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结合蒙医温针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导尿组和联合组各30例。间歇导尿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并辅以排尿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蒙医温针治疗。结果干预4周及8周后,联合组自主排尿量显著多于间歇导尿组,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少于间歇导尿组,膀胱功能评定分级及恢复自主排尿情况显著优于间歇导尿组(P0.05,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联合蒙医温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Crede手法按摩、耻骨上区轻叩法、扳机点法及电针刺激法等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留置导尿法和综合膀胱功能训练,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尿路感染较明显减少,膀胱容量与残余尿量亦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取神经源性膀胱的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和间歇性导尿的等模式,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患者行间歇性导尿(IC)在膀胱功能康复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60例,按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81)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79),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间歇性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分别于入院时、病后一个月、病后六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和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间歇性导尿有益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种排尿训练方式在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分别使用留置尿管导尿(留置尿管组)、间歇性清洁导尿(清洁导尿组)和间歇性无菌导尿(无菌导尿组)并辅以排尿训练,比较三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以及泌尿系感染的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泌尿系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留置尿管组效果最差;而清洁导尿和无菌导尿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25).结论 间歇性清洁导尿和间歇性无菌导尿训练方式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但由于间歇性清洁导尿耗材便宜、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可由患者或其家属实施,更容易在临床实施和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穿刺造瘘术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情况。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处理,观察组采取膀胱穿刺造瘘术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以及自行排尿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压力均明显降低,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膀胱容量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膀胱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行排尿率(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穿刺造瘘术结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排尿状况,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阶段评估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12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7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自行设计膀胱护理评估表进行阶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于出院前1周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达到平衡膀胱率及膀胱控制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膀胱护理评估表进行阶段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膀胱护理中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提高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性排尿训练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间歇性排尿训练(观察组),并与32例采用常规长期留王导尿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观察组通过间歇性排尿训练,42例患者成功建立了反射性膀胱,有效率和尿路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间歇性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歇性排尿训练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间歇性排尿训练(观察组),并与32例采用常规长期留置导尿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通过间歇性排尿训练,42例患者成功建立了反射性膀胱,有效率和尿路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间歇性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于出院前1周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及膀胱管理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并实行有效管理,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患者自护依从性,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6例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尿动力学及腰骶MRI检查,均行解栓术,术后排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再依尿动力学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术5例,间歇性清洁导尿2例,膀胱扩大术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行尿动力学随访。结果:26例获3个月至3年的随访,其中24例膀胱、尿道功能明显改善,2例需一直行间歇性清洁导尿,但无上尿路恶化。结论:对脊髓栓系伴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无论早晚解栓术都是十分必要的,再根据术后排尿症状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