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郭莹  梁欣荣 《护理研究》2005,19(11):2368-2370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7例病人在普通肠外营养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观察肠外营养组及生长抑素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胃液引流量、腹部平片、腹部CT变化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生长抑素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较肠外营养组提前,胃肠引流量减少,红细胞比容接近正常,两组病人的影像学检查均得到改善。[结论]应用生长抑素后可明显减轻肠壁水肿。缓解术后肠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术后4 h后)在上腹部术后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上腹部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4 h后予肠内营养,对照组以肠外营养为主.观察术后病人肝肾功能、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营养状况、电解质、切口愈合、胃管留置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实验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严重并发症及明显肝肾功能改变;与对照组比较,体重下降减缓,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缩短(P<0.05),术前白蛋白、总蛋白与术后1周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上腹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法,能刺激肠蠕动恢复,减少术后输液量,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和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3.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4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2例术后4~7个月再次发生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腹腔术后早期可发生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肠梗阻应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有肠绞窄或肠绞窄趋势时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探讨29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采用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等非手术方法治疗, 均获痊愈, 平均治愈时间为12.6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2周,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治愈,平均时间28 d。结论采用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应用肠外营养、糖皮激素和生长抑素等非手术方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0年7月至2009年7月腹部手术后26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均行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应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肠外营养、中药及支持治疗25例治愈,其中5例行手术治疗,4例艰难治愈,1例死亡。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效的治疗包括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并给予中药治疗。手术治疗并发症多,难度大,风险高,应视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肠外营养治疗,研究组在进行常规治疗及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予以生长抑素。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各指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29),低于对照组的37.9%(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5,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早期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对13例病人(化脓性阑尾炎术后5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5例,直肠癌术后3例)采用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或使用生长抑素(奥曲肽)治疗。结果 13例病人中12例10 d~3周梗阻缓解,1例症状加重者行粘连松解小肠部分切除。结论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肠梗阻,以术后早期的炎性肠梗阻为多见,非手术治疗是早期的炎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对本组1998-01/2007-12 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等保守方法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2周,主要依靠病史、体征、腹部X线、CT检查等诊断。首先应采取保守治疗,有肠绞窄或绞窄趋势时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8):2307-2308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结合生长抑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以内江市东兴区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炎症性肠梗阻患者22例为治疗组;以2009年1~12月收治的炎症性肠梗阻患者21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生长抑素奥曲肽;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及全胃肠外营养,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中3例(13.64%)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有9例(42.86%)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每日胃肠减压量及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07.23±65.48)mL/d和(6.82±2.51)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结合生长抑素能有效促进腹腔内炎症的消退、胃肠道动力的恢复,明显降低手术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结果36例患者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全胃肠外营养结合中药、针灸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2d,无一例发生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腹部手术后2周以内,主要是因为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所引起。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很少发生肠绞窄坏死。治疗上最好予以中西医结合的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6例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的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静脉滴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肠梗阻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血液指标、代谢紊乱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腹痛腹胀缓解率、肛门排气排便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痛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消失时间或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白蛋白、前白蛋白、CRP、TNF-α、血红蛋白、WBC等血液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糖异常、血钾异常及血钠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57.58%(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肠减压引流量,改善血液指标、代谢紊乱,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陈颖  陈屹 《全科护理》2013,11(5):391-392
[目的]探讨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胃瘫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术后发生胃瘫的1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比较两组病人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以及胃肠道的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饮食时间、胃肠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术后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促进术后胃瘫恢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开塞露纳肛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50%葡萄糖,结合开塞露纳肛;对照组16例,采用西医治疗。观察治疗3 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消除临床症状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开塞露纳肛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我院36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病人中33例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治愈。3例经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好发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多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应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3例。结果 12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9.7d。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严密观察为首选,如出现腹膜炎征象再及时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18.
王桢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881-188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胃癌且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72例,依患者意愿分为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肠内组和行术后肠外营养治疗的肠外组。对比观察两组胃肠道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胃肠道功能(肠道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情况上,肠内组明显优于肠外组,且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内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爱莲  赵云  毕秀兰  陈蕾 《护理研究》2009,(5):1236-123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症处理和静脉营养;实验组30例,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同对照组,同时施加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灌肠及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血清胆红素值和光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在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出生14d体重增长明显,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胆红素值明显降低,光疗时间显著缩短。[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是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护理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