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PTC胆道活检途径 ,获取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性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 ,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减黄术中 ,进行PTC胆道活检 ,然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有 1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 ,13例为胆管腺癌 ,1例为肝细胞癌 ,2例为胰腺癌 ,2例为转移瘤 ,1例结果为阴性 ,阳性结果率为 94 74%。结论 PTC胆道活检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获取病理组织学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中胆道活检(PTCB)在阻塞性黄疸病因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6年3月-2007年5月间4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过程中成功行胆道病理活检,分析病理结果,并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等确定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而指导治疗。结果47例中30例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报告胆管腺癌21例、胆管腺鳞癌1例、胰腺癌2例、肝细胞癌1例、胆管乳头状腺瘤1例、胆管结石1例、阴性结果3例,活检阳性率90.00%。结论PTCB对于临床明确黄疸梗阻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其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可靠,技术方案成熟,临床应用价值极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关系及时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并接受PTCD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及FIE胆道活检的连续81例阻塞性黄疸病例,用Spearman检验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PTC胆管阻塞长度〈2cm者的胆道活检阳性率低于胆管阻塞长度为2~4cm和〉4cm者的阳性率且呈正相关关系,PTC胆管重度扩张者的胆道活检阳性率高于胆管中度和轻度扩张者的阳性率(H=7.616,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阳性率与胆道阻塞形态部位和程度无相关关系。结论胆道阻塞段长度和肝内二级胆管扩张程度与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成正相关关系。且对经皮肝穿刺胆道活验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PTC)是八十年代初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诊断技术,目前已成为胆道外科的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我们自1986年以来共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2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3例均为临床诊断梗阻性黄疸,经B超检查证实有胆管扩张,而行PTC检查的病人。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8岁。经PTC检查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5.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胆管的阻塞或受压狭窄所致。此类肿瘤常见有: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以及肝门部转移癌等。本文通过对72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术临床应用的总结,对PTCD术在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成功率进行分析探讨,以利提高PTCD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胆道显示影像清晰,可帮助鉴别肝内、外梗阻的原因、范围和性质,为外科手术提供正确的解剖关系。我院从1987年6月——1989年6月,在无电视监视、无B超引导的条件下,用细长针行PTC20例,成功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5—76岁。有胆道手术史者3例。其中梗阻性黄疸8例均造影成功;无黄疸的12例,有8例刺入肝胆管、2例刺入胆囊,造影成功,1例经5次穿刺未刺入胆道,1例刺入十二指肠造影失败。胆道造影成功的18例中,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T后再行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黄疸消退情况、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率为71%(5/7)。结论 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是针对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标本兼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吴书庆  毛家仁  潘晓琦 《江苏医药》2012,38(19):2310-2311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观察和评估PTCD术后联合化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3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加或留置内支架引流管临床资料,观察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符合化疗标准患者,根据病理诊断选择化疗方案给予化疗,2-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6例患者均经皮经肝穿刺手术成功.PTCD治疗后TBIL、DBIL和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0例患者术后符合化疗标准,CR 0例,PR 7例,SD 3例,PD 10例,总有效率(CR+PR=35%);临床反应率(CR+PR+SD=50%).结论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创伤小、安全、有效,是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同时为化疗创造时机.  相似文献   

