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封管方式及封管液的封管效果.方法将30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的患儿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观察对比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顺序和不同关闭位置的堵管发生率及封管液的的保留时间对堵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Ⅰ组的2个亚组进行的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顺序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21,p>0.05);Ⅱ组的2个亚组进行的留置针小开关不同关闭位置堵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06,p<0.05);Ⅲ组的2个亚组进行的封管液不同保留时间堵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结论封管时小开关关闭位置靠近套管针延长管起始处,封管效果可靠.肝素盐水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封管方法和输入不同液体对置留针留置时间及发生堵管、肿胀、浅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按输入液体种类分为A组和B组.每组根据不同封管方法又分为AⅠ、AⅡ组和BⅠ、BⅡ组.结果 在输入普通等渗液体时,生理盐水封管与肝素盐水封管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在输入刺激性较大的液体时,肝素盐水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封管.结论 在使用静脉置留针进行封管时,应综合考虑到病种、液体性质及病人体质,选择适合的封管液,才能延长保留时间,降低堵管和浅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最佳夹管部位及有效封管方法。方法将2011年1月-11月12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者按不同夹管部位分为甲、乙、丙组,并予以A、B、C 3种方法封管。甲组夹管于近针头1 cm内,乙组夹管于延长管中部,丙组夹管于延长管尾部。比较各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回血发生率、堵管发生率、留置天数;比较不同封管方法对空气残留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夹管近针头1 cm内回血少,堵管发生率低,留置天数长;A、B封管法优于C法,并发症少于C法。结论正确的夹管部位可减少回血,降低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天数;恰当的封管方法可减少空气残留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62.5 U/mL肝素液、125 U/mL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留置浅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采用62.5 U/mL肝素液3 mL、生理盐水5 mL、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封管,观察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例数。[结果]B组堵管率最高,留置时间最短;C组堵管率最低,留置时间最长。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病人应用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能有效降低堵管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62.5 U/mL肝素液、125 U/mL肝素液对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留置浅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采用62.5 U/mL肝素液3 mL、生理盐水5 mL、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封管,观察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例数.[结果]B组堵管率最高,留置时间最短;C组堵管率最低,留置时间最长.A组和B组、B组和C组、A组和C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凝血机制正常的病人应用125 U/mL肝素液3 mL进行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能有效降低堵管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6.
李晓华  曹琳 《护理研究》2013,27(15):1483-1484
[目的]通过加强对静脉留置针延长管夹子的管理,减少留置针堵管的发生。[方法]对2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皮肤病病人按输液的先后时间分为A、B组各100例。A组病人除常规留置针使用的管理及健康教育外,指导病人配合注意观察留置针延长管夹子,夹子松脱时及时通知护士,护士评估延长管内回血量的多少给予重新夹管或重新冲管、封管后再夹管的管理;B组病人行常规留置针使用的管理方法及健康宣教。观察两组病人留置针的堵管率、病人满意率。[结果]A组病人留置针堵管率(3%)明显低于B组(18%)(P=0.001),A组病人满意率(97%)高于B组(83%)(P=0.001)。[结论]通过加强对留置针延长管夹子的管理,降低留置针堵管率,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浅静脉留置针不同置入手法,探讨更合适的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手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8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病人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一次性置入再退出针芯法,B组采用边置外套管边退针芯法,C组采用分段置入法.观察3组病人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情况.[结果]A组浅静脉留置针置入成功率为75.0%,B组为83.3%,C组为96.7%.[结果]浅静脉留置针分段置入法优于另外两种置入手法.  相似文献   

