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各种族之间骨密度(BMD)参考值的差异。方法收集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杂志发表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的BMD参考值,并进行分类整理和比较分析。结果BMD拟合参考曲线显示,各种族女性和男性人群不同骨骼部位的峰值BMD(PBMD),绝大多数发生在20~30岁,日本女性股骨颈达到PBMD的年龄最早(15岁),中国香港男性腰椎达到PBMD的年龄最晚(40岁)。中国人群的PBMD和BMD参考曲线显著低于其他种族,黑人BMD显著高于所有种族。在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中国女性的PBMD比美国白人女性分别低6.7%、4.9%和6.1%;美国黑人女性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PBMD比中国长沙女性分别高13.9%和13.7%,比美国白人女性分别高10.4%和8.8%;墨西哥女性股骨颈的PBMD与北欧女性人群一致。美国黑人男性股骨颈的PBMD与中国香港男性人群的差异最大,为20.9%。结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各种族人群之间的BMD参考值绝大多数存在种族或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使用NORLAND骨密度仪比较不同人种峰值骨量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人种的峰值骨量(PBM)差异。方法收集在西文SCI和中文NSTL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使用NORLANDDXA骨密度仪测量的欧美白种人和亚洲黄种人的PBM值,按不同性别和测量部位进行分类比较。结果欧美白种人和亚洲黄种人在腰椎、股骨颈以及股骨粗隆的PBM值差异较大,其中女性白种人股骨颈、股骨粗隆和脊柱PBM要分别比女性黄种人高17.1%、17.8%和5.6%,男性白种人脊柱PBM要比男性黄种人高9.6%,而女性桡骨PBM值在不同人种中的差别不大。结论欧美白种人和亚洲黄种人不同部位PBM值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铁矿职工前臂的骨密度,了解铁矿区劳动对职工峰值骨量和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使用DTX-200设备,测量1239例铁矿男、女职工的桡骨远端和兴趣区骨密度,记录并进行统计计算.结果 铁矿区男、女职工的峰值骨量和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均较正常人群高,这与重体力劳动有关,男、女性峰值骨量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05,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数值高于女性数值.结论 特殊工种会影响到骨密度和峰值骨量的变化,较正常人群骨密度数值高.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8955例汉族人群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8955例长春市汉族人群骨密度测量,提供本地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及峰值骨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生的人群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 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BMD).将8955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10岁分为一年龄组统计分析骨密度均值,T评分及骨量丢失百分率.结果 长春市区男女BMD峰值分别为0.6244±0.098、0.5050±0.064,其BMD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50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50~59岁男性OP发生率为6.95%,女性为8.52%;60~69岁男性OP发生率为19.66%,女性为35.44%;70~79岁男性OP发生率为38.39%,女性为60.64%;80岁以上男性OP发生率为58.17%,女性为72.73%.结论 不同年龄组及同年龄组两性间比较BMD测定值差异显著(P<0.01),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OP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仪器检测的BMD数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佛山市正常人群腰椎及左侧髋部骨密度(BMD)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区根据机型不同确定骨密度峰值(PBMD)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Hologic公司DELPHI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佛山市1899例健康体检者的正位椎体及左侧髋部BMD,分性别、以5岁为1个年龄段对测量结果分层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PBMD及标准差(SD),并与由厂家提供的亚洲标准数据库正常参考值对照.结果 佛山市男性和女性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Neck)、左侧股骨粗隆(Troch)、左侧沃氏区(Ward's)PBMD值分别为0.988、0.996、0.833、0.806、0.727、0.712、0.780和0.768 g/cm2.除男性正位腰椎和沃氏区PBMD出现在25~29岁年龄段外,其余PBMD均出现在30~34岁年龄段.除男性沃氏区和女性股骨粗隆PBMD与机内提供的正常参考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832、0.504)外,其他区域PBMD明显低于机内提供的正常参考值(P<0.01).结论 佛山市腰椎及左侧髋部各区域PBMD年龄段与国内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但标准亚洲人数据库提供的PBMD参考值不适合DELPHI型DEXA评价该地区人群骨骼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峰值骨量及影响因素在骨质疏松诊断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必须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峰值骨量正常值,并应考虑到对峰值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采用SPA和DEXA,测定了中国36879人群的挠骨、尺骨中远1/3部位的骨矿密度(BMD)及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BMD。通过其中所测10975人群上述部位的结果建立了峰值骨量的正常值,峰值骨量的年龄段是在20~39岁。本文在讨论中与国内外不同作者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峰值骨量的各种因素,以便在诊断骨质疏松时恰当使用峰值骨正常值。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正常人群定量超声骨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早日建立我国西部地区健康人群定量超声骨量分布参考值,即西部地区健康人群定量超声骨量(QUS)参考值,我们对太原地区8~78岁之间的1892正常人进行定量超声骨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与超声速度SO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SOS峰值在30~40岁之间;40岁以后年龄与SOS呈负相关;且女性SOS下降速度尤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 BMD)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以骨量峰值的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建立,均数的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 P<0.05)。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0.0647)g/cm2、(0.4209±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新疆地区3264例汉族、维吾尔族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建立本地区双能X线骨密度仪(Due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XA))测量前臂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库,比较两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评价两族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DXA对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20岁以上健康人群前臂BMD进行测量,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1年龄组,得出骨密度均值、标准差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①汉族男性骨峰值见于30~34岁,女性骨峰值40~44岁;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40~44岁,女性骨峰值25~29岁,维吾尔族男、女峰值骨量分别高于汉族男、女峰值骨量。②同一族别中相同年龄段同一测定区域BMD男性均高于女性;两族同性别BMD(男性在20~24岁、25~29岁、40~44岁3个年龄段和女性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两族男女OP发生率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族别、不同性别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量峰值水平也不同,本研究提供了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DXA测量前臂各年龄段BMD的参考数据和OP发生率,为国内的资料比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地区畲族和汉族骨密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福建地区畲族、汉族健康人群2424例骨密度测定,分析本地区峰值骨量、骨密度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诊断、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挠尺骨远端三分之一处的骨密度。获得骨密度均值、T评分值及Z值。按汉族、畲族、性别、每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汉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均在30~39岁之间;畲族的骨密度峰值男性、女性都在40~49岁之间。与国内同类型仪器检测报道不同。女性的骨密度在19岁之前均高于男性,女性在50岁以后不管是汉族还是畲族都迅速下降,到80岁以后缓慢下降。畲族的男性骨密度在50岁达到高峰,到70岁以后才逐渐下降,与汉族的骨密度峰值在40岁之前不同。总体汉族男女性骨密度均高于畲族,尤其在19岁之前的汉族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畲族女性,统计学有明显差异。结论本次调查骨密度汉族与畲族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可能与生活习惯、种族、生活条件不同有关,但骨密度峰值高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低,提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关键词:畲族;汉族;骨密度测定;峰值骨量DX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