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是目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重要的临床方法之一,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早期对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然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是否可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能否使患者受益,目前尚没有肯定性结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仍将有创或较长时间心肺复苏术(cardiorespiratory resuscitation,CPR)列为溶栓禁忌,但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出现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报告。因此,对于AMI并发心脏骤停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术等复苏治疗病情得以恢复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溶栓疗效相关因素等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急诊PCI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选治疗方案,PCI尽早开通闭塞血管血管,并有效防止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在ST段抬高的AMI中,80%以上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1〕。早期溶栓治疗可获得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开放,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因而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规疗法之一。随着心血管病患者的逐年增加,溶栓药物的研发也迅速发展,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做一概述。1第一代溶栓药非纤维蛋白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包括链激酶(streptokinse,SK)、尿激酶(urokinase,UK),其特点是均为外…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xctiom,AMI)是由于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或血流中断而引起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静脉溶栓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液再灌注的有效手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对于AMI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尚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表明,溶栓治疗可以改善实验动物或患者的存活率,且出血并不多见。我院对2004年1月~2008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呼吸、心跳骤停患者70例,CPR后进行静脉溶栓治疗29例。现对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护及护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了PCI治疗的AMI患者(男35例,女11例,年龄42~95岁,存活出院27例,院内死亡19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74.37±10.26)岁,显著长于存活组[(62.96±10.40)岁](P〈0.05);死亡组中有心肌梗死史者,并发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血肌酐(Cr)峰值为(137.74±52.40)μm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94.48±25.18)μmmol/L],死亡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为(31.05±8.43)%,显著低于存活组[(38.93±8.40)%](均P〈0.05)。结论年龄≥65岁、陈旧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EF〈35%、肾功能不全(Cr〉133μmol/L)是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死亡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AMI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LOX-1、CK-MB水平。结果AMI组患者血清sLOX-1、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73.39±2.29)mL/m^2、(38.83±9.28)mL/m^2和(47.88±8.29)%;血清sLOX-1、CK-MB与LVEDVI、LVESVI和LVEF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AMI组重度狭窄患者血清sLOX-1、CK-MB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患者(P<0.05);中度狭窄患者血清sLOX-1、CK-MB明显高于轻度狭窄患者(P<0.05);血清sLOX-1、CK-MB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G=0.339和0.252,P<0.05),血清sLOX-1与CK-MB呈正相关(r=0.30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LOX-1、CK-MB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3,而这其中约有一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已接近甚至赶超国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指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睡眠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恢复,充足有效的睡眠对于疾病康复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善AMI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武警总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寻求睡眠的相关因素,探索减少失眠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药物治疗中,优化心肌能量代谢途径作为新的干预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是目前欧洲心脏学会专家组建议中惟一提到并且经临床多中心研究证实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代谢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亦流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常会发生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大部分患者症状典型,即剧烈胸骨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结合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改变较易诊断。而部分AMI症状不典型,在整个病程中无胸痛表现,首发症状复杂多样,早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探讨黏附分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及再灌注治疗效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取43例ACS患者末梢血,包括18例不稳定心绞痛(UA)和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稳定心绞痛(SA)和15例健康者,各组性别、年龄、血脂和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ACS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15例,未通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和后3h、6h、12h血清P选择素水平。结果SA患者P选择素为(11.9±3.7)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ng/ml,t=1.83,P〉0.05]。UA组与AMI组P选择素为(25.7±15.3)和(44.3±19.1)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88和3.21,P〈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组(t=3.49,P〈0.01)。溶栓3hP选择素水平冠脉再通组为(66.5±14.8)ng/ml,显著高于未通组[(50.3±10.6)ng/ml,t=2.98,P〈0.01]。再通组溶栓后6hP选择素开始下降,12h降至正常水平,而未通组呈持续增高。再通组CK—MB溶栓12h后达高峰值(928.4±86.8)μmol/L,未通组溶栓20h后达高峰值(986.4±91.7)μmol/L。结论P选择素变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及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有关。检测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识别,也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否成功的间接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eardial)infarction,AMI)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中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因其进展迅速,处理不当可恶化为AMI或猝死,故值得临床高度重视。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的危险度分层将UAP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大量研究证实,HCY和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该研究通过分析HCY和hs-CRP阳性的UAP患者心电图ST段的改变,探讨HCY、hs-CRP结合心电图ST段压低在UAP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以便对UAP诊断及进一步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植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方法140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急诊经皮管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按照发生CS至IABP入的时间,分为:A组为CS至IABP辅助治疗时间(3h,B组为〉3h;观察指标为靶血管、冠脉病变情况等,并记录总IABP辅助时间,死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事件。结果两组间基线情况、靶血管病变、静脉用药等无统计学差异;A组三支病变比率、无复流发生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总IABP辅助时间、全因病死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心源性死亡、急性呼吸发生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均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MI合并CS的患者尽早应用1ABP联合血运重建可能有助于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浅析加强生命绿色通道建设的原因和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脑卒中上广泛开展溶栓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类疾病有严格时间窗限制,随着时间的丢失将错过溶栓时机,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抢救患者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段的抢救,短以分秒计算(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长则以小时计算[1].因此,如何在各环节羸得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先决条件.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溶栓疗法延误的原因及对策着手,探讨加强生命绿色通道建设的原因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国际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急救的"时间窗"对挽救濒死心肌具有关键作用.有人提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1].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以成为恢复早期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对缩小AMI的范围、保存心室功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观察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1.1治疗组2000年以来心内科收治的AMI且具备溶栓适应症者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8岁。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广泛前壁)26例,下壁12例,复合壁9例。1.1.2对照组2000年以前心内科收治的未经静脉溶栓的患者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60岁。梗死部位?前壁25例,下壁20例…  相似文献   

20.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以及心肌梗死标志物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亦不排除心肌炎或者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还合并有高胆固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次全闭塞,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给予药物球囊治疗后病情缓解。患者有高脂、高糖饮食习惯,考虑本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此有关。青年女性患急性心肌梗死较为罕见,特此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