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角膜出率及角膜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眼视光学杂志》2000,2(1):14-17
  相似文献   

2.
角膜塑型术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第三代角膜塑型镜片在治疗近视中的作用及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比较 14 1例 2 76眼角膜塑型术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度等随时间变化的量及角膜形态因素、眼内压、角膜厚度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角膜塑型术后 1w患者即表现为角膜屈光度下降 (P <0 .0 5 ) ,总体屈光度下降 (P <0 .0 5 ) ,裸眼远视力明显提高 (P <0 .0 5 ) ;角膜屈光度、角膜非球面特性与角膜发生的屈光度改变相关 (P <0 .0 5 )。结论 :第三代角膜塑型术是一种快速可逆非根治性治疗近视的方法。角膜的屈光度、非球面特性与角膜可能发生的改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氧气与角膜接触镜配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大约有八千万人 (约占总人口的 1.5 % )在配戴角膜接触镜 ,镜片的透氧性及配戴角膜接触镜后角膜的获氧状态是保证配戴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角膜需要多种营养物质以保证其正常的代谢功能 ,氧气是其中是重要的部分 ,只有在充分氧供的状态下 ,角膜才能保持稳定的 78%的水合状态 ,保证角膜透明性。为了进一步了解氧气与角膜接触镜配戴的关系 ,本文着重对角膜接触镜所致的角膜缺氧的主要表现及角膜接触镜的透氧性能及其表达指标作一综述。配戴角膜接触镜后 ,角膜的氧供明显减少 ,特别在闭眼状态下氧供减少尤其明显 ,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缺氧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角膜上皮 :角膜上皮水肿 ,即因细胞间隙中水液充盈而发生的微囊样水肿 ,水肿明显时会影响视力并使角膜的敏感性下降 ;②角膜基质 :角膜基质水肿达 5 %以上即可从裂隙灯检查中发现 ,主要表现为条纹或皱褶 ,长期慢性水肿会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逐步发生角膜疤痕、屈光改变等一系列问题 ;③角膜内皮 :慢性角膜缺氧最终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改变 ,而且无法代偿。保持角膜功能的最低需氧量称为“临界氧” ,理想的角膜接触镜应该是通过该镜片后到达角膜面的氧供超过临界氧。角膜接触镜的透氧性能表达指标主要有 :透氧性 (oxygen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4.
角膜塑型术后眼波前像差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术后眼波前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第3代角膜塑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进行角膜塑型术的21例(42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型术术前及术后达最佳裸眼视力时的眼波前像差情况作测量与比较。检查结果通过Matlab软件分析.直接获取35项Zemike系数及每阶Zemike系数的RMS值。结果 角膜矫型术后总像差,第3、第4、第5、第7阶RMS值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第6阶RMS值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角膜塑型术后眼的像差增加,降低了视觉质量。角膜光学区直径的缩小以及偏离、角膜表面的非规则性增加,角膜非生理形态的改变等是导致像差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夜戴“一副到位”角膜塑型镜片对角膜上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一副到位"Ortho-k在降低近视屈光度的同时能否保持角膜上皮的健康问题.方法研究142例(292眼)随访4周的Ortho-k治疗患者.根据患者的屈光度、曲率和试戴情况,选用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镜片,连续夜戴28天,次日及每周给予包括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眼科检查,比较不同镜片配适与角膜上皮染色的关系.结果戴镜第28天,平均屈光度由治疗前的-4.26D降至-0.80D,裸眼视力提高到0.8以上占85%.治疗中出现镜片过紧等配适变化.同期有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染色131只眼(占45%),其中出现在镜片过紧组占61%,明显高于活动度正常组中的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速降型Ortho-k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近视屈光度,但角膜染色检出率较高,与配适过紧显著相关."一副到位"的"夜戴"形式容易出现配适过紧,影响镜下泪液循环,因缺氧而导致角膜上皮染色.要在提高视力的同时保持角膜上皮健康,必须及时修改、更换镜片,调整配适."一副到位"的提法不宜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后早期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14例25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89±1.26D),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配戴Dk值不同的角膜塑型镜:BE角膜塑型镜组(7例12眼,Dk≈140);E&E角膜塑型镜组(7例13眼,Dk≈58).采用夜戴方式,平均配戴时间10.76±1.27小时.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查配戴一晚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同时记录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 结果:配戴一晚后所有患者的中央及周边的角膜均增厚(P<0.05).Orbscan角膜地形图Simk值在垂直轴及水平轴均变平(垂直轴△Simk:0.94±0.56D,P<0.001;水平轴△Simk:0.996±0.68D,P<0.001).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4±0.24(P<0.001).屈光度平均减少-1.85±0.82D(P<0.001).Dk值不同的二组之间中央及颞上方位点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减低近视屈光度的效果明显.初次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厚度轻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配戴角膜接触镜超过5年以上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戴镜种类分成四组,每组又以年龄划分为亚组(20~60岁,每十岁一组),与相应年龄段的无戴镜史的人群比较。使用KonanSP-8000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测量和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角形细胞频率(64A(%))。结果 PMMA镜片、低含水量软性镜片和低Dk值RG  相似文献   