8.
甘露醇对脑卒中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脑卒中患者,将326例患者分为:未使用甘露醇为A组,其中A1组:出血性脑卒中79例,A2组:缺血性脑卒中88例;使用甘露醇为B组,其中B1组:出血性脑卒中84例,B2组:缺血性脑卒中75例,进行留置时间及并发症观察。结果:A组浅静脉留置针长期留置时间长于B组(P<0.0001),血管并发症少;A1 B1组浅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于A2 B2组(P<0.0001)。结论:脑卒中类型不同,留置时间会有影响。使用甘露醇会明显减少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方法将400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正压封管、冲管、消毒、更换输液器。观察组采用新的护理方法:封管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封管液,至1 mL时边推注射器边距留置针近端(约1~1.5 cm)处关紧小开关后再拔除注射器;对肝素帽先用酒精棉球擦试10 s后再用0.5%碘伏消毒2次;持续输液者,对穿刺肢体间歇性地进行湿热敷,每2小时1次,每次20 min,并嘱患者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换药时改变导管圆盘的固定位置。观察比较2种护理方法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堵管、液体外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堵管、液体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新的护理方法可减少静脉炎、堵管及液体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小开关夹闭时机对封管效果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时小开关夹闭时机对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肢浅静脉留置针100例,以抛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封管时,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然后夹闭留置针上的小开关;观察组封管时,在推注封管液过程中夹闭小开关后,再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结果 观察组留置针管腔内的回血率,留置针堵塞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留置针小开关应在封管液推注过程中夹闭.  相似文献   

11.
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改进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 6 0例住院新生儿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 (n =3 0 )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 ;Ⅱ组 (n =3 0 )为改良组。记录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评分、保留天数及穿刺部位。结果 Ⅰ组穿刺成功率评分 ( 1 .3 3± 0 .6 2 )明显低于Ⅱ组 ( 1 .87± 0 .74 ) (P <0 .0 5 ) ;两组患儿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的留置针保留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与大隐静脉的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的穿刺方法明显提高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头皮静脉留置针比大隐静脉更易于保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液和封管位置对封管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组、A2组、B1组和B2组,均为25例。A1组与A2组采用同种封管液,两种封管位置;B1组和B2组采用同种封管位置,两种封管液,对比其封管效果。结果:A1组的堵管发生率为4.0%,A2组为28.0%,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1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12±1.36)d,B2组为(3.05±1.35)d,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B1组的堵管发生率为8.0%,B2组为32.0%,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封管时,使小开关的封管位置尽可能靠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位,可取得较佳的封管效果;肝素盐水较0.9%的氯化钠溶液的封管效果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经外周不同部位留置针输注静脉营养液留置失败的原因。方法将72例使用静脉营养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组和外周浅静脉组,各36例。外周浅静脉组采用常规方法,腋静脉组采用腋静脉穿刺留置方法。观察两组留置针在留置后24h液体外渗、静脉炎、堵管、脱管发生的情况。结果腋静脉组在使用静脉营养液期间共置管留置112例次,置管后24h,17例次终止留置,其中液体外渗13例次,静脉炎3例次,堵管1例次;外周浅静脉组在使用静脉营养液期间共置管324例次,置管后24h,281例次终止留置,其中液体外渗189例次,静脉炎68例次,堵管8例次,脱管16例次。两组液体外渗、静脉炎、脱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堵管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经外周不同部位留置针输注静脉营养液,留置后24h,留置失败的原因为液体外渗、静脉炎、堵管和脱管,且腋静脉组液体外渗、静脉炎、脱管均比外周浅静脉组低。  相似文献   

14.
三种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廖淑梅  张燕  陈琳 《护理研究》2002,16(2):87-88
为探讨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可行性及效果,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用5ml肝素稀释液,B组用5ml生理盐水,C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C组与A组、C组与B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降低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方法,根据作者所在临床科室输液患者的堵管情况,总结降低静脉留置针堵管的方法,通过加强对实施静脉留置针操作前、中、后各方面的技术把控,可降低留置针堵管率,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24%,均未发生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方法]将6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A 组和B组,每组30例,A 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和B组采用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肝素31 250 IU+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5 mg)进行封管.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结果] A组留置时间≤5 d为2例,无堵管、静脉炎的发生;B组留置时间≤5 d为14例,发生堵管8例,静脉炎9例.[结论]采用肝素12 500 IU+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5 mg的肝素地塞米松封管液对肿瘤化疗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肿瘤患者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春蕾 《当代护士》2007,(11):61-62
目的 对肿瘤患者进行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化疗效果的对照观察.方法 将102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将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的52例患者设为A组,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化疗的50例设为B组.比较2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比较结果,静脉炎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化疗是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100例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极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比较两组在保留成功率、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平均保留时间及平均每次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保留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保留天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每次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保留成功率高,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及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具有安全、易操作、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输入液体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用生理盐水,B组用肝素钠稀释液,C组直接使用输入的原液体进行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封管时间、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C组与A组,C组与B组静脉留置时间、平均封管时间、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使用输入的液体进行封管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故此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