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围产资料数据库中信息完整的单胎妊娠孕妇48 650例临床资料,将这些孕妇分为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和非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分析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高中教育水平及以下、孕次≥3次、经产妇、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史(OR=2.254,95%CI:1.917~2.650)、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OR=1.591,95%CI:1.212~2.089)、合并前置胎盘(OR=28.282,95%CI:24.338~32.866);与非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相比,患有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期感染、子宫切除、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Apgar评分相对较低(1 min)、产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剖宫产史、辅助生殖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引起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妊娠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2.
汪佳慧  金镇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11):852-855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DIC、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有关因素行单因素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产妇发生DIC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是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是切除子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孕次数越多是发生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孕次越多、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合并胎盘植入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越高。术中行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压迫止血和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4,95%CI为1.19~1.76;aOR22.18,95%CI为1.73~2.73,aOR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8,95%CI为1.10~1.98;aOR21.62,95%CI为1.12~2.36;aOR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87,95%CI为1.39~2.50;aOR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05年4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55例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中及术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将患者分成产后大出血组(出血量≥2 000 mL)和对照组(出血量<2 000 mL),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产前出血、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子宫畸形、胎盘位于子宫位置、分娩孕周、术中情况和手术操作等与产后大出血的关系。结果 影响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位于前壁、周围脏器浸润、子宫动脉结扎术、宫腔填塞术可能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相关(P <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周围脏器浸润(OR=28.821, 95%CI:3.741~222.033, P=0.001)、胎盘位于子宫前壁(OR=1.704, 95%CI:1.013~2.866,P=0.044)是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子宫动脉结扎术(OR=0.59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收治的65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随机选取非胎盘植入孕妇65例为对照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胎盘植入患者占产科患者的0.86%;(2)单因素卡方分析:流产史(卡方P=0.012,趋势卡方P=0.003)、前置胎盘(卡方P<0.001)、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卡方P=0.013)是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置胎盘(OR=8.63,95%CI为2.25~33.11,P=0.002)、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OR=7.21,95%CI为1.65 ~31.57,P=0.009)、文化程度(OR=1.79,95%CI为1.00 ~3.18,P=0.049)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有流产史、前置胎盘和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和文化程度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PPH)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再次剖宫产的1497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131例)与非产后出血组(1366例),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史、胎盘等各类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附着位置(OR=2.15,95%CI为1.17~3.95,P=0.013)、前置胎盘(非前置胎盘:参考组;非完全性前置胎盘:OR=13.85,95%CI为6.22~30.84,P<0.001;完全性前置胎盘:OR=29.32,95%CI为16.32~52.67,P<0.001)和胎盘植入(OR=7.08,95%CI为3.60~13.92,P<0.001)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附着位置、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为影响再次剖宫产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97例PPP患者数据,其中子宫切除组39例,子宫保留组58例。