启用,往...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评话     
①将阳明的“喜忘”作为“喜妄”,首先从文字的角度,“喜”用作动词,“妄”为副词,动词修饰副词,于理不通。其次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不同,一个在小肠与手少阴心相表里,直接影响到心神,故有狂妄;一个在大肠与手太阴肺相表里,间接影响及气血,故有健忘。②阳明蓄血“喜忘”,一则气血并于下,心肺气血虚,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养;二则阳明蓄血在下,肠道传导失司,糟粕停滞,酿生浊毒,浊毒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神受扰,使记忆失常;三则阳明邪热与素有瘀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皆可导致神明不清,最终导致“善忘”。③所谓阳明蓄血,是肠道本有瘀血,与阳明邪热相合,而形成“喜忘”的蓄血证;而阳明瘀血是在阳明病的过程中,热盛伤血,血分津液被耗,而形成瘀血。蓄血与瘀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瘀血不一定能成为蓄血,但蓄血则一定是由血行瘀滞所导致。一般而言瘀血在经。蓄血在腑。蓄血有形可证,诸如下血、黑便等;瘀血惟像可辨,诸如舌暗,脉涩等。  相似文献   

19.
1将阳明的“喜忘”作为“喜妄”,首先从文字的角度,“喜”用作动词,“妄”为副词,动词修饰副词,于理不通。其次阳明蓄血与太阳蓄血不同,一个在小肠与手少阴心相表里,直接影响到心神,故有狂妄;一个在大肠与手太阴肺相表里,间接影响及气血,故有健忘。2阳明蓄血“喜忘”,一则气血并于下,心肺气血虚,不能上奉于脑,脑失所养;二则阳明蓄血在下,肠道传导失司,糟粕停滞,酿生浊毒,浊毒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神受扰,使记忆失常;三则阳明邪热与素有瘀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神失养,皆可导致神明不清,最终导致“善忘”。3所谓阳明蓄血,是肠道本有瘀血,与阳明邪热相合,而形成“喜忘”的蓄血证;而阳明瘀血是在阳明病的过程中,热盛伤血,血分津液被耗,而形成瘀血。蓄血与瘀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瘀血不一定能成为蓄血,但蓄血则一定是由血行瘀滞所导致。一般而言瘀血在经。蓄血在腑。蓄血有形可证,诸如下血、黑便等;瘀血惟像可辨,诸如舌暗,脉涩等。  相似文献   

20.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