9.
10.
张泽 《安徽医药》2016,20(1):133-134
目的 对比分析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肝门胆管癌患者8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组45例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组共34例成功置入胆道支架,成功率为75.6%(34/45),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组共29例成功置入胆道支架,成功率为82.9%(29/35),Ⅳ型患者经皮组胆道支架置入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内镜组(P<0.05)。两组患者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下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内镜逆行胆道支架置入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均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良好方法,对于Ⅰ、Ⅱ、Ⅲ型的肝门胆管癌患者,两种方法均可选择,而对于Ⅳ型肝门胆管癌患者,更适合选择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1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结果PTCD术1次成功18例,2次成功1例,总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护理要点。方法对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42例,并对本组患者的胆道引流管进行固定、冲洗、管理、观察,记录引流管放置的时间及其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中,除4例因引流管在体内扭曲引起管周渗液、3例发生引流管脱落,其余35例患者平均置管15.7d后顺利拔管。42例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临床黄疸等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结论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重点加强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两种方法对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失败后行EUS-BD的2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EUS-BD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相同时间段、相同适应证的接受PTBD的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PTBD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再干预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EUS-BD组中,25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86.2%),其中25例临床有效(100%);PTBD组中,28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93.3%)(P>0.05),其中25例临床有效(89.3%)(P>0.05);2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BD组并发症发生率16.0%,PTBD组为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率EUS-BD组显著低于PTBD组(4.2%vs25.0%,P<0.05)。EUS-B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3.6±7.8)d...  相似文献   

14.
黄涛 《云南医药》2023,(1):64-67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120例MOJ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治疗组行超声引导PTCD治疗,对照组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低于对照组(P <0.05); 2组总黄疸缓解率相比(P> 0.05); 2组术前TBIL、DBIL、GGT、CRP、WBC相比(P> 0.05),术后TBIL、DBIL、GGT、CRP、WBC均明显低于术前(P <0.05); 2组术后TBIL、DBIL、GGT相比(P> 0.05),治疗组CRP、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CP支架植入、超声引导PTCD均...  相似文献   

15.
恶性阻塞性黄疽确诊时多数已为晚期,外科根治性切除率极低,而短路手术或姑息性切除术在围手术期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1966年Seldinger首先用套管针从右侧肋间穿刺胆道获得成功。Okduda于1974年发展了细针穿刺技术,降低了胆道穿刺后的外科干预率、并发症和死亡率。同年Molnar和Stocknm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mutmm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FTCD)缓解恶性阻塞性黄疸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口以上部位生长的胆管癌,占胆管癌中的50%-70%。由于其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较困难,绝大多数患者是因为梗阻性黄疸来诊,误诊率高。癌肿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的肝组织,手术切除率低,仅为48.5%,愈后极差。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可很快缓解肝内扩张胆管的张力,明显减轻黄疽,为术前减黄的有效方法,为外科手术创造条件。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作为姑息性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结合5年来本院开展的肝门部胆管癌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14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开展了细针经皮肝穿刺针吸活检术。方法 :在B超定位的基础上确定穿刺部位及穿刺深度。常规消毒 ,用8号或9号针头接20ml或30ml空针在确定部位穿刺。如在肋缘下手能触及包块操作者左手可触摸包块穿刺。进肝脏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快刺入争取1次到达包块位置 ,进针后嘱患者平稳浅呼吸 ,负压抽吸2~3次 ,见少许液体后连针头快速拔出空针用棉花签重压穿刺点20分钟 ,涂片2~3张送病理作脱落细胞学检查。患者平卧休息2~3小时即可 ,必要时观察血压。行肝穿刺8人次 (其中1人穿2次 ) ,无1例出现意外。患者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56 7岁 ,男5例 ,女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经皮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改良PTCD,并在当时或1~3周后行经皮胆道可膨式金属支架置入.结果 改良PTCD成功率100%,支架置入成功率90.9%(30/33).随访1~29个月,中位生存14.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发热、黄疸,其中1例重置PTCD后症状缓解,1例抗炎、利胆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重置PTCD管后黄疸短暂消失,渐出现混合性黄疸,另3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恶病质,不宜再次PTCD引流.结论 (1)经皮胆道支架置人术的选择性应用,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改良PTCD操作是支架置入的前提条件和放置失败的引流保证,也为胆道再梗阻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丁忠阳  蔡兵  吴兵  孙力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74-2075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很多,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生理状况,处理方式的选择非常关键。本组对5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了经皮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ereutaneous transhepaticc holangiography drainage,PTCD)下不同方式的减黄处理和其他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