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设计并临床应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 ,观察其疗效。方法 全椎板切除去除狭窄因素 ,彻底减压 ,棘突椎板复合体旋转 90°横架于减压处 ,重塑椎管 ,术后随访 ,复查腰椎 CT。结果 随访 32例患者中 ,优良率 96 .9% ,未发生术后腰椎不稳及医源性椎管狭窄 ,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 该术式弥补了椎板切除术的不足 ,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2 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术治疗 ,随访 3年~ 4年 6个月 (平均 4 1年 ) ,测量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腰椎管面积 ,记录患者主观对腰腿痛的Greenough和Fraser评分 ,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 狭窄节段钛网椎管成形前横截面积为正常横截面积的 6 4 4 %± 9 8% ,术后 1年面积为 118 6 %±6 3%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12 1 9%± 10 1%。术前Greenough和Fraser评分为 2 6 3分± 6 9分 ,术后1年为 6 7 4分± 3 2分 ,最后一次随访时为 6 8 1分± 9 0分。椎管横截面积、Greenough和Fraser评分术后 1年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椎板切除钛网椎管成形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 ,可以实现有效减压与脊柱稳定的重建 ,并可有效防止瘢痕组织对马尾与神经根的压迫 ,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1997年12月~2004年1月,我院采用自体椎板-棘突回植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28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35~68岁。病程3~8年。临床表现:均有腰腿痛或曾有腰腿痛史,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21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5°~60°)单侧10例,双侧5例;踝反射减弱22例;第1足趾背伸力减退27例。正、侧位X线片示:不同程度的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及退行性变。CT示:腰椎管狭窄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单侧10例、双侧5例,腰椎中央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3例,多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对15例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棘突、椎板及韧带复合体切除并后移固定,使椎管容积扩大,从而使神经组织充分松解,根据神经受压范围决定椎板后移个数,腰椎后部结构基本保留原有状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0个月,按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标准,术后及末次随访治疗改善率分别为84.6%及78.3%,未发现症状明显复发及椎体滑脱病例。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减少术后瘢痕粘连、症状复发、维持脊柱稳定性及防止脊柱退变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并介绍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我院 1995年 6月~ 1998年 6月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 6 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35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术 ,33例患者行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 ,分别于术后 1年及 5年进行JOA疗效评分和影像学观察。结果 :术后 1年疗效优良率椎板切除组为 91.4%,椎管成形组为 94%,两组疗效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5年疗效优良率 ,椎板切除组为 6 8.6 %,椎管成形组为 90 .9%。术后 5年椎板切除组疗效下降显著 ,椎管成形组疗效下降不显著。且两组疗效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 1年所有患者X线检查未显示有腰椎不稳 ,术后 5年X线显示7名患者有腰椎不稳或Ⅰ度腰椎滑脱 ,均在椎板切除组。结论 :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狭窄症 ,近期疗效均满意 ,远期疗效椎管成形组明显优于椎板切除组 ,且腰椎不稳或腰椎滑脱的发生率明显较椎板切除组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开门后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9个月。复查均显示颈椎管扩大充分,无再关门现象。JOA评分优良率78%,颈椎轴性症状(AS)评价优良率为6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手术应用微型钛板固定,操作简便、开门效果良好,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降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腰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单开门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症 2 4例 ,其中单个椎板成形 18例 ,两个椎板成形 5例 ,3个椎板成形 1例。结果 术后随访 8个月— 3年 ,X线示半侧椎板小关节融合良好 ,1例再关门 ,优 16例 ,良4例 ,可 4例。结论 单开门腰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并椎间盘突出可减少创伤 ,增加脊柱稳定性及防止瘢痕粘连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椎板减压后复位,用棘突或髂骨植于一侧开槽处扩大椎管,并进行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植骨,对54例随访病人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及X线和CT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9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1.1%。随访X线片显示椎板明显后移,CT测量与术前对比显示椎管内径扩大明显。结论: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9.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行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 ,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并脊柱后路融合。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2年进行下腰痛Greenough和Fraser评分。 结果 :33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 3个月复查 ,钛网位置无变化 ,已经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2年时 ,评分与术后 1年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椎板减压术后应用钛网椎管成形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治疗效果 ,避免下腰痛复发。钛网应用操作简单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摘要】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肿瘤摘除术,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内肿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3年7月~2006年6月,治疗26例颈椎管内肿瘤,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7岁,病程3~24个月。四肢肌力~级,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2例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术前MRI检查示肿瘤大小1.5cm×0.8cm~2.8cm×2.0cm,位于C3-6节段,其中C3、4节段8例,C4、5节段9例,C5、6节段9例。术前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患者颈椎平均活动范围,前屈30~45°,平均39.3°;后伸32~45°,平均40.5°;左侧屈20~45°,平均25°;右侧屈30~45°,平均36.6°。术后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摄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范围,其中15例患者复查MRI及CT。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感觉、肌力、肌张力、反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生活全部自理。术后10例出现颈部酸痛,功能锻炼后逐渐缓解。术后7周复查MRI及CT可见棘突与椎板间骨性愈合,未出现“关门”现象,后柱结构基本恢复。术后复查动力位X线片示无颈椎不稳、椎管狭窄,颈椎活动范围:前屈28~43°,平均37.9°;后伸32~44°,平均41°;左侧屈25~45°,平均23°;右侧屈35~45°,平均36.2°。结论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可充分显露肿瘤,又可在悬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8个新鲜腰骶椎标本,根据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8个完整腰骶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B组:A组测试后,切除L3-5 3个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即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改良术式);C组:B组测试后,将保留的韧带复合体切除,即为传统术式。