选择两组患者的年龄、剖宫产次数、术前介入干预(双侧髂内动脉球囊封堵)、合并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胎盘因素以及保胎治疗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上指标经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剖宫产次数、术前介入干预、胎盘因素以及保胎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OR=2.895,P=0.044,95%CI 1.029~7.945)、胎盘因素(胎盘穿透性植入相对于无胎盘粘连及植入OR=9.180,P=0.007,95%CI 1.852~45.501)及术前是否介入干预(OR=0.283,P=0.027,95%CI0.092~0.867)为PPP患者子宫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剖宫产次数多,胎盘植入程度重的PPP患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子宫切除临床预案;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积极推行剖宫产术前介入干预以降低高危PPP患者子宫切除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仁济医院收治的297例妊娠合并SLE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择594例无妊娠合并症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在校正母亲年龄、地区、是否为初产妇、自发性流产史和合并症史混杂因素后,研究组的妊娠期高血压风险(OR=2.60,95%CI 1.60~4.22),子痫前期风险(OR=3.23,95%CI 1.88~5.55)、未足月胎膜早破风险(OR=2.50,95%CI 1.37~4.55)、胎儿丢失风险(OR=6.79,95%CI 2.89~15.92)、小于胎龄儿风险(OR=1.84,95%CI 1.04~3.28)、早产风险(OR=3.18,95%CI 2.12~4.77)、剖宫产儿风险(OR=4.19,95%CI 2.82~6.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SLE显著增加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合并SLE孕妇应完善孕前评估、加强产前监测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治及母婴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诊治的206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合并胎盘植入(研究组),182例单纯前置胎盘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母婴结局。结果: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0.16%。孕次、流产史、前置胎盘类型、子宫瘢痕史是引起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的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及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新生儿早产、窒息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次、流产次、瘢痕子宫、完全型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前置胎盘孕产妇孕期出血应高度警惕胎盘植入的可能性,应注重预防,提高分娩前诊断率,及时处理,保证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围产期结局。方法将75例前置胎盘孕产妇列为研究组;选取同期75例孕龄相同的正常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产妇一般资料、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年龄、孕次、剖宫产史、流产史、分娩史间差异明显(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史及多次分娩史为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研究组产前/产后出血发生率、平均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及输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平均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 0.05),早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及转儿科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死胎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龄、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史及多次分娩史均为前置胎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母婴结局及其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181例,PPP患者72例(PPP组,其中发生产后出血34例,非产后出血38例),无剖宫产史妊娠的前置胎盘患者109例(非PPP组)。比较PPP组和非PPP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后出血率、输血率、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与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PP组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PPP妊娠总占比0.44%;PPP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前壁胎盘率、中央型前置胎盘率、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输血率、早产率均明显高于非PPP组(P0.05),PPP组分娩孕周与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非PPP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PP患者产后出血组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中央型前置胎盘率、二级及以下医院剖宫产史占比、非产程中剖宫产史占比、前置胎盘史占比明显高于无产后出血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粘连与中央型前置胎盘是PPP患者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出血与早产是PPP主要的不良妊娠结局;对于前次剖宫产史此次妊娠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或胎盘粘连患者,应警惕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剖宫产率是防止PPP发生与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孕妇的胎盘植入性疾病(PAS)影像学诊断及血管阻断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于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选取1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的妊娠晚期单胎妊娠孕妇共747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观察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孕妇严重不良结局(子宫切除、术中出血量≥1 000 ml、术中诊断PAS)的危险因素;观察产前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胎盘PAS及严重不良结局预测中的作用。根据是否行血管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或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分为阻断组(106例)与未阻断组(641例), 比较两组孕妇的母儿结局。结果 (1)一般情况:74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孕妇的子宫切除率为10.4%(78/747), 术中出血量≥1 000 ml者占55.8%(417/747), 术中确诊PAS者占47.5%(355/747)。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0.8%(6/747)。