8.
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形态的改变,停戴接触镜后,角膜形态会逐渐恢复,其恢复时间还与配戴镜片的种类、配戴方式、配戴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等均有相对的关系;配戴接触镜后还可以引起角膜厚度的改变.角膜地形图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形态改变,尤其是对接触镜配戴者进行屈光治疗时,可以适当掌握手术时机,同时,可用于鉴别早期圆锥角膜及指导接触镜的更佳验配.  相似文献   

9.
配戴角膜接触镜后会引起角膜的生理改变,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主要与长戴型软镜有关。本综述试图阐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的病因和病理的最新理论,角膜接触镜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以及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分级、处理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长期(≥10年)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更好地长期持续配戴SCL者进行眼病治疗及内眼手术前的评估.方法 利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TOP-CON SP-2000P),观察长期配戴SCL的98只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同年龄组无其他疾患非戴SCL近视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参数作为对照观察.结果 长期持续配戴SCL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16.58±311.77,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为28.10±3.76,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6A%)为(48.90±6.10)%,与无SCL配戴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1,P<0.01).结论 长期持续佩戴SCL组与无SCL佩戴史组对比在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长期持续佩戴SCL对CV和6A%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对长期持续配戴SCL患者进行可能引起内皮细胞损失的眼疾治疗和手术时应选择合理的药物和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避免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发生.同时也建议近视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持续佩戴SCL以保证角膜内皮的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long term effects (≥ 10years) of soft contact lens (SCL) wear on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isk before a treatment and an operation better.Methods Non-contact specular microscopy (TOPCON SP-2000P) was performed on long-term (≥ 10years) SCL wearers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SCL wearing,cell density was 2516.58± 311.77,CV was 28.10± 3.76 and 6A% was (48.90± 6.10)%.There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P =0.02,P <0.01,P <0.01)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Conclusion Long-term soft contact lens wear produce cell loss and cell shape change,and the cell shape changes are more remarkable.We should choose safer surgery and medicine for the patients with long-term soft contact lens wear.At the same time,we also suggest that myopia sufferer should avoid wearing SCL consistently for a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角膜塑型术(Orghokerato1ogy,OK镜)治疗中患者出现的重影现象进行初步分析.方法观察随访9~14月的OK镜治疗者共50例96眼的重影情况,并重点分析重影出现与近视度数、偏位情况、角膜上皮情况等的关系.结果本组≤-3.0DS,-3.25~-5.0DS,>-5.0DS三组患者重影发生率分别为29.6%、63.8%和81.8%,且伴散光者60%有重影,说明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重影产生的比率越高,且以伴散光者为多,重影与角膜上皮擦伤关系不密切,但与中央的擦伤有关.重影的产生与次弧下荧光环的形态及镜片偏位有密切关系,这关键是我们操作医生未能参与设计或与设计者根本无法沟通,不能随个体差异的不同及时进行调整的原因.