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热解毒法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乳腺癌荷瘤动物模型,使用黄连解毒汤作为干预,通过观察4T1乳腺癌细胞荷瘤小鼠肺转移灶数目,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表达情况,探讨黄连解毒汤对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8周龄、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荷瘤组、清热解毒组。分笼饲养。造模:取Luc-4T1乳腺癌细胞(浓度:5×106/ml),分别于小鼠乳腺脂肪垫进行接种,0.1ml/只。接种后24h给药:单纯荷瘤组:以饮用水灌胃,0.2ml/10g;清热解毒组:以黄连解毒汤灌胃,0.2ml/10g。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接种后7d于接种原位可触及瘤体,提示造模成功,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小鼠处死后剥离出瘤体,进行Tanswell侵袭及迁移实验,HE染色计数右肺转移结节灶及流式细胞分析。结果:①清热解毒组小鼠肺转移灶较单纯荷瘤组有所减少(P>0.05)。②侵袭实验中,清热解毒组小鼠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单纯荷瘤组明显减弱(P<0.05);迁移实验中,清热解毒组小鼠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较单纯荷瘤组明显减弱(P<0.05)。③HE染色计数转移灶:与单纯荷瘤组相比,清热解毒组转移灶有所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流式细胞分析:与单纯荷瘤组相比,清热解毒组中M1、M2含量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①黄连解毒汤可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肺转移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远处转移。②黄连解毒汤可显著抑制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③黄连解毒汤同时增加小鼠TAMs中M1型、M2型巨噬细胞的含量,考虑为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不是完全通过调控TAMs的表达来实现的,可能更多是通过直接影响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及其他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西黄丸是治疗乳腺癌的传统名方。近年来研究发现西黄丸可以通过干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调节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抑制VEGF和MMP-9表达等途径来调控乳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但目前有关西黄丸调控乳腺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需进一步多靶点、多角度探讨西黄丸调控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细胞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对肿瘤微环境进行干预的治疗是近年来肿瘤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医学独特的整体观念与肿瘤微环境的概念有着相通之处,中医药改善肿瘤微环境疗效确切,其理论基础及现代机制已有诸多探索研究.因此,笔者对近年来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认识及干预肿瘤微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乌梅丸对乳腺癌小鼠肺转移微环境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8只Balb/c雌性小鼠作为正常组;另选择16只Balb/c雌性小鼠,采用4T1乳腺癌细胞于小鼠第2对乳腺脂肪垫内注射方法构建乳腺癌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6只小鼠随机分为乌梅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乌梅丸组给予乌梅丸16.44 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灭菌饮用水灌胃,均干预1个月。干预完成后处死各组小鼠,分离肺组织,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肺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分别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COX-2、IL-6、TGF-β、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肺组织中COX-2、IL-6、TGF-β、VEGF呈强阳性表达,乌梅丸组COX-2、IL-6、TGF-β、VEGF的荧光强度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肺组织中COX-2、IL-6、TGF-β、VEG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乌梅丸组COX-2、IL-6、T... 相似文献
6.
7.
8.
10.
目的研究富硒芪云水提物对S180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及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S180荷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60 mg/kg),黄芪组(3.9 g/kg),紫云英组(3.9 g/kg),富硒芪云水提物低(1.95g/kg)、中(3.9 g/kg)、高(7.8 g/kg)剂量组,另取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持续治疗10 d后,第11天剥取瘤组织称定质量,计算抑瘤率。取血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血清硒结合蛋白1(SBP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 l)、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氧(ROS)。结果富硒芪云水提物1.95、3.9、7.8 g/kg抑瘤率分别为13.64%、44.92%、38.70%;富硒芪云水提物各剂量组能明显增加血清SBP1蛋白表达,提高GPX 1活性,提高AMPK水平、减少ROS含有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1.95 g/kg、3.9 g/kg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黄芪组比较,3.9 g/kg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富硒芪云水提物能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增长,其机制可能为升高肿瘤细胞中硒水平,影响肿瘤微环境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康尔爱片对荷瘤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采用康尔爱片灌胃的方法观察其对荷瘤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发现康乐爱片中剂量和小剂量能明显降低荷瘤小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提示降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可能是康尔爱片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亦与肿瘤细胞自身的(核和胞质)内在环境有关.肿瘤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质等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即我们所谓的肿瘤微环境,它是由癌细胞和多种基质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解毒化浊方含药血清干预乳腺癌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的体外肿瘤微环境的实验研究,探讨其抑制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雌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中药组,分别给药制备含药血清,给药血清干预共同培养的乳腺癌MDA-MB-453细胞和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453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结果 解毒化浊方含药血清干预肿瘤微环境中性粒细胞24h后,中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增加,但不明显(P>0.05);干预48h后,中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中药组与中药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生理盐水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解毒化浊方含药血清干预肿瘤微环境中乳腺癌MDA-MB-453细胞48h后,中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乳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中药组与中药对照组乳腺癌细胞比较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解毒化浊方中药重塑肿瘤微环境后,能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且能阻止中性粒细胞驯...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是中医的世界观,人体处于气所推动的阴阳动态平衡中。中医学认为肿瘤是由正气虚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并引发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聚集形成的疾病。肿瘤细胞与其所处的微环境是一个功能整体,两者相互作用决定肿瘤的进展和命运。针对肿瘤微环境开展治疗是抗癌的新策略,这与中医药平衡人体环境、调节阴阳、多系统多靶点治疗肿瘤的机制极为相似。中医药副作用小,作用范围广,治疗肿瘤效果佳。笔者从中医阴阳理论出发,从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信号通路、血管生长4个方面阐述中药调节微环境治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肿瘤微环境是有别于人体正常内环境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低氧、低pH、间质高压、炎症、血管生成因子优势、免疫抑制等。这些特点都对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疗、化疗敏感度,促使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整体、多靶点的疗效特点,对于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就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法与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找到二者的关联性,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19.
20.
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早期复苏、持续复苏、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73例,根据复苏前血气分析分3组:pH≤7.15 21例为A组;7.15pH7.25 27例为B组,pH≥7.25 25例为C组,行复苏治疗。比较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6 h复苏达标率、血乳酸清除率,24 h、48 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达标率、血乳酸正常率,28 d生存率。结果 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6 h复苏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VP、ScVO2、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24 h 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 h ScVO2、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8 d生存率A组为29%,B组为44%,C组为68%,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不同pH值脓毒症休克复苏前血乳酸值无差异;早期复苏可以改善不同pH值的休克患者低灌注与氧代谢,pH值低的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难以持续改善低灌注与氧代谢。 相似文献