(2)严重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子宫切除的危险因素是血管阻断方式和术中出血量, 子宫动脉栓塞术者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产前出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404例前置胎盘病例,探讨产前出血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产前无出血组(n=254)及反复出血组(n=150)患者的妊娠结局差异。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当孕妇既往孕次及宫腔操作史累计3次时,此次妊娠产前出血风险分别高于小于3次患者(OR=1.937,95%CI 1.054~3.562)、(OR=2.174,95%CI 1.050~4.504);孕28~32周,产前出血风险最高,随着孕周增加,孕妇产前出血风险反而降低;前壁胎盘孕妇产前出血风险高于后壁胎盘患者(OR=3.978,95%CI 2.220~7.195);中央性前置胎盘孕妇产前出血风险高于边缘性及部分性前置胎盘患者(OR=3.346,95%CI 2.050~5.4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边缘性及部分性前置胎盘相比,中央性前置胎盘发生反复产前出血风险显著增加(OR=3.344,95%CI 1.955~5.722);前壁胎盘发生产前出血的风险高于后壁胎盘(OR=3.954,95%CI 2.196~7.387);孕周≥36周后产前出血风险显著降低,与其他孕周相比发生产前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OR=0.086,95%CI 0.030~0.240)。产前反复出血组孕妇急诊手术风险显著增加(OR=252,95%CI 60.173~1055.359),血制品使用风险高于无出血组(OR=2.103,95%CI 1.394~3.171);产前反复出血孕妇与无产前出血孕妇相比,分娩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轻度及重度窒息风险分别增加(OR=7.982,95%CI 2.410~26.426)、(OR=2.987,95%CI 1.529~5.837)、(OR=13.941,95%CI 1.690~114.626),同时新生儿重症病房收治风险增高(OR=3.379,95%CI 2.102~5.430)。结论孕次、宫腔操作史、妊娠终止孕周及前置胎盘类型及位置均是前置胎盘产前出血的高危因素,而中央性前置胎盘及前壁胎盘是增加产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出血组孕妇血制品使用风险增高,低出生体重儿出生风险、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重症病房收住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孕期宫颈长度(CL)能否作为前置胎盘紧急剖宫产(CS)的一个预测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93例前置胎盘孕妇的临床资料,阴道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不同妊娠期的CL,分别记为CL1(孕19~23周)、CL2(孕24~28周)、CL3(孕29~31周)和CL4(孕32~34周)。31例因阴道大出血行紧急CS,62例行择期C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L变化及临床结局,并分析前置胎盘患者发生紧急CS的危险因素及CL变化对紧急CS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的CL均随妊娠期进展而逐渐缩短,孕29~31周时两组的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32周后紧急CS组的CL突然明显缩短,择期CS组仍持续缓慢缩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阴道出血(OR=34.710,95%CI为5.239~229.973)和CL变化(OR=3.522,95%CI为1.210~10.253)是紧急CS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L变化可作为紧急CS的预测指标(AUC=0.74,P0.05),最佳cut-off值为6.0mm。结论:入院时阴道出血和CL变化是前置胎盘紧急CS的独立预测因子,前置胎盘孕妇妊娠中期至晚期CL变化超过6mm有较高风险行紧急CS。妊娠中期或晚期单次的CL缩短并不能预测紧急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单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为围生保健提供重要临床资料。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4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重度子痫前期住院患者185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双胎妊娠孕妇发生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结果: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比例(62.1%)高于单胎妊娠(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92,95%CI 1.228~2.06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胎妊娠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孕周34周和34~37周、高龄(≥35岁)、孕前BMI 25~30kg/m2、未产检、IVF、合并ICP、合并GDM、合并肾脏疾病(P0.05);双胎妊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包括:发病孕周34周、IVF、合并ICP(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高于单胎妊娠。在单胎妊娠中,发病孕周在37周前、高龄(≥35岁)、孕前BMI 25~30kg/m2、未产检、IVF、合并症(ICP、GDM、肾脏疾病)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在双胎妊娠中,发病孕周34周、IVF、合并ICP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时机与再次妊娠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及胎盘植入是否有关。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及剖宫产术后胎盘植入患者263例为病例组,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未发生胎盘植入及瘢痕妊娠的患者651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时机差异。结果病例组年龄(32.3±4.4)岁,产程中剖宫产33例(12.5%),1次剖宫产史者214例(81.4%),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者49例(18.6%);对照组年龄(32.0±4.3)岁,产程中剖宫产138例(21.2%),1次剖宫产史者621例(95.4%),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者30例(4.6%);两组患者产程中剖宫产比例以及次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产程中剖宫产是瘢痕妊娠和胎盘植入的独立保护因素(OR=0.61,P=0.019);≥2次剖宫产史是危险因素(OR=5.45,P0.001)。结论产程中行剖宫产较非产程中行剖宫产可能是再次妊娠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及胎盘植入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间隔(IPI)对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14个省区市共21家医院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查阅病历收集2011—2018年间两次妊娠均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经产妇的年龄、身高、孕前体重、IPI、既往史、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等资料。根据不同IPI分为4组:<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根据WHO的推荐,以24~59个月组作为参照,比较各组经产妇的妊娠结局。