3组均行轴向压缩实验、三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实验。2000年6月-2006年6月,收治30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其中男152例,女157例;年龄20~80岁,平均57.2岁。病程3个月~41年。单纯腰椎管狭窄症5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54例,其中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05例,L4~S1椎间盘突出56例,L5、S1椎间盘突出86例,L2、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采用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分标准、患者手术满意度及影像学观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轴向压缩实验:前屈时,A、B组应变、应力、轴向位移均小于C组(P〈0.01);轴向刚度大于C组(P〈0.01)。后伸时,A、B、C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实验:在相同弯矩下,挠度、倾角、弯曲刚度A、C组及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实验:相同扭角条件,B组承载的扭矩大于C组(P〈0.01);相同扭矩条件,B组扭角小于c组(P〈0.01),B组扭转刚度大于C组(P〈0.01)。临床应用结果:术中神经根牵拉伤7例;术后脑脊液漏5例,伤口感染4例,经处理后痊愈。30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根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6.0%;其中优163例,良112例,可34例,优良率89%。X线片未见椎体不稳。患者手术满意度为87%。结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力学稳定性,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18例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0~62岁,平均45.3岁。病程10~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C32例、C43例、C55例、C65例、C73例。X线片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颈椎血管瘤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Ⅱ型13例,Ⅳ型5例。先行颈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后在C臂X线机指导下对血管瘤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术后摄颈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内固定物存在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肩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2例发生骨水泥椎前渗漏,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8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成形椎体无骨折、塌陷,血管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术后3~4.5个月,平均4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获优9例,良6例,可2例,差l例。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加PVP是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脊髓获得彻底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血管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5月,应用自行设计的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32个椎体)。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57~85岁,平均76.9岁。骨折累及节段:T112个,T1211个,L17个,L25个,L33个,L44个。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骨水泥渗漏及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30例患者于术后1周和6个月获随访。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2±1.3)、(1.5±0.9)和(1.9±0.5)分,ODI分别为82.4%±15.0%、17.8%±9.5%和23.0%±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5±3.2)、(24.8±3.0)和(24.0±2.6)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5±3.4)、(23.7±3.7)和(22.8±3.5)mm,Cobb角分别为(14.9±7.5)、(7.6±6.0)和(8.3±6.0)°。术后1周及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内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伴椎体真空征的疗效。方法 2004年4月-2009年8月,采用PKP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35例OVCF伴椎体真空征患者,其中27例获随访。男9例,女18例;年龄58~90岁,平均75岁。1例累及2个椎体,26例累及1个椎体。病程2~17个月,平均9.8个月。根据Krauss等的诊断标准均确诊为椎体真空征。术后定期随访,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前、中、后缘高度和后凸角,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7例术后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2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缘高度及伤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缘高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椎体真空腔内骨水泥分布呈致密团块状。1例术后7个月出现邻近椎体骨折。结论球囊扩张PKP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OVCF伴椎体真空征患者,术后可即刻缓解疼痛,显著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及自体髂骨植骨对不同颈椎节段进行内固定,分析其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取自愿捐赠的6具新鲜尸体C3~7标本,C5、C5.6及C4~6椎体次全切除后,分别行髂骨植骨和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测量各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变化,以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 自体髂骨的植入使失稳颈椎的稳定性提高,其侧弯、屈伸运动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P〉0.05)。不同颈椎节段开槽减压椎间撑开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状态下,手术节段的即刻稳定性比对照组及撑开植骨状态增加(P〈0.05)。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植骨仅能部分改善其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可明显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较完整颈椎运动功能单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柱形椎间融合器(Soliscage)、金属Cage和植骨钛钢板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5月治疗的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3组采用Soliscage治疗者为A组,男15例,女5例,年龄38~76岁;20例(30节段),术前JOA评分9~16分,平均11.4分。采用钛合金Cage治疗者为B组,男15例,女6例,年龄37~78岁;21例(23节段),术前JOA评分8~13分,平均10.1分。采用常规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者为C组,男18例,女5例,年龄32~76岁;23例(28节段),术前JOA评分9~14分,平均10.6分。对3组的放射线暴露时间、取髂骨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颈椎融合率、症状缓解率和JOA评分改善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15个月,平均12个月。A组取髂骨时间、手术时间和放射线暴露时间分别为4.1±1.7min、55.5±10.3min和4.3±1.2min,B组分别为4.2±1.9min、56.8±12.6min和4.2±1.3min,C组11.5±2.4min、98.3±14.7min和7.8±1.8min;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每节段术中出血量为145.8±19.3ml,显著高于A组65.8±10.2ml和B组67.2±12.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椎间高度维持较好,术后3~4个月时融合率达100%,高于C组92.8%,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症状缓解率优于B、C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JOA评分A组改善率为81.9%±3.2%,优于B组78.9%±7.3%和C组76.3%±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scage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略优于金属Cage和植骨钢板治疗,且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愈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