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54例(61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1、3、7、14、90d分别观察比较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及滤过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d1例出现浅前房,对照组发生浅前房7例(24.1%),术后3~7d发生浅前房5例(1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08±0.32)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9只眼(90.6%)。对照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28±0.51)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0只眼(69.0%)。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占92%,对照组占6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程依琏  樊映川  罗谦  黎静 《北京医学》2007,29(7):404-406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浅前房的作用.方法 将13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常规组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70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及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常规组25眼(36.76%);调整缝线组6眼(8.57%)(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个月,常规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0眼(88.24%),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2眼(88.57%),P>0.05.结论 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既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各型青光眼40例57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为治疗组,观察术后眼压及浅前房等并发症,并与16例18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11.98mmHg,浅前房发生率为12.3%(7/57),对照组为55.5%(10/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4.62,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及丝裂霉素应用可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76眼)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39眼)和对照组30例(37眼),研究组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随诊眼压<21 mmHg,研究组眼压控制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前房反应(出血或渗出)、浅前房、低眼压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薛秋枝 《当代医学》2013,(23):60-60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308眼)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观察组90例(154眼)和对照组90例(154眼),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154),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0.1%(31/154)。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90.2%,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94.8%(146/154);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65.8%,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66.9%(103/154)。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巩膜瓣瘢痕、调节房水过量并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羊膜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为60例患者66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羊膜,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枕形态、视野和视力.随访12~26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 术后与术前眼压、视野及视力对比,均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滤枕比例为80.3%.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60例66眼抗青光眼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巩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9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95眼中有90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94.74%)。95眼术后1~2周形成滤泡,按Kronfeld分类法,滤过泡Ⅰ型9眼(9.47%),Ⅱ型81眼(85.26%),Ⅲ型5眼(5.26%),术后2周平均眼压16.31mmHg。结论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巩膜瓣制作的小梁切除术式治疗28例34眼各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23例28只眼(对照组)作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0.2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自然,并发症少,眼压控制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宋建军 《河北医学》2012,18(11):1624-1626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2例3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随访,眼压正常的有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例(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有1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有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例(P<0.05);发生低眼压的有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例(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 对42例49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25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调整缝线,术后分别对前房,眼压,滤过强制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术中应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低眼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王晓洁  王廉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128-129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在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青光眼患者30例48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巩膜瓣下放入丝裂霉素C,实验组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玻璃酸钠,对照组前房内注入灭菌生理盐水,其余操作相同。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黄斑病变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检查眼压,手术后的眼压明显低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手术均有较好的效果(P<0.05)。术后早期实验组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玻璃酸钠,可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滤过过强所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72例76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邬贤义  蒋柏桥  刘缅  谭茜 《右江医学》2007,35(6):671-672
目的探讨自体巩膜植入用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S)的可行性。方法将34例(5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17例(28眼),接受自体巩膜填充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B组17例(30眼)接受改良的小梁切除术(MT)。观察和随访术后前房、视力、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正常者:A组25眼,占89.29%;B组23眼,占76.6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前房闪辉A组5眼,占17.86%;B组14眼,占46.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前房出血A组1眼,占3.57%;B组4眼,占13.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5天测眼压,A组平均眼压为8.57±3.52 mmHg,B组为6.04±3.26 mmHg,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2年,A组眼压正常者23眼,占82.14%。B组眼压正常者25眼,占83.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术式安全、有效,取材方便,经济实惠,能降低抗青光眼手术的并发症,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可松解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完成追踪观察的264例(363只眼)各型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组)132例(185只眼)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组)132例(178只眼),观察组术中扭转巩膜条带并缝合于巩膜床上,联合应用巩膜瓣调节缝线技术控制房水渗漏量。结果:术后随访5~84个月,平均34.6个月,其中≥12个月者占81.3%。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5.1±2.18)mmHg和(18.40±1.89)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5,P<0.01);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6.351,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亦低于对照组。结论: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52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49眼完成12个月随访,平均眼压由术前的35.4±1.3mm Hg下降至17.4±3.2mm Hg(P<0.05),87.8%的患者形成功能型滤过泡。手术总有效率为93.9%,主要并发症为前房渗出性反应,4眼出现滤过泡渗漏,经治疗后消退。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