结论OK镜虽可提高远视力,但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视觉质量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 (OK镜 )的合并症。方法  169例 3 3 4眼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 -3 98± 1 5 1D) ,分别配戴三种Dk值不同的角膜矫形镜 6个月 ,采用夜戴方式 ,用临床问诊、一般检查、角膜曲率计检查 ,观察治疗 6个月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9 9%患者出现早期的视力波动 ,17 1%患者主诉有重影 ,2 6 0 %患者发生眩光。重影、眩光的发生与治疗前的平均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偏心率无关 (P >0 0 5 ) ,与治疗前屈光度较高、散光度较高、镜片直径较小、镜片偏中心距离较大有关 (P <0 0 5 ) ,眩光的发生尚与瞳孔直径较大有关(P <0 0 5 )。 15 6眼 ( 4 6 8% )患者曾出现角膜上皮染色阳性 ,4眼 ( 1 1% )发生角膜浅基质层小斑点状浸润 ,其中 2眼实验室证明为细菌性角膜感染。 8眼 ( 2 4% )治疗期间发生急性结膜炎。 64眼( 19 2 % )出现角膜镜片压痕 ;43眼 ( 12 9% )出现角膜“隐窝现象” ;6眼 ( 2 8% )出现角膜“中央岛” ;2眼发现镜片下异物滞留。结论 OK镜治疗存在一定并发症 ,开展需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散光的变化,以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分3组观察戴镜前后的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Pentacam)、视力以及视觉干扰症状.A组30眼,低度角膜散光戴常规设计角膜塑形镜,获良好配适状态;B组30眼,低度角膜散光戴常规设计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不良,有明显偏位;C组31眼,中高度角膜散光戴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尚好.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戴镜后角膜散光B组增加,A组及C组有降低.角膜地形图傅立叶转换,3组非对称性散光增加3 mm区分别为(-0.393±0.329)D,(-4.050±2.084)D和(-0.494±0.522)D,P均<0.01;3组高阶性散光增加3 mm区分别为(-0.011±0.055)D(P>0.05),(-0.635±0.441)D(P<0.01)和(-0.055±0.082)D(P<0.01).3组3 mm区规则性散光、非对称性及高阶散光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79.862、83.882、54.265,P均<0.01).3组总体像差和总高阶像差,戴镜后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B组最明显.各像差的差值比较中,仅前球差有统计学意义(F=18.048,P<0.01).患者摘镜后裸眼视力,A组中36.7%为1.2,50.0%为1.0,13.3%为0.8,均无明显视觉症状;B组中36.7%为1.0,46.7%为0.9~0.8,13.3%为0.6~0.5,3.3%为0.4,47%有虚影、重影、眩光等视觉干扰症状;C组中9.7%为1.2,51.6%为1.0,16.1%为0.9~0.8,22.6%为0.6,16%有视觉干扰症状.3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252,P<O.01).结论 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和配适状态明显影响角膜散光与视觉质量,适宜的Toric设计镜片可有效改善中高度角膜散光眼的配适,提高降低近视与散光度的角膜塑形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需求和配戴后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作初步分析。方法调查研究。对2011年1—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青少年进行间卷调查,分别在配戴镜片前、配戴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对角膜塑形镜的认识和需求;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的心理、视觉等的影响。共分发和调查100例青少年配戴者,并对完整完成的84份调查报告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群体中,有78%愿意主动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83%的青少年配戴者认为夜间配戴镜片对入睡没有影响;青少年对于角膜塑形镜的需求主要是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占60%);约50%的青少年配戴者自觉在美观、自信心、方便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配戴1个月后,这种心理优势更加明显,其中戴镜后1个月自信心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1,P〈O.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需求、视觉需求以及心理感觉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光学压平区偏中心状态及不同瞳孔直径下人眼高阶像差的动态变化,探索偏心性质和程度对视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30例年龄为(23.6-2.3)岁的中低度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等效球镜度为-0.75—.4.00D,平均(-2.61±0.83)D。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角膜地形图,检测波前像差(在自然瞳孔下检查,分别提取3mm和6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高阶像差结果),并通过分析戴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测量出角膜塑形镜压平区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偏心量(包括偏心距离和角度),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平均偏心距离分别为(0.53±0.26)mm、(0.54±0.32)mm和(0.60±0.35)mm,偏心的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上方,偏心距离和角度在戴后3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后各时间点,偏心距离与戴前等效球镜度、初始散光量均不相关。