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的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10mm厚层及1~2mm薄层重建图像,对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86个,其中8~10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60个,检出率为70%,而1~2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率为100%,两者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多层螺旋CT1~2mm的薄层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对小叶问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比较,设备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扫描仪,常规CT扫描自肺尖至肺底,采用10mm层厚,层间距10ram;常规CT扫描后,在右肺中间段支气管水平加扫薄层CT,6~8层,采用1、2、3、5mm层厚,层间距≤3mm,所有扫描照相条件肺窗为窗宽1000HU,窗位-550HU。结果30例患者经常规CT扫描(层厚10mm)显示小叶间裂之形态、宽度与薄层(1、2、3、5mm)扫描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扫描肺窗图象中,小叶间裂显示三角形、片状少血管区占80%,余20%显示不清;而薄层CT显示为弧带状(59%)、C形(32%)或线状(9%)较清晰之稍高或高密度影,未发现一例呈低密度少血管区。结论薄层CT扫描对了解小叶间裂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变异,以及微小病灶在右肺叶的准确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气管黏液嵌塞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组20例,均行标准后前位高电压胸片,14例行CT扫描。6例肺癌合并支气管黏液嵌塞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有咳出支气管黏液栓病史,5例行支气管镜取出黏液栓。结果胸片13例支气管黏液栓表现为树枝状、棒状、类圆形液囊状,2例表现为肺不张,2例为误诊,3例漏诊。14例CT片均显示黏液栓,CT值-18~108HU不等。结论胸片结合CT是支气管黏液嵌塞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肺良性结节CT误诊为肺癌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良性结节的影像学表现较复杂,如不仔细观察和分析,常误诊为肺癌。本文收集我院1990~1998年CT误诊的肺良性结节9例,就其误诊原因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2例;年龄31~68岁,平均50.4岁。1.2 主要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5例,其中2例痰中带血,胸痛3例,仅1例有发热(体温37.8℃~38.2℃)。3例无症状,系胸部体检发现。1.3 主要CT表现 全部病例均为X线胸片发现肺内结节病灶后,而采用SomatomHiQCT机进行胸部CT平扫,层厚5mm,层距10mm,其中3例加做高分辨率CT扫描,1例行增强CT扫描。1例4个月前有急性肺炎史,1个月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1998年1月间确诊的42例脑结核瘤CT征象进行分析,旨在讨论脑结核瘤的CT特征,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42例患者中,男30例,女12例,14岁以下28例,14~59岁14例。全部病例都已经临床证实。 1.2 方法:使用岛津4800—TE全身CT机对患者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以听眦线(外听道至外眦的连线)为基线,以层厚10mm,间隔10mm,向头侧作连续扫描,窗位40,窗宽90,常规扫11~12层。增强扫描:对碘过敏试验阴性,无药物过敏史和心、肾功能不良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76%的泛影葡胺(信宜),成人用60ml,儿童按2ml/kg的剂量,采用团注法(快速静脉注射)由肘静脉注入,注射  相似文献   

6.
多排螺旋CT低剂量非螺旋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采用非螺旋方式进行低剂量胸部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60例胸片阴性患者和长期吸烟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CT扫描机采用Toshiba 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 4)。螺旋扫描采用预设40mA,床进30mm(螺距1.5),0.75s/圈,非螺旋扫描预设40mA,床进20mm(层厚=层距),0.48s/圈,其他扫描参数相同:120kV,准直0.5×4,DFOV 320mm,重建层厚5mm。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观察肺门部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比较两者的有效放射剂量。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能清楚显示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病变的特征及其细节。肺门部96%段支气管可显示;肺野显示3mm以上肺结节10例、纵隔淋巴增大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气肿伴肺大泡3例、炎症5例及冠状动脉钙化8例。非螺旋扫描与螺旋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分别为(0.70±0.05)mSv和(0.93±0.03)mSv mGy。结论:非螺旋方式扫描与螺旋方式扫描在胸部低剂量检查中对于肺内病灶的发现及诊断无统计学差异,而非螺旋方式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更低,将其应用于筛查早期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CT应用在肺部扫描,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及极高的分辨率,对肺部疾病的发现及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采用高分辨事CT扫描技术,加上正位(冠状面)、侧位(矢状面)、及测斜位重建技术的应用,更能发现及诊断肺部的细小病灶,多方位地、直观显示病灶的空间位置及肺门处气管、支气管的影像。l方法1.三机型:GEProsPeed。1.2扫描条件及方法:120by,300mA,IS。层厚10mm,由肺尖至隔顶快速扫描。