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脓肿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结果 29倒不典型肝脓肿的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见:(1)动脉期:27例出现病灶周围片状或楔形的一过性强化,病灶内无分支血管影。(2)门静脉期:27例病灶花环状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AHA)的螺旋CT表现,着重其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抽吸证实的14例不典型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多呈低密度肿块,其增强后可见"实质充填征","蜂房征","环内环征","一过性强化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平扫缺乏特异性,增强后以及动态增强后可见一些特征性表现,可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刘竹军  于皆平  于红刚 《广西医学》2003,25(12):2398-239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患的临床表现和CT图像特点。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表现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增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可见病灶边缘及其内分隔明显强化,平衡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较前缩小,但无血管瘤的完全“充填”现象。结论:运用螺旋CT的动态扫描方法,结合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可显提高不典型肝脓肿CT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典型肝脓肿(AHA)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动态三期CT表现特征。18例肝脓肿均未见典型肝脓肿特征性的中央均匀坏死液化区、周边“环靶征”及病灶内积气表现。结果 18例肝脓肿在CT平扫时病灶边缘及内部结构均较模糊,增强后病灶内均可见强化的内分隔,呈自中央向周边放射分布的分房样改变。在平衡期,病灶边缘及内分隔强化后与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整个病灶范围趋于缩小,此征象具有特征性。结论 掌握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运用螺旋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技术,可显提高不典型肝脓肿CT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已证实的肝脓肿的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扫描表现为:(1)高灌注异常:非病变肝组织一过性不均匀强化。(2)边缘强化:肝脓肿灶周环状或不规则强化。(3)分隔状强化:肝脓肿整个病灶呈蜂窝状,簇状,分隔状持续强化。结论 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徐海如 《河北医学》2004,10(11):980-98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②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③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肝脓肿CT增强征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伟宁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5):577-577,582
目的 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经手术及临床病理证实的18例不具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 CT平扫均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相对典型”表现:①段性强化征(5例);②肿块缩小征(1例);③周边多囊征(5例);④花瓣征(4例);⑤持续强化征(3例)。结论 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有一定特征性,肝脓肿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肝脓肿诊断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 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 5s、6 0s和12 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②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③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华超  魏小宾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3-1664
目的:评价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60 s和120 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肝脓肿26例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和螺旋CT动态增强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大部分不典型肝脓肿患者有畏寒、发热及血白细胞计升高,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的"蜂窝征"、"花瓣征"、"晕征"、"延时强化征"及"肿块缩小征"等特点,动脉期肿块周围还出现一过性肝段或片状强化。结论:不典型肝脓肿螺旋CT动态增强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多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马秀华  吕富荣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张斯佳 《重庆医学》2011,40(22):2223-2224,22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CT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肝脓肿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25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6例。平扫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所在肝段或灶周出现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呈团块状强化9例,出现"晕征"10例,出现"网格征"或"蜂窝征"21例;延迟期29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7例房间隔或蜂房壁保持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18例不典型肝脓肿的MRI影像特点,探讨MRI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随访治愈的不典型肝脓肿MRI表现,分析病灶的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早期及延时强化方式和强化特征。其中10例(55.5%)经临床抗炎治疗或手术证实;8例(44.4%)经肝活栓证实。结果18例(共有病灶32个)不典型肝脓肿平扫时未见脓肿壁形成,所有病例未见气体积聚现象,肝段异常信号在T1WI为较低信号,与病灶不易区分,T2WI为高信号,但较病灶信号低且均匀,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基底较宽位于肝包膜下,尖端指向内侧,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呈典型的“快进慢出”;病灶动态强化特点分别为:(1)小房腔型;(2)团块型;(3)分隔花瓣型不典型肝脓肿,而脓肿壁、包膜和病灶内均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化特征。结论认识不典型肝脓肿的肝段异常信号和病灶特点及MRI动态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结果 21例主动脉夹层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以轴位像、MPR、VR显示最佳,DeBakeyⅠ型2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6例;21例均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显示率为100%,以轴位像、MPR像上显示为佳,结合VR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1例Ⅱ型夹层,无名动脉受累,1例ⅢB型夹层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右锁骨下动脉(该患者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受累,20例Ⅰ、Ⅲ型中,腹腔动脉受累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5例,肾动脉受累4例;21例夹层中,16例可显示假腔内多少不等的血栓充填。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无创、快速、准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宜春  高山 《西部医学》2012,24(4):743-74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进展期结肠癌病例,均作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对其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分期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0例病人CT分期与病理分期对照,T1期1例(100%),T2期4例(67%),T3期14例(82%),T4期6例(100%),与病理符合25例(83%),漏误诊5例(占1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均能多角度地显示病变及其并发症,并能很好地对肿瘤进行分期。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进展期结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很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体各解剖结构具有不同的天然高对比,故在保证必要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应用低剂量扫描技术,以减少受检者的照射剂量、缩短检查时间以及减少设备消耗,是现代医技专业人员应该解决的问题和责任。在实践中发现人体很多部位进行相应的低剂量CT扫描,其病灶数量、定位、定性及诊断结果均与常规剂量扫描出现的基本相同,完全不影响解剖结构的显示及疾病的诊断,因此多层螺旋CT的低剂量扫描具有很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排螺旋CT示55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瘤,准确率为91.7%(55/60)。其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15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12例。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24 mm,平均直径为13.7 mm。结论 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操作快捷、无创、结果准确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