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冠脉介入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心肌缺血与NT-proBNP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的UAP患者75例,胸痛症状无发作3 d以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适宜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16~24 h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术后72 h复查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单纯冠脉造影(CAG组)3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38例,其中单支病变28例,包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入支架(LAD组)18例、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置入支架(非LAD组)10例.CAG组术前和术后16~24 h的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P>0.05);PCI组术后16~24 h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术前(P<0.05),LVEF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组的NT-proBNP升高幅度大于非LAD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在心功能正常且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浆NT-proBNP浓度暂时升高,可能与术中球囊扩张所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有关.心肌缺血是刺激NT-proBNP分泌增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支架置入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PCI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冠脉造影确定两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支架置入。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PCI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行冠脉造影均提示冠脉病变需支架置入,对照组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斑块稳定,无需支架置入。结论 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亦可作为预测冠脉造影是否需要支架置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PCI治疗的中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法治疗49例,直接支架置入法41例,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CK-Mb)的表达量。结果术后24 h,两组cTnI、CK-Mb的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球囊支架/扩张置入术组与直接支架置入术组相比,术后24 h cTnI、CK-Mb水平更高(P<0.05);其中并发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cTnI和CK-Mb水平术前、术后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直接支架置入术组相比,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手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可能更严重,且糖尿病是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 (NO)与内皮素 - 1(ET- 1)水平的变化 ,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磁化支架组 (2 3例 )及非磁化支架对照组 (16例 )。经股静脉将 6 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采血 ,采用 Griess法及非平衡法分别测定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6 h内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及ET- 1的水平。结果 :磁化支架组术后 6 h冠状静脉窦血中 NO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0 .0 1) ;磁化支架组ET- 1水平的改变 ,包括术后即刻降低 P<0 .0 1)与 6 h回升 (P<0 .0 1)都不如对照组明显 ,两组 ET- 1水平在 3h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 NO升高与 ET- 1水平变化趋缓反映了靶区血管局部内皮细胞功能改善 ,磁化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脉痉挛及远期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前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及12个月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358例,通过测定支架植入术前患者血浆hs-CRP水平,初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术前hs-CRP水平和PCI术后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和随访12个月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血浆hs-CRP水平和PCI术后随访12个月急性冠脉事件高度相关(OR=2.21,P <0.01);血浆hs-CRP水平和PCI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相关(OR=1.17,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前血浆hs-CRP水平和PCI术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和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相关,支架植入术前血浆hs-CRP水平对PCI术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细胞色素C(Cyt C)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AMI并于梗死后10-14d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例作为AMI组;另选择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CHD)的患者30例作为非CHD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48h、72h血清Cyt C浓度。结果:1.冠脉支架置入术前AMI组血清Cyt C水平显著高于非CHD对照组[(1.18±0.71)ng/ml比(0.25±0.03)ng/ml,P〈0.01];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48h、72h血清Cyt C水平[(0.68±0.29)ng/ml、(0.66±0.25)ng/ml]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P〈0.01)。结论:择期冠脉支架置入术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微小RNA(miR)-19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因行PCI术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5例,根据PCI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24例,预后良好组91例。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史、吸烟史、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病程、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病变部位(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检测血清ICAM-1、RBP4水平及miR-196表达。PCI术后进行6个月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 d血清ICAM-1、RBP4浓度明显低于术前,血清miR-19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预后不良组血清ICAM-1、RBP4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iR-19b表达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180例均经冠脉造影术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脉病变的程度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另选30例非冠心病者作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对照组、单支、双支和多支组血浆NT-proBNP水平分别为(65.53±5.73)、(255.84±28.37)、(442.78±86.43)、(940.00±215.35)ng/L;各冠脉病变组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高。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r=0.815,P0.01)及冠脉造影Gensini积分(r=0.870,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r=-0.215,P0.05)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T-proBNP水平对冠脉病变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其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支数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观察三组患者检查或介入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功能。结果术前和术后3 d,三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比较,单支组明显低于双支组和三支组,双支组明显低于三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三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三组血浆NT-pro 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前后,三组患者LVEF、LVEDD和LVESD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近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下降明显,比心功能指标更灵敏。  相似文献   

10.