扫描方法采用分段扫描的方式,即小病灶区薄扫3~smm,肺门部10Turn,上下肺野各用13~15mm层间距。这样,可适当地降低扫描层数,减少病人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胸部X线表现,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证实.结果 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后前位胸片表现为纵隔不同程度增宽28例;纵隔旁与纵隔轮廓边缘基本平行的线样透亮影22例;颈部、纵隔软组织内多发不规则条形透亮区30例;肩胛部软组织积气14例;心脏下方膈肌上缘连续积气1例.42例自发性纵隔气肿中,18例同时摄侧位胸片,均见胸骨后透光带、胸骨后心脏间透亮区增大.全部42病例经CT扫描均清晰显示纵隔内沿气管、支气管、食管、心脏、大血管等组织结构周围间隙内散在分布的气体影,其中前中纵隔积气42例,后纵隔积气14例;纵隔胸膜被气体向肺野方向不同程度推移.结论 X线征象中,后前位胸片纵隔增宽、颈部纵隔软组织内多发不规则条形透亮影以及膈连续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纵隔旁与纵隔轮廓边缘基本平行的线样透亮影、肩胛部软组织积气,在排除气胸的前提下,可支持纵隔气肿的诊断;侧位胸片胸骨后透光带、胸骨后心脏间透亮区增大,也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彭湘晖 《华西医学》2008,23(1):137-138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症之一,急需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我院近半年来有26例完整的小儿支气管异物诊断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年龄10个月~6岁。男22例,女4例。25例有明显异物吸入史,其余1例不明显。23例有呛咳,咳嗽,20例听诊湿罗音、哮鸣音,16例一侧呼吸音减低。1例无明显异物吸入史,在院外抗炎治疗20天。发病最短时间半天,最长26天。1.2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日本岛津7000-TC螺旋CT机,以层厚3~5mm,螺距1.0,自胸廓入口至膈肌扫描。若是可疑异物而不能确认时,进行重叠薄层扫描(1mm),扫描条件120kv…  相似文献   

10.
薄层CT显示支气管病变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薄层CT靶扫描显示支气管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了137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部疾患(85例为肺癌)的正、侧位胸片和常规CT扫描资料,其中115例用加做薄层CT靶扫描的方式显示病变支气管,结果与支气管内窥镜和活检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薄层CT靶扫描对病变支气管的显示良好率为87%,显示不良为13%,而常规扫描则显示良好率为34%,不良者32%,还有34%未显示。结论:薄层CT靶扫描前必须仔细阅读正,侧位胸片和常规扫描图像,明确靶支气管。薄层CT靶扫描对段支气管及其邻近病变的显示可提高段支气管的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率,了解周围型肺癌是否累及段以上支气管,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其定性诊断尚有限度。  相似文献   

11.
肺小结节CT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6—2009年CT检出并经手术病检证实或复查明显增大的肺小结节(直径3~10mm)20例进行分析总结,提高CT对肺小结节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我院2006~2009年CT检出的肺小结节20例影像特点,结合病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美国GE8层螺旋CT,层厚10mm,层距10mm,常规先作平扫,行2.50mm层厚、1.25mm层距薄层重建,必要时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鳞癌11例,腺癌4例,非典型增生2例,1例经γ刀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未行手术,6个月及1年后复查结节明显增大并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主要为边缘毛刺的圆形或分叶状小结节,部分内有小空泡或充气小支气管,邻近胸膜幕状牵拉,与肺门间有粗大血管相连,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等。结论CT对肺小结节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对肺小结节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18例经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因外伤致颅内血肿118例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3个月~81岁。外伤距CT检查时间30分钟~7个月,硬膜下血肿47例,硬膜外血肿25例,脑内血肿42例,单纯性脑室内出血4例。本组病例采用2060Q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检查。矩阵512×512。扫描方法10mm层厚、层距自0M线依次向上扫描9~10层。强化扫描用60%泛影葡胺100ml.静脉推注后即行CT检查。结果硬膜下血肿多位于额损区。硬膜外血肿多位于额额顶区。常多累及2个相邻区。脑室内出血均位于侧脑室。…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2000-10~2006-02 CT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3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1~62(平均41.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髋痛或大腿痛,髋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呈疼痛性受限,“4”字征(+),少数跛行,病程20 d~6个月.就诊前有长期饮酒史11例,曾用过激素类药物19例,有髋外伤史4例,病因不明2例.1.2 检查方法 CT扫描均使用德国SOMATOM ESPRIT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髋臼和股骨颈在内,层厚5 mm,层距5 mm.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年龄1岁~3.5岁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作CT扫描。18例患儿有异物吸入史,部分患儿X线检查征象不够明确。结果:32例异物分布:气管异物7例。