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相似文献
3.
4.
张晓云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且脾为后天之本,最终波及五脏,故治疗上健脾以治其本,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5.
6.
明末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世医家悉多遵之。笔者回顾《医宗必读》原文,结合《内经》有关经文,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之论存在片面性。本文提出"肺亦为后天之本"的观点,以期医家在注重治理脾胃的同时,亦注重对肺的治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今不揣浅陋,试论述如下,兹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经络学说来认识脾胃 ,就是后天之本的经络观 ,亦有很丰富的内容的。《灵枢·经脉篇》 :“人始生 ,先成精……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气血乃行。”人类的生命起源是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物质 ,弥之为精 ,人脱离母体后 ,五谷入胃 ,化生精微 ,以营养全身 ,使全身的脉道《经络》得以内外贯通 ,气血也就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既要先天之精为本 ,又要谷气并而充身。“脉道以通”经络顺畅则先后天之精输转不息 ,兹分述之 :其一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脾为胃行其津液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太阴阳明篇》 :帝曰 :…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古代相关著作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的贡献,就其起源和发展,分奠基、运用、孕育、诞生与发展4个阶段展开了探讨,以期对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历代医家对脾胃的作用进行了经典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仓禀之官,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能够运化饮食物,化生气血,输送于机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特色,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础上探究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及相关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成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相似文献
15.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16.
17.
18.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9.
小儿遗尿症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特别是伴有隐形脊柱裂的患儿。杨青主任认为此类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继而影响后天之本的充盈,肾虚导致脾运化受阻,水谷之精化生无源,肾精亦不得滋养。本病总体以虚为主,治疗当以脾肾为主,以补益为治疗大法。但小儿本就脏腑娇弱,不耐攻补,故杨青主任从“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进行诊治。通过对脾的调护改善患儿体质,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以水谷之精滋养肾中先天之精。从整体考虑,治病求本,并重视对患儿生活管理及心理引导,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