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顽固性鼻流黄浊涕,常见于阴虚内热之人,多属阳盛体质,乃内伤阳热之证。所谓:“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肺开窍于鼻,涕为肺液,故顽固性鼻流黄浊涕和肺的关系最为密切。肺中积热,消灼津液,煎熬阻血,燥涩生瘀,瘀热搏结,胶结难解。热耗阴伤,燥甚则干,故鼻流黄浊涕,源源不断,病势缠绵起伏。服清热泄火之品则暂时缓解,停药则病势如故,经年累月反复缠绵。深究其病源机枢,肾络通于肺,主五液,为诸阴之  相似文献   

2.
答:小儿饮食失节,恣食香燥之品,胃肠食热积滞,热耗津伤,热扰心神,故夜间烦热。饮食伤脾,脾运失司,湿浊内生,脾湿胃热郁蒸,涎为脾液,脾气通于口,故梦中流涎,稠粘热臭,渴思冷饮,手足心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小儿流涎夜间烦热主要病机是脾胃湿热内蕴,胃肠热耗津伤。故用清泄阳明,甘寒生津,益脾助运,清热化湿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3.
脾胃升降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胃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为胃行其津液 ,升清降浊 ,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 ,精足神旺 ,气机畅和 ,先天得养 ,后天得济。脾有益气、统血、主四肢肌肉作用 ,脾胃能使糟粕、腑气向大肠传导输化 ,以化腑浊泄毒热 ,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 脾胃升降的相互关系 脾胃同居中焦 ,通连上下 ,为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在消化水谷 ,吸收输布津液方面 ,互相合作。脾在里为阴脏 ,藏而不泻 ,但其性主升 ,升则为阳 ,升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阳明病以论述伤寒从阳化燥的里热实证为主,其病位主要在胃肠。热结胃肠,津液受伤,故多有大便鞭一症。至其小便之利与不利,当视热邪伤津的程度而定,轻者小便自利,重者小便亦闭(如244条为燥结气滞严重的大承气汤证,就有“小便不利”一症)。因此,阳明病大便鞭主要是燥热伤津所致。  相似文献   

5.
答:胃为阳土,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胃中有热故常见消谷善饥,嘈杂、口渴思冷饮,口秽,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用清泄本属正治大法,药如生石膏、知母、滑石、黄芩、黄连、栀子等。方如白虎汤、清胃散。有的患者服药后减轻,停药则病势如故,缠绵起伏。究其病源机枢,胃为阳士其性燥,胃热久留,消灼胃阴,耗损津液,阴液耗伤,燥涩生瘀,瘀热搏结,胶结难解。  相似文献   

6.
老年便秘证治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静 《光明中医》2004,19(3):31-32
便秘属大肠病变,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便秘主要是由肾阳虚衰,阴寒凝滞胃肠;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血阻阴亏,肠道无以滋润和积热伤津,导致胃肠燥热。肾阳虚衰,阴寒凝滞:肾主二阴、司:便,其对大肠传导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肾之阴阳相互维系来实现的。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阳气不足,温煦无权,寒自内生,凝结肠胃,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引起排便困难。《景岳全书·秘结》篇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说明由于阳虚,气不得行,阴寒凝于下焦而引起的肾虚便秘。临床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或但…  相似文献   

7.
湿燥论     
湿与燥,一阴一阳,异名同类,皆因于气所生,湿因于气虚不能运化,燥因于气虚不能生津。湿与燥在外感病及内伤病中,往往并存,外感病湿与燥可以兼夹,内伤病中,肺主燥,但可为湿邪所害;脾主湿,亦可因燥邪而伤;肾为水火之脏,燥湿相济。故在治疗上,外感病当明辨燥湿之转化,五脏病当权衡燥湿之多寡。凡辛温、发散之药皆不利于燥。酸咸厚重、辛凉沉降之药皆不利于湿。  相似文献   

8.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牌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另外牌还有益气、充血、主肌肉、主四肢等重要的功用。脾胃还能使糟粕、肺气向大肠传导输化,以化腑浊,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脾胃升降"的体用关系脾胃在消化水谷,吸收输布津液方面,是相互合作的。脾居中焦,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但其性主升,升则为阳,升也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脾不升则无用,无阳则…  相似文献   

