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云义  张玉英 《河南中医》2009,29(12):1150-1150
通过研读《伤寒杂病论》,从辛温少佐滋润调畅升降气机、散收相伍、补中有散、表里同治、重视脾胃六个方面阐释仲景咳喘方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代临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腹部症状从所属的脏腑部位、性质、病因病机作了初步分析,试图归纳出一些特征及辨证要点,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时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并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有治疗咳嗽气喘的条文,总结仲景治疗咳喘的方药证治规律.结果 显示《伤寒论》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有33首,去掉重复的4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咳喘的方剂总共有42首.根据治则治法对这42首方剂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涉及的48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  相似文献   

4.
试析张仲景辨治便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建平  胡勇 《陕西中医》2006,27(9):1156-1157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或数日不行,或欲排不畅。张仲景根据便秘的不同特征,描述为大便难、大便硬、不易大便、大便初硬后溏、谷气不行等,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有60余处论述,立论全面,辨证灵活,治法多样,笔者以病因为纲,试析如下。1实热便秘燥热内结的便秘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大量条文涉及腹痛的论治,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疼痛性质、腹痛部位等特点,在选方用药、配伍禁忌、煎煮炮制、将养调理各环节,章法鲜明,进退有度。强调痛之部位,治有侧重,上腹多用清法,中腹多用温法、清泻法或清温并用,下腹(少腹)多用温补法、消法。同时重视甘药如饴糖、大枣、甘草等的应用,善用酒剂、虫类药及"毒"药,发挥其引经通络、破消积、除偏救弊的功用,临证时重视服药方式及药后调理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充分体现了"用药如用兵"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论张仲景辨治虚痛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虚痛证治的分析探讨,认为张仲景辨治虚痛证的特点是:辨痛求本,治重在荣;善用甘药,调补缓痛;五脏皆补,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7.
8.
<正>《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下利病证治有极丰富的论述,但长久以来该书被人为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个部分,使其下利病学术思想不能完整体现。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的研修中,认识到《金匮要略》有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论利,而《伤寒论》虽无专篇论利,但六经病中均可见下利。因此,有必要对仲景下利病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辛温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上药辛散太过,犹恐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大量条文涉及腹痛的论治,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疼痛性质、腹痛部位等,辨证论治,细致入微;在诊断技巧、方剂选择、煎煮炮制、服药方式等诸多方面颇多创见。如诊断病情重视腹诊,同一证候,根据轻重缓急不同,细分为不同的亚型,有别于一般笼统的辨证;治法灵活多变,“八法”均有涉及,方药虽众,但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较之《黄帝内经》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仲景的“扶正固本、摄生为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先病服药”,“先安未受邪之地”,“药宜早进、莫待早晚”等治疗学思想,对指导当前临床和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论治厌食经验散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各篇中,部分以厌食为主症,部分则以厌食为兼症,还将厌食按六经分为太阳厌食、阳明厌食、少阳厌食、太阴厌食、少阴厌食、厥阴厌食,治疗以和调脏腑阴阳、顺理气机升降为立方大旨,理法方药严谨详实,虚实详略安排得当。  相似文献   

13.
陈创荣  蔡彦  刘小虹 《河南中医》2011,31(8):829-830
<伤寒论>论述咳嗽证治,可概括为寒性咳喘、热性咳喘和痰饮咳喘三大类,临证当分清寒热虚实,随证治之.同时,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咳嗽的内容互参,方不致有所偏废.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临床常能谨察秋毫之症、思辨精微之处,其所运用的辨证思维为后世辨证论治思维树立了典范。张仲景临床常用小便作为辨证的依据,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思辨小便者多达一百三十余处,可见小便之思辨对辨证论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仲景常以小便而见微知著,识常人之所未识,辨常人之所未辨,其辨小便有八思,常借小便做类病之鉴别、辨所伤之病因(辨水、饮、湿停之因;辨误治伤津之因)、定所患之病位(定病位在水分或血分;定在表、在里之病位;定上中下三焦之病位;定经络、脏腑之病位)、识虚实寒热之病性、察反常之病机、立利下之治法、断成败之预后(察邪气去路之预后;断津液存亡之预后;观病情转化之预后;知痊愈时日之预后)、明汗下之禁忌,辨小便之思辨贯穿辨病、辨证、治疗、禁忌、预后之始终,堪称仲景临床辨证思辨之典范。  相似文献   

15.
戴天木 《新中医》2005,37(6):80-80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中焦寒热错杂引起呕吐、脘痞、肠鸣等症,用于治疗寒热或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症见:胃脘痞满,嘈杂,胃中既恶寒又畏热,恶心或呕吐,嗳气,口苦有异味,纳食不馨,肢倦乏力,肠鸣泄泻或排便不爽,舌红、苔腻而黄白相兼,脉缓或濡数。半夏泻心汤中法半夏、干姜辛温以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虚实兼顾,既可祛邪散结以消痞,又能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故适宜于寒(湿)热互结于中焦证。临床可辨证加减,若寒湿偏胜而苔白腻、脉缓,则重用干姜、法半夏,  相似文献   

16.
张腾飞  王松鹏 《光明中医》2010,25(4):575-576
<正>咳喘是临床常见病,亦是肺系疾患主要证候之一,部分咳喘呈慢性、反复性发作,屡药难愈,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金匮要略》中所言之咳喘,包括了咳嗽、喘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金匮要略》中对咳喘的辨证施治十一法,即:寒饮郁肺者用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法;痰浊壅盛者用宣壅导滞,利窍涤痰法;风热夹饮邪上逆者用宣肺泄热,降逆平喘法;外感风寒,内郁化热者用解表化饮,清热除烦法;肺胃津伤,肺气上逆者用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法;饮邪上乘,胸阳痹阳者用宣痹通阳,豁痰利气法;膈间支饮,虚实错杂者用通阳利水,补虚清热法,饮热郁肺,腑气不通者用逐饮荡热,行气开郁法;饮热肺壅,肺气郁闭者用泄肺逐饮,开结平喘法;阳虚寒饮内盛者,用通阳散寒,化饮止咳法,饮积胸胁,正气未衰者,用攻逐水饮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张仲景论述的"眩晕"证进行方药疏理,通过分析条文及制方特点,按"饮在胸中,饮在心下,饮在脐下"的病位探讨其痰饮眩晕的病机、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9.
1.首辨虚实:实证多因六淫、气滞、痰饮等.肺胃实热喘用麻杏石甘汤,胃肠里实喘用大承气汤。虚证多因内伤久病。肺虚用小柴胡汤.脾虚用苓桂术甘汤.肾阴虚用猪苓汤,肾阳虚用真武汤。2.善辨表里,新旧表里同治:表里同治代表方为小青龙汤,新感引动旧病发作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重调气机。疏利肺气:肺气不利是导致咳喘的关键.常用麻黄、厚朴、杏仁、枳实、柴胡等药。  相似文献   

20.
展俊平  杨新年 《光明中医》2008,23(7):922-923
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医药高等院校七版教材描述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功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读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观其对大黄的应用可谓灵活多变,共涉及31方,颇值得深入探讨研究,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