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慢性房颤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事件,严重血栓事件,如大面积的脑梗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慢性房颤的抗凝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的重视。对于存在血栓栓塞中危或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是,如果这些患者合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目前国内外公布的心房颤动(房颤)治疗建议中,抗凝治疗均被列为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房颤抗凝的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相差甚远,我国房颤抗凝率不足5%。老年房颤不仅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同时也是出血的高危因素,因此寻求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是临床医师目前面临的挑战。 1 老年房颤患者是抗凝治疗的主要人群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岁,在<60岁人群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人群的抗栓策略变迁及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7—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房颤合并ACS患者, 根据抗栓策略分为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 根据就诊时间将研究人群分为2017年组、2018年组、2019年组。对所有患者开展1年随访, 主要终点为心源性卒中, 次要研究终点为随访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 定义为全因死亡、心源性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的体循环栓塞、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结果共入选1?333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其中男922例, 年龄(68.3±9.7)岁。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534例(抗凝治疗组), 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799例(未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相比, 抗凝治疗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更高[(3.7±1.9)分对(4.3±1.8)分, P<0.001]。2017—2019年, 接受抗凝治疗(P<0.001, P for trend<0.001)、口服抗凝药(OAC)+...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卒中是房颤严重并发症之一。终末期肾脏病(ESRD)与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ESRD可通过改变多种生理机制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及出血风险,并与远期预后相关。抗凝治疗作为房颤患者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可使患者获益,但如何准确细致地评估房颤伴ESRD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仍不明确,多项评价房颤伴ESRD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实验结果不尽相同。本文就ESRD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与出血事件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策略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100例。以患者房颤后是否出现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n=28例)与无脑卒中组(n=72例);同时根据脑卒中前患者治疗情况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n=69例)、抗凝治疗组(n=20例)、无抗栓治疗(n=11例)。结果 脑卒中组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组,而接受抗凝治疗的概率明显低于无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组与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时间均为房颤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低,对房颤后脑卒中有保护作用,可在高龄房颤患者中推广应用;而房颤时间则是影响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最危险而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预后,因而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抗凝药物的选择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药(阿哌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现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01至2014-12期间于北京医院住院且资料齐全的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4例,电话随访出院后4年来的血栓栓塞事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抗栓方案的差异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284例患者中,≥75岁患者有199例(70.1%)。CHA_2DS_2-VASc评分≥2分患者258例(90.1%),但实际抗凝患者仅68例(23.9%)。随访期间,142例患者(50%)发生了血栓栓塞事件,其中脑卒中123例(43.3%),系统性栓塞36例(12.7%)。与未抗凝的患者相比,抗凝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44.1%vs 51.9%)和脑卒中(33.8%vs 46.3%)发生率略低,出血发生率相似(16.2%vs 19.0%,P=0.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治疗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较低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独立相关(OR=0.32,95%CI:0.23~0.43,P0.001)。结论:根据CHA_2DS_2-VASc评分,本研究中九成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随访4年期间,半数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可能与未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单中心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决定抗凝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并于门诊随访的患者144例,收集并描述患者手术前基线资料、随访期间口服抗凝药物(OAC)使用情况及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射频消融3个月后是否中断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房颤患者共行158次射频消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2.0,29.8)个月。根据基线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共92例(63.9%)。1次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共53例(36.8%)。随访过程中,共140例(97.2%)患者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4例(2.8%)患者提前终止抗凝治疗。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的140例患者中,CHADS2≥2分的46例患者中有17例(37.0%)、CHA2DS2-VASc≥2分的89例患者中有32例(36.0%)患者持续OAC;射频消融3个月后,共104例(74.3%)患者中断OAC,其中34例(32.7%)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复发患者中有17例重新开始OAC。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2~6.79,P=0.016)。在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后发现,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仍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1~6.81,P=0.016)。血栓栓塞事件共发生4例(2.8%),均发生于停用OAC后,根据术前血栓栓塞评分,4例患者CHA2DS2-VASc≥2分,仅2例患者CHADS2≥2分;其中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无房颤复发。大出血事件共发生2例(1.4%),均发生于持续服用OAC过程中。结论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除CHA2DS2-VASc外决定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老年人口比例较大,亚太地区的心房颤动(房颤)疾病负担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重。预计至2050年,亚太地区房颤患者约7200万。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又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已成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有效替代药物。针对目前亚洲房颤患者抗凝不足的现状,基于亚太地区房颤患者的现有研究证据,近日,亚洲太平洋心脏病学会(APSC)发表了此共识,提出17条建议以指导医生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管理。本共识的每条建议推荐级别分别是高、中、低和很低,并列出不编写专家的支持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远期的成功率、抗凝或抗栓治疗和栓塞事件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连续住院的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并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在环状标测电极(Lasso)引导下进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术后通过24 h的Holter、体表心电图、话和书信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房颤复发、抗凝或抗栓治疗和栓塞事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成功随访97例,失访9例.随访病例中,男性65例,年龄(54.8±11.2)岁.平均随访(60.7±11.8)个月,3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其余94例中,68例(72.3%)维持窦律(窦律组),26例(27.7%)房颤复发(复发组),其中8例(8.5%)为晚期复发.窦律组56例(82.4%)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没有发生栓寒事件.复发组中仅1例华法林抗凝,11例服用阿司匹林,其中2例发生脑栓塞;其余14例(53.8%)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1例发生脑栓塞.复发组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窦律组(P<0.01).窦律组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比率明显高于复发组(80.9%比56.0%,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较高远期成功率,远期复发率低;房颤根治者远期可以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且明显减少栓塞风险,并通过减少该类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记录的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及抗凝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IED患者, 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 收集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或经腔内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心房激动频率≥250次/min, 持续时间>6 min)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心房高频事件(AHRE)信息, 记录随访最长房颤/房扑持续时间和抗凝药物使用情况, 记录脑卒中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 比较不同持续时间房颤及抗凝方案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植入2 342例双腔CIED, 2 136例完成随访, 年龄(68.9±9.6)岁, 其中男868例随访(42.4±16)个月, 24.3%的患者记录到AHRE。根据房颤/房扑最长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无房颤组(75.7%, 1 618/2 136)、<1.0 h(3.7%, 79/2 136)、1.0~5.9 h(4.4%, 93/2 136)、6.0~23.9 h(6.3%, 135/2 136)、≥24.0 h(9.9%, 21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60例(75~8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和研究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各30例。对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出血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终点事件发生率(脑卒中发生率、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24.8%,其中超过80岁的老年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32.86%〔1〕。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推广,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房颤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1目前抗凝治疗方法及现状抗凝治疗是房颤消融术后的重要部分,目前临床上依然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来选择抗栓药物,最常用的危险分层工具是〔(CHADS2)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血栓事件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治疗,但有较多不足。有研究发现左心房的结构与功能与血栓形成有相关性,或有望成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补充方法。现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有症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有效治疗手段,传统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目前不中断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房颤消融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风险仍存在,围术期口服抗凝治疗策略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心房颤动(房颤)治疗整体概念划时代的改变,房颤的抗凝治疗近年来出现革命性进展。1房颤治疗的新理念1.1三降三升的治疗新目标既往房颤的治疗都以消除和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指标,而疗效常以心电图的改善为重要标准,包括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窦律)或控制房颤过快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行拜阿司匹林片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INR达标所需时间平均为(16.42±5.12)d,对照组为(24.25±5.32)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栓塞、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TIA发作及死亡的总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26.6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黑便、牙龈出血、鼻出血、痔疮出血及皮肤瘀斑的总发生率为8.34%,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瓣膜性心脏病并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显著,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 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 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 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 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