右主支气管异物18例,中问支气管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6例,全部异物均经支气管镜取出,总计共42小块非金属异物。CT检查征象:①异物直接显示15例。②局限性支气管阻塞20例。③纵隔移位10例(4例纵隔双边影)。④患侧肺气肿18例。结论:CT检查可显示支气管非金属异物,局限性支气管阻塞对异物定位仍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改变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研究组为因外周孤立性肺结节在我院行肺部手术切除的患者15例,其中非COPD患者5例;COPD患者中级3例,1级5例,2级2例。行全肺扫描,120kVp,50mA,螺矩为1.375∶1,X线管旋转速度为0.5s/周。在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水平或下肺静脉水平加扫同层电影扫描,120kVp,35mA,扫描范围为10mm,患者平静呼吸,采集时间为9.1s,包括2~3个呼吸周期。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评价病变所在肺叶肺段支气管壁,同时在肺窗下(窗宽1000HU窗位-500HU)以电影方式观察小气道和中心气道在呼吸周期中的开闭情况。手术标本行HE染色,且用Masson三色染色法对胶原纤维、肌纤维进行染色。结果: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气道壁的增厚和弹力下降改变,相应的病理改变是气道腺体的增生和平滑肌的断裂。结论:早期表现为腺体增生,1级时即可出现细支气管壁平滑肌的断裂,2级时出现支气管壁平滑肌的断裂及胶原纤维的增多。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2例[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1)岁]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病人的术前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肺静脉的变异程度、开口形状及开口直径。结果:39例(75%)左心房右侧有两个开口,9例(17%)右侧有3~4个开口(由于有右中叶肺静脉)。4例(8%)右侧有一个开口(共干)。44例(85%)左心房左侧有两个开口,8例(15%)有一个开口(共干)。各肺静脉开口平均直径不同:右上肺静脉(12.5±2.4)mm;左上肺静脉(11.6±2.1)mm;右下肺静脉(13.2±2.0)mm;左下肺静脉(10.6±2.1)mm。左下肺静脉在汇入左房时通常变细。右侧肺静脉开口比左侧圆(肺静脉开口指数0.89±0.20 vs 0.74±0.16,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前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开口形状和直径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为婴儿期特殊类型的交通性脑积水,好发于2~24个月前囟未闭的小儿。笔者搜集1995年8月~2002年8月期间经临床和CT确诊的EH6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EH的临床及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 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18个月,平均9.5月。临床表现癫痫31例,头围增大4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病史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例,早产儿6例,颅内感染9例,脑外伤7例,原因不明(特发性)26例。全部行常规脑CT平扫,CT机型为GEMAX640型,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层数6~8层。其中5例在常规扫描后加侧卧位扫描,另5例加俯卧位扫描。根据文献材料,我们规定:全部入选病例的蛛网膜下腔宽度均超过5mm,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 mm层厚、7 mm、5 mm、3 mm及1 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 mm层厚、1 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 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 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 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例气道异物患儿行螺旋CT扫描,CT扫描参数为120kV,40~80mA,层厚7mm,间距7mm,螺距3,扫描后进行层厚3mm,间隔1.5mm内插式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与支气管内窥镜进行比较。结果:10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100%,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1%。其中MPR(包括CPR)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最好。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探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征,评估各项临床特征参数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152例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异物吸入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以支气管镜发现异物为金标准,异物吸入史、吸气性呼吸困难、两侧呼吸音不对称或一侧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肺部CT扫描阳性者与其阴性相应特征者比较,异物存留率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而刺激性咳嗽、发热以及肺部啰音阳性者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物吸入史、吸气性呼吸困难、两侧双侧呼吸音不对称或者一侧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肺部CT扫描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均比较高,但是特异度均不高.异物吸入史、肺部CT扫描与硬质支气管镜检比较,有较高的吻合度.[结论]吸气性呼吸困难、两侧呼吸音不对称或一侧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异物吸入史和肺部CT扫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