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山东医药》2010,50(49):36-3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268例(ACS组),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分成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3支);另选同期冠脉造影阴性患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UA、血浆Fib,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ACS组血清UA、血浆Fib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多支组明显高于双支组及单支组(P均〈0.05),双支组与单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可能影响UA、Fib水平的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后,UA、Fib与冠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P均〈0.01)。结论UA、Fib升高与ACS发生和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吕磊  罗义 《实用老年医学》2012,26(4):312-31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对CD41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行PCI术者(235例)及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21例)手术前及手术后2h的CD41水平。结果术前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P<0.05)。而在仅行CAG的患者术前与术后CD4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D41水平在PCI术后2h高于术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高于非冠心病者,PCI术可促进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纳入存在单支病变经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合并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入选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NF-α和MMP-9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有冠状动脉狭窄需行PCI治疗患者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②PCI组患者术后血浆TNF-α显著高于术前[(19.89±5.41)ng/mLvs.(15.78±5.34)ng/ml,P〈0.01],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TNF-α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6±5.54)ng/mLvs.(12.48±5.12)ng/mL,P〉0.05];③PCI组患者术后血浆MMP-9显著高于术前[(21.97±5.93)mg/Lvs.(18.65±5.72)mg/L,P〈0.01],对照组冠脉造影术后MMP-9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1±5.33)mg/Lvs.(15.31±5.21)mg/L,P〉0.05]。结论需PCI治疗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高于无冠脉狭窄者,冠脉介入治疗较冠脉造影可造成冠心病患者血浆TNF-α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术后支架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PCI对T波峰末间期(TpTe)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79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36例,对照组143例。冠心病组中血管狭窄≥75%的393例行PCI,其中单支病变176例,双支病变118例,3支病变99例。所有患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PCI患者术前、术后1、7 d检测TpTe和TpTe/RR~(1/2),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TpTe和TpTeRR~(1/2)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1、7 d单支、双支、3支病变患者TpTe、TpTeRR~(1/2)均明显缩短(P<0.01)。且不同病变支数患者PCI前后TpTe和TpTeRR~(1/2)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Te、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15.
人血清胎盘生长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的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并评价PLG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5例,正常对照组12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经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术等检查确诊。抽取静脉血测定PLGF水平,同时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定量指标,并与血清PLGF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血清PLGF水平比较〔正常对照组(55.82±29.37)vs.稳定性心绞痛组(69.43±32.17)vs.不稳定性心绞痛组(85.94±49.18)vs.心肌梗死组(109.16±62.07)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GF与QCA分析中的直径狭窄程度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157,P=0.001;r=0.157,P=0.001);未发现PLGF与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存在相关性。结论:检测血清PLGF水平可能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诱导的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变化与动脉硬度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40例,年龄45~60岁,分为试验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正常+2sd)和对照组(baPWV值<正常+1sd),每组20例。每例患者PCI术中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时间限制在30min以内。SYNTAX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流式细胞仪计数PCI术前和术后48h CD 3+4/CD 1+33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YNTAX评分显著增加〔(9.2±13.5)vs(6.8±7.0),P<0.05〕,循环CD3+4/CD1+33细胞变化百分比显著下降〔(0.09±0.04)vs(0.04±0.03),P<0.05〕。SYNTAX评分和baPWV均与PCI诱导的cEPCs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CI诱导的循环cEPCs水平可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和全身动脉硬化的严重性。结合动脉硬度和PCI围术期cEPCs的变化可能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病人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IL-6),探讨PCI对冠心病人炎症指标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经PCI治疗的单支病变冠心病人60例(PCI组),30例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正常的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I组治疗前后,正常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血浆MCP-1和IL-6水平。结果:与术前比较,PCI组病人术后血浆MCP-1[(17.38±4.58)pg/L比(20.51±4.61)pg/L]、IL-6[(14.59±4.62)pg/mL比(18.87±4.92)pg/m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而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MCP-1、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PCI组病人术后血浆MCP-1和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冠脉造影后(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冠心病人的血浆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控作用)及白细胞介素-6(炎症反应的中枢性调节因子)水平升高,提示二者与冠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degenerative heart valve disease,DHVD)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AMI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超声检查分为DHVD组(n=30)和对照组(n=39),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PCI治疗情况、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1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周时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DHVD组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更加严重(病变程度评分:8.93±2.61vs7.09±1.99,P=0.047);DHVD组PCI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较对照组差(平均秩次:939.50vs1475.50,P〈O.05);术后l周DHVD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高(P〈0.05),其余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的发生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I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26%±5.75%眠48.49%±8.26%,P=0.049);对照组和DHVD组E/A大于1.2的患者分别为64.1%(25/39),36.7%(1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对照组NT—proBNP浓度高于DH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4.89±101.31)pg·mL^-1(2025.87±108.04)Pg·mL^-1,P=O.038]。结论合并DHVD对老年冠心病AMI患者PCI治疗后近期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西安四军大唐都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共60例,按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A组)和无高血压组(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及二雏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值(LVEF)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较高血压患者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