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肘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肘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无溶血或凝血)、采血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6.0%,对照组84.0%;标本合格率:观察组98%;对照组86%;采血时间:观察组4.0±0.98min;对照组6.0±1.42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3.2%,对照组18.6%;两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新生儿肘静脉采血比股静脉采血成功率高,操作用时少、标本合格率高(无溶血及凝血)、穿刺部位损伤小,是一种较实用的新生儿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瞿云 《吉林医学》2013,(29):6150-6151
目的:探讨新生儿两种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方法:抽取需静脉采血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采用一次性头皮针股静脉穿刺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2%,而且出血、溶血率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采集血标本成功率高,出血、溶血率低,既减少了患儿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又确保了血液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股静脉斜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580例需取血进行化验的刚出生患儿和1个月以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股静脉斜穿刺术和直穿刺术采血,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时患儿面部表情,哭声,口周、鼻根皮肤颜色,采血侧下肢皮肤颜色与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穿刺1次采血成功率97%,穿刺操作时间5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8%,标本溶血率4%.直穿刺1次采血成功率为77.7%,穿刺操作时间为10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0%,标本溶血率11%.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直穿刺采血对患儿机体影响小,患儿痛苦轻,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不易发生意外,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腋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60例常规静脉采血,比较两种方法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标本溶血、凝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又能确保血标本质量,可反复采血,减轻患儿痛苦,是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对标本溶血、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采血的危、重症患儿,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取102例同期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治疗的采血患儿,将其列为对照组,给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的采血法采血,给观察组患儿实施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采血,观察并比较两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皮下出血率、标本溶血的发生率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8.04%)高于对照组(79.41%),皮下出血率(0.0%)低于对照组(13.73%),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标本溶血的发生率(0.0%)、标本凝血的发生率(0.0%)均低于对照组标本溶血的发生率(13.73%)、标本凝血的发生率(19.61%),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对小儿行采血时,采用头皮静脉自流式采血法,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比较高,还能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对标本溶血和凝血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应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采集血标本与传统注射器斜刺股静脉采集血标本2种方法对血标本在凝血、溶血、采血量3个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科室将2014年1月至5月6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采血对象均为新生儿,采血部位均为股静脉,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的方法,将2组采血方法对新生儿血标本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在防凝血、防溶血、达到采血量3个方面统计学的差别有显著性。结论一次性采血针斜刺股静脉留取血标本减少了凝血、溶血现象,更易达到采血量,保证了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淑珠 《吉林医学》2009,30(16):1782-178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采血中所需时间长短、成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8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5.5m in,对照组为9.4m in;观察组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损伤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探索新生儿和婴幼儿血液标本采集新途径,提高穿刺成功率和血液标本质量,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和正确的诊断.方法 对600例新生儿和婴幼儿采血方法进行了调查,比较了传统的注射器股静脉采血法与一次性采血针外周静脉采血法,在"穿刺成功率、有无凝血、溶血现象、有无局部出血、血肿及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长短"五大指标上的差异.结果 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生儿婴幼儿血样标本的最佳采集方法.结论 对新生儿和婴幼儿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外周静脉采血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罗瑞兰 《当代医学》2016,(33):117-118
目的 研究分析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对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100例需静脉采血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头皮静脉采血(观察组50例)和股静脉采血(对照组50例),分析两种穿刺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结果 采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者,其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标本合格率为92%;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者,其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4%,标本合格率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皮静脉采血能有效地提高婴幼儿静脉采血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标本合格率,减轻患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且无任何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生儿疾病筛查中不同采血部位的效果及血标本的质量;探讨最佳采血部位,提高采血质量;减轻新生儿疼痛。方法:将60例新生儿按单日、双日出生分成两组。观察组采血部位在新生儿手背浅静脉;对照组采血部位在新生儿足跟内侧或外侧缘。结果:观察组采血,一次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t=4.3337,p〈0.01。结论:应用手背浅静脉采血。可以提高采血的一次性成功率及一次性标本合格率,避免新生儿足底水肿及瘀斑,减轻新生儿疼痛,缩短新生儿啼哭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离心方向进针提高儿童采血成功率。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27例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115例采用离心采血法,对照组112例采用静脉常规穿刺采血法,采血部位为大隐静脉,观察两组采血方法采取2 mL、4 mL、6 mL血量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溶血、凝血、血小板破坏情况。结果①两组采血时间2 mL(13.3±0.5,8.2±0.2)、4 mL(14.4±0.5,8.7±0.2)、6 mL(18.5±0.2,8.9±0.3),对照组均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②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109/115),88.4%(99/112)](P<0.01),观察组溶血[0(0/115),4.5%(5/112)]、凝血[0(0/115),3.6%(4/112)]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破坏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115),5.4%(6/112)](P>0.05)。结论儿童大隐静脉离心采血法,能够缩短采血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溶血凝血、血小板破坏等并发症,有效提高儿童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林碧云 《吉林医学》2015,(10):2157-2158
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和股静脉采血穿刺的效果。方法:将采集血标本的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桡动脉采血穿刺,对照组采取股静脉采血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及采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00%,对照组为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为(3.85±0.46)min,对照组为(6.77±1.32)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0%,对照组为39.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少、患儿疼痛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英  徐万玲 《吉林医学》2012,33(4):828-829
目的:提高早产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56例股静脉采血早产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斜角穿刺法,观察组采用垂直定位斜角穿刺法。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肿、淤斑发生率、误穿动脉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P<0.01)。结论:垂直定位斜角穿刺法定位准确、省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负压采血管采血法(以下简称负压采血法)与注射器采血法,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对穿刺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的影响.方法 取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我科住院行股静脉采血新生儿240例,取注射器采血法100例,负压采血法140例.结果 负压采血法首次穿刺成功率达98.5%,注射采血法首次穿刺成功率达92%(P<0.05);负压采血法标本合格率达95%,注射采血法标本合格率85%(P<0.05).结论 负压采血法比注射器采血法成功率高,保证了血标本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痛苦,同时避免血液污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新生儿动脉留置针采血与一次性采血针的采血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例,观察组采用留置针处采血针采血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血(选用四肢浅表静脉或头皮直接采血法),比较两组采血方法的采血效果。结果:两组采血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留置针处采血针采血法的采血效果较好,不仅可以保证血标本质量,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00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97例,成功率为97%,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89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7例,标本凝血3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16例,标本凝血19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P〈0.01)。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小侠 《吉林医学》2010,31(15):2303-2303
目的:探讨新生儿临床静脉采血有效、安全、方便的采集方法。方法:将需要采血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抽血组和股静脉抽血组两组,每组各30例。结果:两组在1次穿刺成功率、局部瘀斑、溶血、凝血等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抽血方法操作简便安全,1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颞浅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1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经颞浅静脉采血比股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协助诊治,短时间内完成静脉血标本采集,提高新生儿股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选择120例1~28天需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使用改进的方法,对照组60例使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淤血或小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改进方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釆血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高新生儿抽血成功率提供资料支持,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头皮针采血,观察组选取股静脉采血,对照组选取头皮静脉采血。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头皮静脉相比,股静脉相对较粗,固定性较好,血液充足,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提供基础条件,并发症少,患儿家长容易接受。同时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