9.
肾病从脾论治探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铭  李宁 《西部中医药》2009,22(12):39-40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3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于脾而肌肉浮肿,传入于肺则气息喘急."由此可知.脾在津液代谢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肺肾在调整津液代谢中的地位脾脏难以代之,但脾脏的地位肺肾更难以相抵.现就脾在肾病中的重要意义做一探骊,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笔者以调补脾肾为主 ,结合辨病治疗 2型糖尿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主要病理为气阴两虚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经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病变的脏腑主要累及肺脾肾 ,而以脾肾为主。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疲气短、虚胖乏力、腰膝酸软、日渐消瘦等症 ,多由脾失健运 ,精气不升 ,生化无源之故。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滋养五脏则肺燥阴虚 ,胃失濡润 ,肾失滋源而见口渴多饮之证。正如李东垣 :…  相似文献   

11.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12.
脾属土,位居中焦,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即既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输布全身以生成精、气、血、津液;又能把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到肺和肾,并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如果湿邪伤脾,或脾阳不振,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湿邪困脾,就会发生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而产生湿、饮、痰,甚则发生水肿的病理现象。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3.
答:《内经》所谓:“胃中有热消谷善饥”。若胃热消耗阴液,阴液耗损,水亏火旺,阴阳失调。失于腐熟水谷,传导糟粕之权,故饥而不欲食,渴思冷饮,口臭心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胃燥津伤,胃气失于和降,故胃脘隐痛。因此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的病源机枢,乃胃热亢盛,阴液耗伤,气失和降所至。故治疗大法要清热养阴,和降胃气。胃热清则灼热除,胃气和则隐痛消,阴液复则水火相济,自能运化腐熟水谷,故饥而欲食。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如清  相似文献   

14.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15.
张白雪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8-1010
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上的络属决定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肺为水之上源,肺疏布津液以润肠;肺主一身之气,肺宣发肃降以调大肠腑气.肺气虚则大肠推动无力;肺津亏则大肠燥而秘结;肺热盛则火移大肠耗伤津液;肺气不畅则大肠壅塞.故便秘可从肺辨治,通腑泻下不忘治肺,可从补肺气、养肺阴、清肺热、宣肺郁、降肺气等方面着手治疗以达到理肺通腑之效.  相似文献   

16.
答:小儿夜间烦热,临床屡见。病源于小儿恣食肥甘厚味,香燥之品,饮食积滞胃肠,食积生热,食热搏结。或厚衣复被,热自内生。或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胃肠积热,热耗阴伤。若壮实小儿,阳脏体质,胃肠素热者,更易内外合邪,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胃肠食热积滞轻者,证见手足心发热,腹部灼热,夜间烦热,渴思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薄黄、根生败浊苔,脉滑数等。治用清热消导法。方用保和丸  相似文献   

17.
消渴从瘀治     
消渴乃阳明热盛、蕴结化燥而致肺胃肾津精亏虚之疾,其病机虽责之阴亏热淫,然其病理变化无不与血瘀相关。盖“津血同源”,精充血生,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气血津精乃相互化生以行气化,由是热耗津精则营血失养,血行失畅,渐致瘀阻;  相似文献   

18.
胸痛一症,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属胸痹范畴.胸痹的病位在心、肺,而与脾、肝、肾密切相关.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则有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之感.由于肺癌患者久病耗伤正气,肺、脾、肾阳气衰微,津液气化之能减退,进而痰浊、瘀血内生,停于胸府,造成阳虚阴寒之证,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血行缓慢,阴血凝固,最终形成胸痹血瘀之证.  相似文献   

19.
陈良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32-1733
1 从肝为论治消渴的生理病理基础肝为风木之脏 ,性喜条达 ,藏血 ,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与情志活动。肝在结构上与他脏相连 ,肝脉上肺 ,挟胃连心 ,肝与肾同源 ,为肾之子 ,依赖于肾水之滋养。肝又为心之母 ,所以肝介于水火之间 ,心火之下降与肾水之上升 ,均以肝为枢纽。此外《血证论》说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气以疏泄之 ,则水谷乃化。”说明肝气之疏泄以助脾之运化胃之升降 ,肝的余气溢于胆而为胆汁 ,胆汁助脾胃运化。并且肝还助肺以治节。疏泄是维持脾升胃降 ,消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成阴血津液的保证。血液的生成分布调节也依…  相似文献   

20.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