进一步根据年龄、妊娠期糖尿病(GDM)史、巨大儿分娩史和早产史进行分层分析,探讨不同特征经产妇中IPI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经产妇8026例,其中<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分别为423、623、5512和1468例。(1)<18个月组、18~23个月组、24~59个月组和≥60个月组的妊娠年龄、本次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剖宫产史比例、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以及剖宫产术分娩比例均逐渐增加,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经产妇相比,≥60个月组经产妇的早产、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42%(OR=1.42,95%CI为1.07~1.88,P=0.015)、46%(OR=1.46,95%CI为1.13~1.88,P=0.004)和64%(OR=1.64,95%CI为1.13~2.38,P=0.009),其他组均未见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P均>0.05)。(3)根据妊娠年龄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高龄经产妇≥60个月组羊水过少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2.87,95%CI为1.41~5.83,P=0.004);非高龄经产妇<18个月组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1.59,95%CI为1.04~2.43,P=0.032),≥60个月组胎膜早破(OR=1.58,95%CI为1.18~2.13,P=0.002)和早产(OR=1.52,95%CI为1.07~2.17,P=0.020)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根据有无GDM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GDM史经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OR=5.34,95%CI为1.45~19.70,P=0.012),无GDM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4,95%CI为1.10~1.90,P=0.009)。根据有无巨大儿分娩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有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剖宫产术分娩的比例显著增加(OR=4.11,95%CI为1.18~14.27,P=0.026),无巨大儿分娩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6,95%CI为1.12~1.89,P=0.005)。根据有无早产史分层,校正混杂因素后,与24~59个月组比较,≥60个月组无早产史经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7,95%CI为1.13~1.92,P=0.004)。结论IPI≥60个月或<18个月均会造成经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增加,应通过对育龄期妇女孕前咨询和产后保健的健康教育,指导育龄期妇女再次妊娠时保持适宜的IPI,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RCSP)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病历资料,电话回访患者治疗后再次妊娠情况。根据再次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宫内妊娠组(132例)和RCSP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超声影像学特点,分析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流产次数(P=0.011)、前次CSP妊娠孕龄(P=0.020)、前次CSP子宫下段剩余肌层厚度(P=0.018)、前次CSP孕囊周围血流分级(P=0.033)、前次CSP治疗方式(P=0.04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产≥4次(相较于无流产者OR 13.884,P=0.020,95%CI 1.511~127.593),前次CSP妊娠孕龄56天(相较于孕龄42天者OR 5.482,P=0.005,95%CI 1.613~18.625)是RCS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RCSP的发生受患者流产次数及前次CSP妊娠孕龄影响,流产次数多、前次CSP妊娠孕龄大的患者再次妊娠患RCSP的风险增加。CSP一经发现应尽早终止妊娠,对于有CSP史和多次流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应警惕RCS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杨丽娜  张地  耿力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9):710-712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PPP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子宫切除31例为研究组,未行子宫切除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剖宫产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等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产次、分娩孕周、剖宫产次数及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预置髂总动脉球囊率及术中子宫切口选择避开胎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盘植入程度较深、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盘植入程度、GDM、HDP及ICP是PPP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胎盘植入程度对子宫切除的影响最大(OR=31.512,95%CI 3.298~276.109)。结论:胎盘植入程度是影响子宫切除的重要因素,妊娠期并发症GDM、HDP及ICP增加了子宫切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MC)双胎和双绒毛膜(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的异同点,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双胎妊娠453例。MC双胎121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66例和55例;DC双胎332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145例和187例。分别对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结果:1MC双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更高(54.55%vs 43.67%,P=0.040)。2早产(OR=22.08,P=0.000;OR=9.09,P=0.000)和体质量不一致性≥20%(OR=5.15,P=0.006;OR=3.27,P=0.001)是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共同危险因素。脐血流异常(OR=6.68,P=0.004)和初产(OR=0.28,P=0.018)分别是M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母体产科合并症(OR=2.15,P=0.006)和剖宫产分娩(OR=0.45,P=0.020)分别是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论:MC双胎新生儿结局更差。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存在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监测或者及时干预,有可能改善双胎妊娠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