在3mm与6mm瞳孔直径下,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包括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均方根值在戴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比戴前有明显增加,但各项像差在戴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戴后的各个时间点,6mm瞳孔直径的像差结果都较3mm时大。戴后不同瞳孑L直径下,垂直或水平偏心距离与相应方向彗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呈正相关;而总偏心距离与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四阶像差、总彗差、总三叶草和球差在戴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关。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偏心客观存在,程度较小并在1周后稳定;术后偏心会造成人眼高阶像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OK)镜对儿童青少年低度近视眼进展控制的长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169例(294只眼)低度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5例(134只眼),女性94例(160只眼);年龄8~14岁,平均年龄(9.5±1.6)岁。按照配戴OK镜时间分为2年、3年及4~5年组。对比患者配戴OK镜前后球镜屈光度、眼轴长度(AL)及角膜曲率的变化。近视眼控制进展以球镜屈光度改变(△SD)和眼轴长度改变(△AL)来衡量。患者的年龄、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AL及平均角膜曲率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将不同性别、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患者的△SD及△AL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相关性。 结果配戴OK镜前,2年、3年及4~5年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3.39±1.36)D、(43.21±1.32)D及(43.32±1.40)D;配戴后分别为(42.91±2.09)D、(42.85±1.30)D及(42.98±1.37)D,配戴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19,5.348,6.613;P<0.05);上述3组患者的△SD分别为(-0.71±0.56)D、(-0.74±0.59)D及(-1.15±0.88)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配戴2年组不同年龄、角膜曲率及AL患者△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578,3.279,7.815;P<0.05);不同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角膜散光及AL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7.389,6.994,3.566,5.708;P<0.05)。配戴3年组不同年龄、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患者△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639,13.785,5.443;P<0.05);不同年龄和基线AL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7.280,3.170;P<0.05)。配戴4~5年组不同年龄和基线球镜屈光度患者△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328,4.175;P<0.05);不同年龄和基线球镜屈光度患者△AL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0.146,4.813;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与各随访时间点△SD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183,0.231,0.508;P<0.05)。基线球镜屈光度及AL与配戴3年后的△SD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400,0.181;P<0.05)。患者年龄与各随访时间点△AL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26,-0.488,-0.697;P<0.05);基线球镜屈光度及基线AL与配戴2年及3年后△AL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0.172,-0.184;P<0.05)。 结论随访低度近视眼患者配戴OK镜5年,患者的角膜中央曲率趋于平坦,且维持稳定。OK镜控制低度近视眼进展效果显著,且患者的年龄、球镜屈光度及AL是影响其近视眼进展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角膜塑形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一种非手术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近视矫治,也有少量临床研究报道其在远视矫正中的应用,但是效果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在远视的配适与定位、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过夜配戴角膜矫形镜(OK镜)对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使用OK镜治疗近视患者180例358只眼,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中度、高度近视,观察其治疗前及治疗後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1年的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00%病例治疗後视力迅速提高,但停止治疗後短时间内视力、近视度就回退到治疗前水平。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复视、角膜上皮损伤、视力波动等并发症。结论 OK镜治疗近视效果快、简便安全,但作用不持久,仅能暂时改变角膜曲率而降低近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