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月睛 《光明中医》2008,23(4):500-501
脾主运化是脾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传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了充足原料,而且将水谷精微吸收传输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方法:参考中医学古典文献及其他相关典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对中医理论构建渗透的角度,探讨肺当与脾共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意义。结果:从人体生命内涵和气血的生成来看,肺脾确应共称后天之本。结论:肺脾共为后天之本的提出,有助于使医者在临床治疗上重视脾肾的同时也重视肺脏。  相似文献   

3.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起到的是人体枢纽的作用,是水谷精微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4.
张晓云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且脾为后天之本,最终波及五脏,故治疗上健脾以治其本,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肺、脾二经,但首犯肺经。肺为后天阳之本,脾为后天阴之本。根据肺的生理功能和HIV病毒侵袭人体的特点,肺经的临床表现出现最早,出现的几率也最大。脾为后天阴之本,当肺脏卫外功能减退或不足的时候,病邪即可深入,引起脾经病变。同时HIV病毒对肺脾的侵犯具有较大的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各期的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完整地认识病毒的发病特性。  相似文献   

6.
黄火剑  赖文强 《光明中医》2009,24(4):615-616
明末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世医家悉多遵之。笔者回顾《医宗必读》原文,结合《内经》有关经文,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之论存在片面性。本文提出"肺亦为后天之本"的观点,以期医家在注重治理脾胃的同时,亦注重对肺的治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今不揣浅陋,试论述如下,兹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经络学说来认识脾胃 ,就是后天之本的经络观 ,亦有很丰富的内容的。《灵枢·经脉篇》 :“人始生 ,先成精……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气血乃行。”人类的生命起源是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物质 ,弥之为精 ,人脱离母体后 ,五谷入胃 ,化生精微 ,以营养全身 ,使全身的脉道《经络》得以内外贯通 ,气血也就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既要先天之精为本 ,又要谷气并而充身。“脉道以通”经络顺畅则先后天之精输转不息 ,兹分述之 :其一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脾为胃行其津液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太阴阳明篇》 :帝曰 :…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古代相关著作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理论的贡献,就其起源和发展,分奠基、运用、孕育、诞生与发展4个阶段展开了探讨,以期对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从“脾胃后天之本”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腹泻是艾滋病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艾滋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腹泻的影响意义深远。从调理"脾胃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来防治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是中医学"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的反映。深入研究调理"脾胃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防治中的作用,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脾胃的作用进行了经典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仓禀之官,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能够运化饮食物,化生气血,输送于机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特色,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础上探究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及相关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孕育了崇尚土德的五行观。"土爰稼穑","吐生万物",为"万物之母",而脾主运化,其中"化物"和"灌四旁"的功能类比于土,故脾在五行属土。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气和血,其来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颐养形神,故为五脏之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尊土、尚土,认为土为五行之首,为五行之中最尊贵者,在中医学理论中,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体现了脾胃在人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一理论做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对更加深刻深地理解该理论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1-1653
脾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后天之本。本文从气血化生之源、与他脏的关联及气机升降方面,论述脾胃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相似文献   

15.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影响着宿主能量代谢,参与糖尿病的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肠道菌群在消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方面认为生理上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参与了肠道菌群的形成与分布;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功能上助肾推动脏腑气化,决定人之禀赋、助脾运化升清,助胃通降,因而,病理状态下,肾虚、胃强脾弱可诱发肠道菌群紊乱而病发消渴之症.在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病无症”的出现与自身正气和感受疫戾之邪的强弱有关.病理核心为“湿邪”.对于整个病程中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的患者来说,正胜邪退,邪不胜正为其基本病机;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来说,正虚邪实,邪伏而未发是其基本病机.围绕“有病无症”的病理病机,调理“后天之本”,调节脏腑功...  相似文献   

18.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9.
小儿遗尿症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特别是伴有隐形脊柱裂的患儿。杨青主任认为此类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继而影响后天之本的充盈,肾虚导致脾运化受阻,水谷之精化生无源,肾精亦不得滋养。本病总体以虚为主,治疗当以脾肾为主,以补益为治疗大法。但小儿本就脏腑娇弱,不耐攻补,故杨青主任从“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进行诊治。通过对脾的调护改善患儿体质,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以水谷之精滋养肾中先天之精。从整体考虑,治病求本,并重视对患儿生活管理及心理引导,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